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举个例子说明。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举个例子说明。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11 更新时间:2024/2/25 13:41:29

中西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谈到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实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

再烹调技法上,中国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较之中国人则简单很多,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上。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着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在这种差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蓝色是沉着、静的代表。由此可见,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这种差别是深刻地孕育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的,按先秦诸子的观点,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从伯牙琴到赵氏孤儿。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词,处少的一个“情”字?!

与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学说的母胎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基米德的几何,都是重智的产物。

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历史上的差异依然延续和发展着。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从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和平年代,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牺牲自己参加大赛,勇夺奖牌的机会,无

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

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以理智为基础的。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教资本主义理论,再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外国运动员常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梦想!这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无疑来源于理智的指导。

面对目前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中西方的态度依然不同。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相反,西方的解决方案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欲望。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甚至垄断和战争。

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较及优劣分析

中国人这种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却很少关心“社会对个人是否功平”的问题,致使公民作为个体,其权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诚、直率。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对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我们无力去分辨哪一种文化更为优秀。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两种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两种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发展与完善。

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关注人本身,以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

小结: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梅随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地。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

  • 造成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的形式逻辑主要是基于数学式的形而上学(凭空的推理),而中国的逻辑是基于一种实用的功利思想,用来辩论和揣摩他人的意图,进一步说服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西方人对逻辑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得真理,而中国对逻辑的研究则主要以实用为目的。西方形式逻辑的特征就是必须遵循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而现实中

  • 试述中西文化的渊源与差异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但自中国秦汉文化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种主体文化儒家文化发展下来的。儒家文化强调自我的节制、忠孝和责任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中国人中庸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的主要传统则是早期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希腊文化带有一种和谐的特点,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中期的基督教时代,它追求功利、物欲

  • 如何评价荀子的哲学体系?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即先后形成了八个派系。八儒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派:一派是孟氏之儒,代表人物是孟子;一派是孙氏之儒,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古代“荀”“孙”字音相通,所以荀卿也称孙卿。“孙氏之儒”

  • 我国古代有哪些酒具?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

  • 我国古代是如何酿酒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国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酿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这种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饭中的方法更为古老。在北魏时极为盛行,即先将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饭,再开始发酵。现在就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用曲酿酒,浸曲法可能是继承了啤酒麦芽的浸泡的传统作法,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用蘖酿醴

  •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千乘之国?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奴隶社会时期,直到封建社会初期,战争是各个部落、王国必须要经历的痛苦过程。当时的作战模式主要是以车战为主,用马牵的兵车是当时最有威力的战斗工具。战车车厢是方型的,三名兵士站在这个方型的狭小空间里。左边的士兵手执弓箭,负责远射和指挥;右边的士兵手持戈矛,负责近距离的刺杀;中间的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哲学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由于攻击的原因,人类先造出了矛,由于人类还需要防御被攻击,同时造出了盾,反之,也是成立的。所以,无论是先攻击还是先防守,矛和盾需要是同等重要的。在人们检验矛和盾谁占优势时,发生了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的想法,既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中,进行衍伸,发现万事万物都是存在这个原

  • 如何理解哲学中矛盾这一概念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叫斗争性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粗略的说,矛盾是在两个或陈

  • 中国的哲学是什么?有些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对此你怎么看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什么叫哲学,世界观学说,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爱智慧或求智慧。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等把日本的译文介绍到中国。而在汉语中,“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者追求智慧之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词“哲在中国的起源很早,其历史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