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徽宗历史贡献是什么?

宋徽宗历史贡献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76 更新时间:2023/12/9 18:37:52

宋徽宗作为亡国之君,让人唏嘘不止。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代帝中,爱艺术的皇帝一大堆,比如唐太宗、李后主、乾隆,但真正称得上艺术家的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宋徽宗。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毫无建树,在艺术上却造诣颇深,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丹青造诣堪称登峰造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文学、书画等艺术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宋朝的绘画艺术独步中国各个朝代,这与宋徽宗的亲历亲为,亲自进行制度设计,对画家的亲切关怀指导,对宫廷画院进行改革,设置考试制度有直接关系。本文重点介绍宋微宗在美术绘画方面的突出历史贡献。

赵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不仅表现于自己具有卓绝的艺术天才,创作出大量传世的诗书画杰作;而且,由于他非常重视文艺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凭借其特殊地位和卓越才能,成功地改善、强化了北宋画院制度,积极培养艺术人材,为繁荣北宋末年以至后世的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历代都有一些帝王喜爱鉴藏书画,有的还参与创作,但像宋徽宗那样,以全副身心投入到书画事业中去,并能把个人的爱好广泛而深入地推广到全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去,使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却是独一无二的。

这方面的建树,突出表现在他对宫廷画院的改革与建设上。宋徽宗登基后,继承前代西蜀和南唐的传统,在宫廷中建立了翰林书画院,组织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直接为宫廷服务。作为画院的直接的组织领导者,宋徽宗按照自己的艺术旨趣和鉴赏标准,实施了一系列颇具创造性的革新措施,为它订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画学、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

宋徽宗改画院征召体制为考试录取,正式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像选高级官员一样,开科取士。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前朝帝王仅仅是将画院看作一种服役机构,徽宗则从长远建设出发,从人材培养、艺术发展的高度去建设画院。他采取了“旧人旧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区别对待方针,除前代留下的已在院内供职的知名画家外,其余全部通过考试录取。由于徽宗本人深谙绘画艺术,他所招纳的人才自然也是高标准的。在国子监增设画学,共设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评画标准。据《宋史》记载,当时四方考生源源而来,盛况空前。丝毫不下于今天的美术院校联考,有幸中选者为百里挑一。

考试时,宋徽宗亲自监考,有时亲自出题。他取古人诗句为题,令考生作画,用以测试学生对于诗画结合,诗情画意的理解能力。要求作画者能够先读懂直至深悟诗句的境界,然后再把它化为可视的画面,考题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等等。在试绘“踏花归去马蹄香”诗意时,许多人只是着意于描写归马落花,就题作题;有一位聪明的画家,却只画几只蝴蝶,在马蹄后面飞逐,便巧妙地暗出抽象的花香。宋微宗亲自点评这个画作意境好。对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考题,许多人都是画一个空船,或者船头立着一只水鸟,以表示船上无人。但取得第一名的,却画了一个舟子在船尾酣然睡去,身边放置一根笛子,说明并非无人,只是无人渡”而已,这样,就更加切题,而且意境深远。如,画“深山藏古寺”一题,立意原在“藏”字上,不须费气力去写丛林、古刹,只要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就足以凸显画题了。要作好这种富有意境和情趣的试题,应试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富于独创精神,否则难以夺魁、入选,正如《萤窗丛谈》所说的:“夫以画学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所谓“超拔”就是创意新颖,不蹈袭前人;观察能力、思想感情、技巧修养都须有过人之处。上述绘画的技巧和意境,宋徽宗通常在成绩出来后,结合题目,对考生当面进行点评。

因为赵佶本人诗书画兼,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他有时亲自去画院给考生讲课,他在教学中也并非单纯地传授艺术技法,而是全面讲授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中包括《说文》、《尔雅》、《释名》等学术研究,赵佶特别重视对于青年画家的培养,他看到画院学生王希孟很有天才,便亲自教授他笔法,使之迅速成长,终于创作出了《千里江山图》这样优秀的鸿篇巨制,殊不知,在这幅名画当中,有宋微宗的指导之功。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亲自检查指导,要求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前人。

龙德宫建成后,赵佶亲自前往验收壁画,看到有一枝月季花,画出了春天中午的形态,他表示满意,立即赐予作画的青年画家“服绯”。他告诉大家,月季开花“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对于“动植之物”,必须细致观察,以求“曲尽其性”。还有一次,他要一位画家画孔雀开屏,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原因是,孔雀开屏升高时一定先要举左脚,而画家却都画成抬右脚了。赵佶不仅重视写生,还讲究物理法度。他曾画过鹤的二十种不同姿态。在这些方面,影响了当时画院以至整个时代的院画风格。

书画院中的学生身份各有等差,一般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级。对学品兼优者依次晋升。画家被录取之后,根据其文化修养和出身的不同,分为“士流”(大夫出身的)与“杂流”(从民间工匠选入的),“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可以转作其他的行政官员,而“杂流”不行。同时,按照成绩的高下,对每个学员分别授以不同的职称,其名目有画学生、供奉、祗候、待诏、艺学、画学正等。经过每月的“私试”和每年的“公试”,随时进行遴选、拔升。

宋朝以前,宫廷画家的地位、待遇都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后来办了画院,情况有所改善,较之其他文化部门仍然差很大一截。这和前代帝王把那些画家只看成服务工具,“俳优蓄之”有直接关系。到了宋徽宗手下,他们被作为艺术人才、创作力量来看待,这就有天壤之别了。政和、宣和年间,赵佶取消旧制,特意恩准书画两院的人员和其他文官一样,不但可以服绯紫,而且能够佩戴鱼袋(一种代表身份等级的金质或银质的鱼形装饰);有的画家还授予官衔。在朝廷序班上,画院为首,书院次之,而后才是琴院、棋院、百工等。领取薪棒,画、书两院称为“俸直”,其他诸院叫做“食钱”。由于待遇优厚,一般画家都把能够进入画院引为荣幸。

