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头条中,关于历史类影视剧作品的兴趣认证时应该选择“影视领域创作者”还是“历史领域创作者”?

头条中,关于历史类影视剧作品的兴趣认证时应该选择“影视领域创作者”还是“历史领域创作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92 更新时间:2024/1/17 3:17:49

应该是影视领域创作者不管分什么类它还是属于影视领域

感谢邀请

首先你要搞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后者是通过历史来分析剧情,前者是通过影片来分析剧情。

我认为你认证的是影视作品,虽然是历史类的,但前者对你应该会有所帮助。

黄兴在武昌登台拜将,黎元洪为何把湖北革命总司令一职让给黄兴?

这是黎元洪的阴谋!

黄兴是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革命领袖、革命实干家,在辛亥革命时期,凡属著名的革命之役,多数他都参加了,在革命党中的威望很高。

辛亥武昌起义之前,湖北革命党的领导干部曾派人到香港邀请黄兴速来武汉主持领导,发动起义。但因为黄花岗之役的失败,当时的黄兴有些灰心丧气,加之对武汉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认识不足,所以他没能应邀及时来武汉。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黄兴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后,于10月24日赶到上海,28日便赶到了武昌。

此时,由于清军大举南下,汉口战事十分吃紧,大局岌岌可危。特别是前线指挥无人,前有总指挥何锡藩受伤辞职,后有总指挥张景良通敌正法,正是群龙无首时。

黄兴的到来,武汉革命军民都把他比作”天将下凡“,把收复汉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莫不翘首以盼。

黄兴到达武昌,也给黎元洪及其同伙打了一剂强心针。黄兴南渡武昌时,黎元洪派出代表带着军乐队、仪仗队在江岸迎接,仪礼颇为隆重。

但黎元洪及其同伙在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有很强烈的担忧,他们担心威望卓著的黄兴,会有碍于黎元洪的都督地位。

黄兴太耿直,算不上成熟的政客,从上海赶赴武汉的途中,他曾在船上对同行者田桐等人说:”黎元洪本非革命党人,我到鄂后,必须取而代之,且称两湖大都督。“

11月2日,革命党人集议,田桐等人就提议公推黄兴为湖北湖南大都督,位在黎元洪之上。但这个提议遭到了湖北地域观念较重的首义人士刘公、孙武、吴兆麟等人的反对,这伙人主张由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最后宋教仁只得表示说:”此事不过征求大家意见,我们原无成见,既有利害冲突,即作罢论可也。“

最后大家复议定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所有湖北革命军及各省援救,均归其节制调遣。

黎元洪得知有人拟举黄兴为两湖大都督后,更感到黄兴对他的地位是大威胁,他决不愿意受黄兴的节制,更不愿意让黄兴插足于湖北军政府之中。

但黄兴刚被迎来不久,又如何才能下手”驱黄“呢?

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黎元洪及其亲信孙发绪等人,便策划了一场”驱黄“的阴谋,所谓”登台拜将“就是这一阴谋的产物。

解放前出版的《新生月刊》曾详细描述了这一阴谋

正在这种沉默的空气中,孙发绪起而言曰:”此事不难,驱黄出省可也。“

黎元洪等讶曰:”今日才迎,怎好便驱?纵驱之,其如黄不去何?“

孙发绪道:”可用阳尊阴驱之策,请都督仿汉高祖登台拜韩信的故事,于明日就都督府前坪高搭将台,预备战时总司令印信一方,令箭一枝,总司令大旗一面,届时集合全军将士,由都督亲捧印、箭、旗三物,拜受于黄为战时总司令,请其率师北伐,并于汉阳设置战时总司令部,迨登台拜礼毕,即送黄渡江就职。这样一来,黄兴即被逐出于省垣了。尔后战事若利,则黄率师北上,自然离鄂日远。战事不利,则军法所在,纵不便持法相绳,黄亦无面见江东了。“

黎元洪等人听完,大赞高明。

11曰3日,一切照谋划如期登场,黎元洪一番表演后,黄兴丝毫不察其中暗藏的阴谋,慷慨陈词,热血澎湃。

其实,当时的黄兴要是能够多用一些灵活的手段,在政治上团结一切革命党人和其他同情者,孤立和分化封建势力,有步骤地解决湖北革命的领导权,他是有可能粉碎黎元洪的阴谋,并最终取代他的。

可惜他求胜心切,太急躁,一心单纯地扑在军事行动上。结果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党内部团结协同作战的问题又没解决好,最终战事失利。

当黄兴在汉阳几乎要丧命的时候,黎元洪却依然稳坐武昌,笑看计成。

26日汉阳失守,黄兴以十分悲痛的心情退回武昌。27日,在武昌军事会议上,黄兴由原来的求胜心切转变为悲观失望,痛不欲生,不理智的情况下甚至提出了放弃武昌而攻取南京的错误主张。

这无疑让黎元洪又抓到了新的把柄,于是所有的矛盾全部集中到了黄兴的身上。

最终黄兴在有口难辨的窘境下,抱愤辞去了总司令一职,当晚就离开武昌去了上海。

黎元洪这只披着菩萨外衣的老狐狸,对当时的局势以及黄兴的弱点抓的可谓是十分地精准,一出”登台拜将“的阴谋大戏明明不怀善意,不深究的人却往往将之奉为美谈。

黄兴与黎元洪,一个是革命党人,一个是清朝军队的协统,这来自不同阵营、不同立场的两个人,却因为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而站在了同一战壕,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所谓无巧不成书,历史的紧要关头,这二人确实阴差阳错地站在了一起,而且已经被拥戴为湖北革命军都督的黎元洪,按说他是当仁不让的革命军总司令,但他最后却把湖北革命军总司令这个显赫的职务让给了黄兴,更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那么,黎元洪为什么让贤呢?说到底,还是立场问题。

