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能和现代职场文化相结合吗?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能和现代职场文化相结合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98 更新时间:2024/1/24 17:00:27

普遍的讲,中国传统化与哲学思想难以与现代职场文化相结合,因为意识方法,与意识目的完全不相谋,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克己崇礼,哲学思想追求的是思辨求真,而中国现代职场文化追求的是聚力以争,丛林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存在目标是推动意识文明,而现代职场文化讲究的是强人夺道,同时借用文明的斗篷行忤逆行当,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出发点不同,最终结果是让所有的人都在趋利的迷魂里倾轧挣扎煎熬,这就是中国的商业文化,既职场文化,其根本是缺乏甚至放弃了高尚意识,借生存,苟延残喘的意识充斥于众生灵魂,实乃旷世悲哀。

中国哲学和国学的区别是什么?两者的内涵和延伸有哪些?

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定国教授在其《国学三部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作了这样的阐释:“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是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学术思想的国学,哲学应该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因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国学就是研究中国之学。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于经部。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国学:过渡性角色与国学热的现实要求

实际上,当下所说的“国学”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产物,其名缘于“西学”,后因国势蹇滞而沉寂,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之崛起又重新喧腾。清末“国学”出场表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于内而言有“复汉排满”之意,对外则为了保国、保种、保文化,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拒斥作为“体”的西学。新文化运动之后,“国学”渐渐遁入书斋,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之”的学科体系当中,和大学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民间讲习或旧式学者的“单打独斗”,已成流风韵,影响甚微。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眼界和方式来整理古代的典籍材料,即所谓“国故”之学。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已经与现实的生活脱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社会与文化水乳交融的情景。所以,单从学术形态的转换来讲,“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化演进的中间角色,是旧学问向新学术过渡、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

在新的学术形态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国学这一过渡性的中间环节当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出场”的特定历史背景已经消失了,它的含混性也不能适应当今学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那么,眼下的“国学热”又为什么会出现呢?究其原因,略举大端:其一关涉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国学热”可以说是对以往数十年几代人蔑视传统、践踏传统之社会风气的强烈反弹。其二关涉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长期的“臣服”与“依傍”,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造成了严重的“失语”状态和创新能力的低下,这成为当代人的心病,故借“国学”之名以图范式之扭转。其三关涉全球化时代所特有的身份认同焦虑。既有百多年来民族主义情绪的延续,也有文化同质化之挤压所带来的新的困顿,倡扬“国学”成为突显自身主体性的有效方式。所以,此时的“国学”之崛起,并非讲堂上的喧闹,而完全是基于现实的要求,和世界变幻的风云、时代发展的脉搏跃动在一起的。这就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所能涵盖的范围,比之学术化的中国哲学学科来讲,它的涵容度、复杂性和现实感,都要大得多。

中国哲学: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的冲突与融合

作为“新瓶装旧酒”的理论体系与文化形式,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隐含了两重意涵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就学科而言,“中国哲学”是模仿西方体系建构的,直接对应西方的哲学学科,所遵循的是西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深受近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追求所谓“客观性”,不偏不倚,不带个人信仰之色彩,甚至不涉及现实的人生。但是,从研究的内容来讲,它的材料主要是儒、释、道经典,很难与西方的体系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了所谓“民族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是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及其依傍性,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过分“冰”的研究,而强调“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当中。这样,“国学”的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之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局面。注重中国思想之民族特色,就会批评纯哲学的方式;而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性,就会强调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要求。

但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中国哲学研究,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来讲,传统学术也是不断更新与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像宋儒之于汉儒,就是在经学革新的基础上,继承吸收以往的思想材料,加以创造发挥,建构或丰富了儒家的道体论、心本论,从而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空间。如果没有宋儒创造性的哲学诠释工作,很难想象中国思想的调适与发展,而儒、释、道的兼容并包与有序和谐之精神统一体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就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任剥离的想象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重要的是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形态,从理念到方法,国学都不可能完全去除现代化的印记。而当前的中国哲学研究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典范的转移,更多地融入了传统的特点,与所谓“国学”的距离越来越近。

