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即先后形成了八个派系。八儒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派:一派是孟氏之儒,代表人物是孟子;一派是孙氏之儒,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古代“荀”“孙”字音相通,所以荀卿也称孙卿。“孙氏之儒”即取其“孙”。
◎我最早知道荀子,是中学时代上语文课学过他的《劝学》篇。当时只晓得他的文章写得很好,道理讲得很好,而且还背诵了课文,但未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对荀子哲学思想有所涉猎,是后来的事了。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一个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重要的历史时期。结束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社会局面,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同这种政治上要求统一的大趋势相适应,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也到了总结的阶段,因而像荀子这样的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思想家便应运而生。
◎荀子对先秦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哲学思想都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哲学方面,荀子批判地总结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孟子的唯心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以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并进一步阐发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荀子所说的“天”,指的是自然界。他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不是由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自然界是离开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很有名的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就是自然界、天地万物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荀子进而提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利用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界。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治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说:把天看得非常高大而思慕它,不如把天当做物来制服它;顺从天而颂扬它,不如掌握它的规律来利用它。可以说这是他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此同时,荀子还把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扩展到其他一些领域,在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总的来说,荀子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成为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也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子是先秦继孟子而起的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体系,本文对荀子的哲学思想作一简单梳理,领会荀子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思想遗产,以期对荀子的哲学思想有个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价。
荀子的哲学思想
荀子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突出的贡献主要有:1、自然观方面,提出“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著名思想。2、在人性论方面,提出“性恶论”,主张“化性起伪”。3、认识论方面,提出要“解蔽”和“正名”。
(一)天人关系。天人关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术问题,战国时期这个问题更是各派学者们争论的中心。在儒家思孟学派那里,“天”往往具有人格的意义和道德的属性,并以此与人相通。《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们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便可达到心性与天命相通,最终通过知天命进而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思孟学派的“天”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并且过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天”的自然属性。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及黄老学派则过度强调“天”的自然属性。道家及黄老学派认为“天”具有自然属性是完全正确的,然而他们在天人关系方面却认为人要顺应“天”的自然性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道家及黄老学派的重大缺陷。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稷下先生,他首先在吸收了道家及黄老学派“天道”观中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抛弃了传统儒家学派“天道”观中的神秘内容。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荀子天论》),荀子“天”、“地”并举,这里的“天”很明显地指自然之天。这与老子的“天长地久”(《道德经第七章》),慎到的“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庄子天下篇》),其性质一样,都是强调“天”的自然属性。荀子在吸收道家、黄老学派“天道”积极因素的同时,又克服了他们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缺陷。“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荀子意识到老子、庄子、慎到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只听命于自然的天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弊病,因而进一步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命题。荀子天人关系的理论,既吸收了传统儒家学派“天命”观中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优点,又克服“天”的观念中的神秘因素;既吸收了道家、黄老学派“天”的自然属性的积极因素,又克服了他们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缺陷,从而使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是荀子对先秦天人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荀子又吸取稷下道家学派宋、尹文的气的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总的物质根源,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同一的物质性的“气”构成的,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与万物不同,不仅在于人有“气”,
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还在于人有义,即伦理道德。对于自然界的怪异现象,荀子以唯物主义无神论加以解释,要人不必害怕。荀子认为可怕的并不是自然界的怪异现象,可怕的倒是社会政治混乱。荀子坚持唯物主义宇宙观,客观地认识世界,对待自然,并积极去改造之,这样的思想在整个思想史中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种唯物务实观实质也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奠基石,并因此巩固了其一代儒法大师的地位。
(二)人性论。人性问题和天人关系一样,同是战国时期各家各派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据统计,战国时期人性问题的讨论达到高潮时,曾出现五大派理论。第一派以周人世硕、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为代表,主张“人性有善有恶”;第二派以孟子为代表,主张人性善;第三派以告子为代表,认为人性无分善恶;第四派以公都子为代表,认为“人性有善与不善”。第五派以荀子为代表,认为人性恶。其中孟子的“人性善”和荀子的“人性恶”保存的资料最多。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大代表人物,荀子在人性论上之所以提出与孟子截然相反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它吸取了稷下学中有关人性论的合理因素。稷下先生尹文说:“心、欲,人人有之”,“爱、憎、韵、舍、好、恶、嗜、逆,我之分也”(《尹文子大道上》)。他把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稷下先生田骈、慎到进一步认为人们应该顺应人的这种自然本性,并因势利导地加以利用。因而提出“因人之情”的理论。荀子接受了稷下先生们的这种观点,并在如何引导人性这一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在肯定人性恶的基础上,认为要很好地引导人性,就必须用礼义加以教化,用刑法加以制止。
荀子的人性论学说一方面大大丰富了战国时期人性论的内容,另一方面把稷下儒家学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荀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礼”。荀子的礼同传统儒家并无二致,都是指等级制度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但由于他认为人性恶,因而在“礼”的起源这一根本问题上与孟子学派发生了分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固有的,因而加强道德修养就可以限制人的物质欲望和扩张人心中固有的善性;荀子则认为礼起源于人欲与物质的供求矛盾,因而强调不但要以道德修养来教化人的自然本性,而且还要靠礼、法等手段强制来加以约束。这也是荀子“礼”、“法”并提,“礼”中含有一定的“法”的成分的重要原因之一。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被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两大法家人物吸收,不论对于秦汉的学术、还是政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荀子的性恶论在
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它为国家和政府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董仲舒基本上继承了荀子的人性论,宋明理学表面上否定了性恶论,但他所谓的气质之性和变化气质之说完全是荀子人性论的翻版。
(三)认识论方面,提出要“解蔽”和“正名”。荀子所说“解蔽”,主要着眼于纠正政治上的谬误,而在如何达到“解蔽”之认识和方法方面,则深入地探讨了认识的规律,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获矣。天下无耳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是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此所说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包含一般认识论之意义,是指由于认识有局限性而产生弊病,如指一端(一曲)而忽视全面(大理)即是。所说治则复经,是指以“解蔽”克服“蔽”患,以恢复正常的认识。所说两疑则惑,俞樾解:“天下之道,一而已矣,有与之相敌者是为两;有与之相乱者为疑。两焉疑焉,惑从此起。”据上所说,自然涉及认识规律问题。但是,荀子认为认识所生之蔽,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引起,即由于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引起。荀子站在儒家立场,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而因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异端竟起使圣人之道受到干扰破坏,故生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之患。
荀子认为要解蔽,必须发挥心的思维能力,因为心的思维活动高于感官的感觉活动,因此,心的认识能力不发挥,则有白黑颜色而目不能见,虽有雷鼓声音而耳不能问。这亦使得道之人受乱君乱人之非难,而遭可悲结局。荀子又说:“故未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今为蔽。凡万物一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此所说故为蔽,“故”字,杨注:“数为蔽之端也”。“故”即“数”,梁启雄赞同此说,意为“数,计也”。[7]俞樾认为“故”为“胡”,乃语气词[8]。这一段话是荀子看到事物皆有两段或两面,如欲与恶,始与终,远与近,博与浅,古喻今,等等。因此,人认识事物,如果执其一端便容易产生蔽。然而万物因起相异,亦易使人在认识事物时而偏执一端而产生弊。荀子指此为心术之公患,使将如何克服片面性,提高到认识的规律上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