在皇帝的亲切关怀和不懈努力下,当时画院与画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已经具备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体制,对于以后的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学、画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是画院,其实与后世常见的那种单一的、松散的画家组合不同,而是一所由皇帝亲自领导、亲自执教,完全按照其旨意办学的名副其实的高等艺术学校。其办学成就是巨大的,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比。

一是培养了大批优秀画家,如:王希孟、张希颜、费道宁、戴琬、王道亨、韩若拙、赵宣、富燮、刘益、黄宗道、田逸民、赵廉、和成忠、马贲、孟应之、宣亨、卢章、张戬、刘坚、李希成等人,都是宣和画院的名家。即如南渡后的代表性画家李唐、刘宗古、李端李迪、苏汉臣、朱锐等,也都是宣和年间的画院待诏。

二是由于画院采用了考试制度,不少来自民间的优秀画家,被录入画院,故而很多具有民间风格的作品,也在画院中出现,使民间风格在画院中占有相当地位。

三是由于画院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诗、书方面修养,从而开拓了绘画的新境地,使文人画日益繁荣,画院体制更加完备。

四是在推进书画鉴藏和金石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赵佶对于艺术珍品酷爱到极点,即位不久,即派心腹宦官去全国各地搜罗古器物和书画名迹。《画继》记载:

宣和殿御阁有展子虔《四载图》,最为高品,上每爱玩,或终日不舍,但恨止有三图,其水行一图,待补遗耳。一日中使至洛,忽闻洛中故家有之,亟告留守求观,既见,则愕曰:“御阁正欠此一图”。登时进入。

在徽宗皇帝的刻意搜求下,秘府收藏之富百倍于先朝。同时,他还组织画院画家临摹了许多内府收藏的名迹,为保存与赓续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作出了颇多贡献。流传至今的传统绘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宋代的摹作才为后世所知闻的。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宣和博古图》、《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编著。这些具有画史与画学理论研究丰富内涵的著作,对于后世美术事业的发展,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北宋末年亲王、宗室、贵族、官宦学画之风蔚然兴起,并出现了赵伯驹、赵伯那样的皇族名家。加之宋徽宗经常举办观赏御府所藏图画及临摹古画活动,使朝臣、贵胄眼界大开,逐渐提高了艺术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宋之交文化艺术的繁荣。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那部评书最让你难忘?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我本人提出这个问题时,就感到为难!很多听过的评书会浮现在脑海里。很多!确实很多!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所喜欢的评书也不尽相同!我最喜欢的评书是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而最让我难忘记的是!袁先生讲的第337回,诸葛丞相病逝五丈原,这回书,我已听过多次,每次都是听着听着,就会泪流满面!袁先生那种略带沙哑且

  • 经常纸质报刊、电脑屏幕上的文字看久一会就回头晕犯困,理解能力下降,像是阅读困难症似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我也有,都市人通病,视觉疲劳症,医生建议,做眼保健操,尽量少用眼,可以多听。上《呱呱听书网》用耳朵听书,从此眼睛不再疲劳,内容挺多,免费的。人物传记、历史、小说、诗词、纪实、童话、教育、英语都有。1.易卫华著。《名人传记--伍子胥:奇谋战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2.司马迁.《伍子胥列

  • 道教究竟有没有鸿钧老祖?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鸿钧道人这个神唯独见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当中,除此之外,在别的文献中尚找不到有关他的记载,不知道是作者许仲琳(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谁其实有争议,这里暂用许仲琳)凭空捏造出来的,还是从哪里得来的。当然,他也不存在于道教当中。道教的最高领袖是三清,依照地位从高到底的顺序: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 介绍一篇名人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名人传》《巨人三传》本书由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

  •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道教大概是不存在创始人这这种说法的,因为道教不是一个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那种亚伯拉罕诸教(一神教)一般追求唯一性的宗教。道教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充满了中华文明多元化的特点。道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道教的起源最早可以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仙道,一个崇拜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宗教形式,这些人的宗教宗旨是追求长生不

  • 评书有着怎么样历史? [相声小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

  • 中国道教的辉煌历史都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道教的辉煌历史有很多例如:道教在“唐朝”与“明朝”时期都被称为国教,下面我们仔细说一下“道教的辉煌历史”。中国道教的辉煌历史,要从道教的三位祖师开始说起,所以再说道教的辉煌历史之前,先给大家说一下道教的三位祖师,道教有三位祖师“道教‘始祖黄帝’,道教‘道祖老子’,道教‘教祖张道陵’。”三位祖师分

  • 元明时期传统人物感人故事500字以上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原文】元李忠、晋宁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八月。地大震。郇保山移。所过居民庐舍。皆摧压倾圮。被坏房屋一万八百区。人民压死。不可胜数。惟将近忠家。分为二行。五十余步复合。忠家独全。地震而至山移。大劫也。况被灾之区。有一万八百区乎。庐舍生命。所伤无算。惟至孝者所居无恙。历观孝子传。辟疫辟水辟火辟风

  • 求5篇历史人物能屈能伸的故事,急求!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张良----黄石公三试张良,方传兵书。韩信-----受胯下之辱,成一代名将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越王勾践-----忍辱偷生,卧薪尝胆孙膑----智斗庞涓,著孙子兵法胡适(字适之,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生于上海。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国立

  • 历史中三国赵云个人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这个问题很严谨,曹操的确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的时候正式身份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