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请看上图,抢响之后,结局如何?
因此,万事万物皆以中间为支点,才可平衡共生,才会兴旺发达和谐共存,故有“人心不足制等称”之民谵。
治国之道也是如此,各行各业乃至平民百姓,若不以法律为准则,社会必无宁日;任何国家中央人民政府不以百姓利益为重点,百姓也会对这个政府失望。因此,国家的平衡点就是人民的利益。反知,人民不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则“辱亡齿寒”矣
商界亦然,员工若不以企业利益为怀,薪资待遇何在,企业不以员工福利为宗旨,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
故员工乃商界支点;百姓为国之载体就是“执两用中”之理也!
若上升为大中庸~~“执两用中”之~~“真妄交彻”大智慧,实为方便法门之道!
中庸之道有着怎样的哲学思维?
中庸之道道中庸,
恰到正着在其中,
前过后未左右偏,
万物死死又生生,
道德中庸同异名,
生杀适不变更,
大气功能妙无穷。
说明白点,即成的事实就是中庸,没有人和物可更改的。有人说可更改,更改了又是新的中庸。是因为人或物的间没有返程。与后来人讲的存在即是合理是一个意思,人为的不让存在了,又是另一个存在即是合理。都是即成的事实。即成的事实己远去成历史了。
中庸就是中道,就是中和,那么何为中和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也叫阴阳之道,阴阳之道贵在平衡,如同人的身体需要劳逸结合,天气需要昼夜结合,四时需要荣枯结合,所以万物之行莫不遵循于道。何谓道,《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人遵道而行就可以达至庄子在《庄子-养生主》篇所说的那样: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中(中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所以《易经-系辞》讲:“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在这里的意思是:易是天地生成的准则,因此囊括了天地的运化规律。而中庸的准则恰恰是,遵循了《周易》中易与天地准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