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关于张仲景有哪些医学成就?

关于张仲景有哪些医学成就?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885 更新时间:2024/1/22 11:19:27

东汉末年,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他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当他从史书上读到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他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他特别酷爱医学。

当时由于天下大乱,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161年,他10岁左右的时候时,就拜同郡一位极有名望的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相传,张仲景的父亲对参加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因而他要张仲景也参加考试。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下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他在汉灵帝时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中了“举”。

在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张仲景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疫5次,汉献帝刘协时期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时的5次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就连张仲景原本200余人的大家族,从建安初年以后,不到10年,就有2/3的人因患疫症而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对此,他痛下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伤寒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一切因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叫“伤寒”。

此外,张仲景还“博采众方”,行医游历各地,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和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了研究。

205年,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在215年写成了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又称《仲景伤寒论》,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还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多方面的诊断和医生的辨证分析得出证候特点,才能处方。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就是张仲景著名的“辨证施治”观点。

同时,《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这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就可以局限在某一范围,只要辨证准确,方子的运用就会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后人称为“六经辨证”。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和补等疗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

书中还精选了300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和麻杏石甘汤等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此外,张仲景在剂型上也勇于创新,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和肛门栓剂等多种。同时,他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

后来,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和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之后,该书流传海外,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经方大师”和“医圣”,而《伤寒杂病论》则被后世奉为“方书之祖”和“万世宝典”。

张仲景主要的医学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勤求古训”,精研经旨,结合临症的基础上,张仲景将常见病分成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指各种急性热病,张仲景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主要被归拢在《伤寒论》中;内伤泛指各种慢性病、病后虚弱状态及外感热病急性期过后等的情况。这方面的论治经验主要被编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病因、症状、病理阶段等的认识和对一些常见内伤病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的分析论述成为医界数千年的不易之论,后世医家每每视其为准绳,严格地加以遵奉。

二、确立了中医临床诊治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如果说《黄帝内经》从理论观念上为中医学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则以“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诊治确立了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重大的特色和优势。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统领之,对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纲领。毫不夸张地说,张仲景为中医临床诊治学的奠基者,内科学的开山祖师。

三、归纳出了急性热病的发展演变规律。张仲景借用了《内经》的“六经”概念,用以抽象概括外感热病的六大发展阶段。根据此类疾病的不同阶段、性质,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近两千年的临床观察,足以证明张仲景对急性热病发展规律的认识符合客观,有极强的指导性。他所揭示的六大阶段(六经病)及众多亚型都能在临床中找到典型实例,他所录下的治这些证型之良方,若能准确运用,也都效如桴鼓。

四、创三百余方剂,为方剂学鼻祖。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方药配伍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治疗效果。中医师常因娴熟掌握了一些良方而得心应手。成熟良方的获得,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反复的实践、修正、提炼。张仲景创造的三百余首方剂尤如锐利的武器,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现版《中医方剂学》等教材中,仲景方剂的比例至少占一半以上,而且在一些药政药检很严格的国家里,仲景的处方是唯一不需专项申报,实验论证的。此举说明其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几无。《伤寒杂病论》关于方剂学的一整套原则和方法,如配伍的君臣佐使,剂量的加减进退,煎煮和服法中的种种要点等,传承至今。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道教与医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中医学,气功学、预测学、风水学、星相学都原于易经。易经是什么?易经包涵天地日月和所处空间环境的一切生物。道家的思想宗旨,讲究的是时空观念,以养生调解自身的阴阳平衡,我个人认为,道家应是中医的始祖。道教五术,山医命相卜。这个医就是医术。而道门对这片土地的发展贡献那是很大很大的。可能说到道教,很多人脑海

  • 中国古代五大医学著作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

  • 中国古代有中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那么,欧洲的古代用什么治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史载华盛顿先生因多次放血疗法而不治古代欧洲确实是比较流行也不算久二百年前左右也用草药,矿物,动物提取物,还有放血,灌肠,催吐,和中国差不多,不过没有中医那么繁杂的理论。关于草药和毒药的应用,看看大仲马的小说就知道,和中国武侠小说风格很像,神乎其神)原始社会:已显现自我牺牲精神伏曦尝百药神农尝百草2)

  • 古人尊卑思想与男左女右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

  • 四书五经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 《黄帝内经》是谁的著作?是什么时候写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黄帝的概念,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它代表着古代一群优秀的人的统称。书当然不是一个人写的,是很多医家假借黄帝的名号,不为自己出名,把自己的做好的经验著作统一编辑,为后代医学作为经验。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

  • 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意义的书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三部奇书;【无字易经;伏羲一二=日月,男女。】【有字易经=自然时空;一阴一阳为之道】【德道经=时空有无;无万物之始,有万物之始】【黄帝内经素问=生命//健康//预防//治疗;同阳光,空气,水,人类须臾不能离开。】==========================================

  •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是在远古时期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应该指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是在历史上对祖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许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它的组成内容、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

  • "素问"为何意?(古中医上的吧)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

  • 试用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在医学实践中为什么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