1911年武昌起义放出首义第一枪的时候,黄兴其实还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正手持在武昌策划起义的革命党人居正的信件,居正在信中说自上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并未气馁,预备在武昌起事,而且“弦满欲发”。黄兴读罢信后,作为革命党武装起义的总领导,自然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因此他在香港从容处理了一些事情,再准备北上武汉时,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打响了。

之所以不得已,是因为自从革命军发动广州起义后,各地清军对革命党的防范越来越严密,搜查越来越细致,对新军的动向更加关注,而且还采取了防范措施,比如将新军队伍调防分散,同时开始搜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当时,武昌新军的革命党员名册却意外被清军搜获,在这紧急关头,时任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的熊秉坤放出了首义第一枪,由吴兆麟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武昌起义就在黄兴还没到达的情况下,仓促开始了。

革命党首先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中的革命党人马上响应,向楚望台集结,起义军达到3000多人。于是,清军自湖广总督瑞以下,纷纷弃城而逃,武昌起义因此取得初步胜利,武昌城被革命党人所占领。

但是,革命党有了武昌城,有了根据地,有了数千人的军队,但革命领袖孙中山还远在美国,黄兴还在香港赶往武昌的路上,起义军中没有威望能堪当首领的人物,因此,他们从起义俘虏中拖出清军协统黎元洪,强迫他担任中化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试想,革命党还没成气候,说不定哪天就给剿灭了,黎元洪作为革命军的俘虏,他怎么敢出任这个烫手山芋一样的革命军都督呢?

本意来说,黎元洪是不敢的,他后来在向清军将领萨镇冰上书中说:“洪当武昌变起之时,所部各军均已出防,空营独守,束手无策,党军驱逐瑞督(瑞)出城后,即率队来洪营,合围搜索,洪换便衣匿室后,当被索执,责以大义,其时枪炮环列,万一不从,立即身首异处,洪只得权为应允。”说白了,他这个都督是遭到革命党人枪杆子逼迫的情况之下,为了保命而万般无奈应承的,他本身就不想当这个鄂都,至于率军冲锋在前的总司令,他就更不敢干了。

所以,黄兴没到之前,黎元洪就盼星星盼月亮,盼望黄兴到来。10月28日,黄兴一到,他就让人举着“黄兴到”字样的宣传牌,在武昌城到处游街宣传,十几天后,黎元洪就在都督府前登坛拜将,拜黄兴为湖北革命军战时总司令。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林彪手下四大金刚之一的邱会作了。1959年邱会作接任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部长,1960年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后来位高权重,但他曾经极为危险,差点掉脑袋,依靠周恩来“刀下留人”才活命。林彪的爱将邱会作回忆,他本是根正苗红的红军后勤干部,15岁就在老

  • 闻鸡起舞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

  • 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人物你能分得开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您的邀请,回答“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人物你能分得开吗?”的问题,我的观点和回答是: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的人物是能够分开的,也必须是分开的。我们不应该把《三国演义》的人物当做历史人物来对待的。毕竟演义就是演义,它与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是有差别的。正因为是演义,所以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与真正的历

  • 《四面楚歌》故事大概15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楚汉相争时代,刘邦在垓下重兵围困项羽,这时谋臣张良出了一个注意,在夜晚让自己的士兵高唱楚歌,让项羽的士兵以为楚地已经尽失,没有了继续一战的士气,于是纷纷出逃,以致项羽最后被困乌江自刎。初出茅庐诸葛亮指鹿为马赵高愚公移山愚公百步穿杨养由基纸上谈兵赵括图穷匕见荆轲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闻鸡起舞祖逖老马

  • 凿壁偷光.纸上谈宾.悬崖刺骨的历史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个指西汉匡衡。第二个指赵括,这个人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个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刺股”的

  • 关于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有一仙女,道号蕃厘,来到扬州向凡人称说花木之异。百姓不信,她即取白玉一块,掘土埋下,马上长成一株仙树,高达一丈多,花洁白如玉,微风过外,香飘十里。仙女去后,人们特地为此花建造寺观,取名蕃厘观。因种玉得花,此花名琼花。据记载,此花只有扬州有。隋朝时,炀帝听说琼花盛名,专门修建大运河,乘龙舟到扬州赏

  • 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史书上确实有李逵这么个人物,不过与《水浒传》中所记载的那个粗鲁豪放,义薄云天的黑旋风完全是两个形象。给大家讲讲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是个怎样的人。南宋徽宗年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靖康之耻”,当时这个李逵还在密州做了个小武官——乐将节级,和守衙节级杜彦、小节级吴顺在一起。他们三个是意义相投,关系不错。《三朝

  • 复述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

  • 历史上姓丁的伟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丁姓最早发源为今山东,秦汉时主要聚居地在今江苏、山东、河南。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丁姓以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为繁衍主区,北方丁姓以今山东、河南为主要繁衍生息地。唐福建、广东。清台湾、后泰国、新加坡、美国。丁姓历史最讵名人物有:1)丁谓: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他以怀柔政策对待

  • 求“三顾茅庐”的故事!比较齐全点啊!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我也没找到白话的,只有简略的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