国学研究促进了中国哲学范式的转变,也为中国哲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打开了新的空间,提供了理论学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中介,同时也把更多的思想资源纳入到了学者们探讨的话题当中。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以儒、释、道之经典为载体,废弃经典等于斩断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从学科分类来看,中国传统学术所承载的价值功能在现代学术中一定程度上为哲学所替代,因而要连接上传统的脉络,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国学的价值指向。由此,国学义理的诠释比之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讲可能显得更为重要。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儒家思想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稳固,上层建筑才能发展。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存在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政治思想上的表现。儒家思想的经济基础是,经世济民。意思是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伦理价值和人的尊严有伦理思想结构。富国富民,工商民营属于适度干予自由的经济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胆大豪气,或者无力怯弱,

  • 在中国古代,商人、艺术家、哲学家有生存的土壤吗?这与儒家儒学的思想有关系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在中国古代,商人,艺术家,哲学家有生存的土壤吗?这与儒家儒学的思想有无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商人,艺术家,哲学家作为社会的人,封建社会的制度就是它的土壤,而统治阶级的主导的儒家思想就是她的肥料。为什么这么说?就要从儒家思想价值观对商人,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来看,儒家思想代表孔子谈

  • 都说古人智慧高,为什么古人没有我们现代的发达?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卖烧饼的大爷,居然和我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笑死我了,但听完我真的有点服,帮他买了十个烧饼。街口有个卖烧饼的大爷,整天在那卖烧饼,旁边放着一个收音机,天天听央视新闻,我好多次都觉得他好搞笑。有一次我去买烧饼,就打趣他:我说大爷,你这卖个烧饼,还天天关心世界局势国家大事,你可真牛啊!他说:我也是咱国家

  • 中国古代经济学相较于西方经济学有何可取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牵强一点说: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时代西方了出现早期的经济学雏形,近代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才逐步有了现在经济学的模样。所以,中国古代是没有经济学的,经济发展也不是统治阶级的核心关注点,正因为商业在中国一直不发达甚至受人歧视。同时,在生产制造方面一直以来都遵循行业世袭的制度,

  • 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和现在有哪些差别?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与现在有哪些差别?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宏观、理性的认识,观念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观点,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是人们对办什么事和怎样办好这件事的认识;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和客观认识的集合体。思想观念属于思维的结果,是理性认识,一定的时代环境决定着一定的思想观念,一定

  • 古代的科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科学与思想定义是相对模糊的。所谓科学一般是指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科学是客观的、朴素的;相对来说,人文学术更加偏向于主观。古代科学技术是指人类处于远古、中古、近古时代所产生的关于生产力、文化、自然现象等一系列思想著述与实际理论。一.以人为本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

  • 如何理解朱熹的教育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两宋时期的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算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是二程唯心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认识论方面,朱熹论述了知行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的知行观也是唯心主义的,总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在学习时,常对其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比较反感。总之,还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母亲是家庭的灵魂。父亲是社会的灵魂。家庭

  •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进化史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周代(公元前1046-前256年)以前,文字主要是记录工具,用来占卜与王室档案,使用权的垄断也伴随着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从周代开始,教育属于“嘉礼”,成体系的教育只有宫廷教育,孩子八岁入小学,学习数学和语文;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目标都在于培养王孙贵族。而最早打破这一僵化制度的,正是孔子。孔子设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哪些领域?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一是出于治国需要而建立的,传统而完整的社会分工、典章制度和伦理规范体系及贯穿其中的行为理念和人文精神;二是与人的自身修养密不分的用人思想;三是对管理哲学的思考,如战略管理的思想、系统的全局性管理的思想、权变与弹性管理的思想等。

  • 怎么看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