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邯郸地名来历的探讨,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是间断的、不系统的、相互不衔接的罢了。下面我们就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做一列举。
邯郸地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织(音渠)邯郸,终身不言卫”。是说公元前546年,卫国发生内乱,卫献公因故杀了大夫宁喜,宁喜的同伙卫献公的弟弟(音专)便逃离卫国,来到邯郸。这是历史文献中对邯郸的最早记载。
在《史记殷本纪》中也有“益关沙丘苑台”的记载。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考释沙丘台引《竹书纪年》中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是说自商朝的纣王祖先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到纣王时殷朝灭亡,在长达253年间再未迁都;纣王时期又逐渐扩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到处都建了离宫别殿。殷纣王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由此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邯郸地名就已存在。
邯郸名称的来历,椐《汉书》注者张晏解释:“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近代有位专家,将邯郸的名称来历解释为:此城内有座山,名邯山。邯郸由此而得名。
赢政在邯郸的历史遗迹都是哪?
嬴政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在邯郸度过的,可以说他没有体会到邯郸的温暖,而体会到了寄人篱下所受到的冷遇和屈辱,甚至可以说,他对于赵国是具有深仇大恨的,所以在公元前228年秦军攻下邯郸以后,他亲自来到赵王城,亲自下令把这个城池变成废墟
请您列举两个邯郸成语典故,并结合典故评述邯郸古城的历史文化
1,胡服骑射。
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胡服骑射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了以邯郸为国都的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2,毛遂自荐。
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鸡泽人。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军于长平,乘胜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赵王派平原君赴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前往。谈判中,楚王畏秦,议事不决,毛遂按剑上阶慷慨陈辞,直说利害,说服了楚王合纵抗秦,使赵国得救。毛遂向我们展示了燕赵人的风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权,为国为民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邯郸古城增添了英雄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