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都城(唐朝为什么分东都和西都)

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都城(唐朝为什么分东都和西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34 更新时间:2023/12/15 13:04:19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实行两京制比如唐朝东都洛阳,首都长安,最离谱的宋朝实行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商丘府”但是总而言之,这些“京”只是带有辅助性质,或为皇帝行宫,并不设立中央行政机关。

有一个朝代非常特殊,开创了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套中央政府的先例,这就是明朝——北京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

这两套班子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有其历史原因,明朝开国仿效宋朝,以南京为首都,在凤阳设置中京,开封设立北京,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陪都。

中山王徐达之女明成祖皇后

但后来明成祖朱棣篡位当了皇帝(哈哈,基本上所有明朝的事都有朱棣篡位的影子),永乐十九年将首都迁往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继续存在。

为了表示对明太祖的敬意以及保证对东南经济命脉的控制,南京的那套中央政府没有取消,依然行使着行政职权,发挥着巨大作用。

那么拥有完整行政机构的南京,在明朝历史中又发挥着什么作用?承载着统治者怎样的用意呢?请诸君一定要看下去!

金陵在明朝的地位与作用的变迁

南京自古有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的六朝古都故事。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繁荣,明太祖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了大明王朝全国的统治核心,有庞大的中央政府文武百官,有驻守南京的五十万禁卫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又下令迁移苏州浙江等地富户四万五千家充实南京的人口,到了洪武三十年南京城已经成为超过八十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期间南京的城市工商业繁荣,消费能力极强,整个城市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

削弱,永乐十九年明朝迁都北京,保留了南京的行政与军事机构。但金陵的地位已经相较于以前大大下降了。

“凡有重大事务或者诸国朝贡,委命北京”政治地位跌落的同时,朱棣一番操作也使南京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他将金陵工匠二万七千户迁往北京,三十万禁卫军也随着皇帝调动到北京,这让昔日繁华,熙熙攘攘的街市一下子冷清许多。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再繁华,耐不得江南地区的经济基础好,工商业发达,仅金陵苏州扬州镇江松江几地就提供了明王朝四分之一的税收。

在明朝迁都以后金陵政治色彩的下降,反而给整个城市带来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工商业的经济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徽商,盐商,晋商,鲁商,大小商贾,文人墨客,富家子弟大量涌入金陵,才子佳人相聚秦淮河畔。南京成为了“四方商贾,肩背相磨,五谷丰登”“风花雪月,软红香土”的繁华都城。

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须,弓弯纤小,腰肢轻亚。

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秦淮八艳

与此同时南京民间纺织业,印刷业渐渐兴盛起来,金陵书院所刻书籍,堪称精良,销往全国各地。

南京作为明朝南方的中央政府,还负责赋税转运,军需采买,每年有六百多万石粮食在这经京杭大运河,送达北京。

南京作为国家的南北中转中心,有着发达的贸易经济,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经突破一百万,这时候的金陵繁荣之胜俨然国际第一都市,纵观世界直到1800年英国伦敦的人口才突破一百万。

雪后金陵

南京部院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台省之设,不改其旧”“养花御史,遛鸟尚书”说的就是金陵官员的无所事事,他们要不年迈要不就是因为政治失意来到金陵,所以这里整体的政治氛围是懒散,清闲。但要说毫无作用就大错特错了。

(一)南京吏部

吏部古称天官大冢宰,是六部之首。明朝吏部掌握全国文官的升迁调动。这种权力自然不能出现两架马车,迁都以后全国官员的选调权都收归北京所有,但是南京依然掌握对江浙一带官员的考核权,北京吏部对官员调动时要参照南京的考察报告。

(二)南京户部

户部地官大司徒。要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就是钱。有钱什么都好办,没钱是寸步难行。

南京作为江南的工商业重镇,户部自然掌握了不小的权力,是南京诸位部长里面少有的实权人物,全称是南京户部尚书总理粮储转运事务大臣

(三)南京礼部

礼部春官大宗伯,掌管的是祭祀科举外交,迁都以后这些权力都被北京掌握,南京只管明太祖孝陵每年的祭祀活动,所以南京礼部是真正的闲闲闲!在这上班整天也就是读读书看看报,逛逛夫子庙,游游秦淮河。

南京户部尚书总理粮储郑纪

(四)南京兵部

敲黑板!兵部夏官大司马,南京兵部的实权是最大的,兵部尚书挂参赞机务的头衔,他所掌管,金陵至长江入海口,四十二个军营卫所二十万军队,可以说是巩固江南半壁江山的重要支柱。

嘉靖年间张经以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东南军务,兼领水师。王阳明曾担任过南京兵部尚书,率军讨伐广西土司。

(五)南京工部

工部秋官大司空,南京工部负责修建国家的公署,道路,同时负责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矿场,造船,农具的制造;江南丝织品的生产,铜钱的铸造,油水极大,终明朝南京铸造的铜币比北京还多。

(六)南京督察院刑部

刑部冬官大司寇,南京刑部权力不大,因为明朝规定所有的死刑签字都要皇帝亲自批准,上诉刑事案件的审问都由北京刑部处理,重要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南京督察院左都御史称为总宪,权力就不容小觑了。首先督察院与北京一样设置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大部分是年轻人,虽然在南京为官,但只要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南京的御史们也要掺和一下,可以说经常南北言官联合出动,搞得坐在紫禁城里的皇帝和文渊阁的内阁大臣们头疼不已。

南京左都御史还兼任江防海防总管,巡视江南防务。

南京中央机构的作用是什么?保留下来反映了执政者怎样的用意?

南京作为陪都,虽不如北京朝廷那么有权有势,但事关东南安危,依然有他特殊的作用。两京制形成后,南京基本属于官员升迁转调的一个台阶,或者被贬谪地方。

明中期以来党争愈演愈烈“大臣有不和执政者,即打发至南京闲任”,南北官员经常是集体互换,一党得势就把与之不和的官员们能罢免的罢免,不能罢免的通通赶往南京。可是政局一旦翻转,南京养花遛鸟的大员们,接着就可以把北京的执政拉回来遛鸟了。

南京是养人的地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街市繁华,在人来人往的市井中,不只是有高悬幌子招待顾客的夜铺,还有手提肩挑的小贩,夜空中回响着卖糖的悠悠萧声。十里秦淮,六朝金粉,金陵是东南形胜之地,政治虽然失意但心情或许真的很如意。

有明一代,南京从没有失去在中国南部的统治核心地位。

朱棣当年迁都北京就意味着将皇帝暴露在了敌人的铁骑之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多大的勇气与魄力?君臣一体,皇帝不贪生怕死,臣民才能尽心杀敌。

事实证明,明朝依然是武德充沛的一代,虽然皇帝们除了太祖太宗都资质平平,却没有懦弱之辈,他们都有祖先留下的骨气。

另一方面朱棣冒着巨大风险来到边疆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了一条退路,这就是——金陵。金陵拥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有充足的粮饷有二十万军队,倘若北京有失南渡金陵,依然可以谋图复兴。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六朝故事金陵城,终究没有成为力挽狂澜之地

在明朝最危急的关头,崇祯皇帝也动过南迁的念头,但是北京象征着国家的法统,有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他并不想背上弃土卖国的骂名,内阁大臣陈演等也不想背锅表示反对,谏官光时亨更是在大殿上极力痛斥南迁的想法,皇帝最终没有下定决断。

李自成进京

太子能吗?太子走了岂不是要上演唐肃宗自立中央的故事。最终崇祯吊死在景山老歪脖子树上,留下“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令人读罢又气又悲的遗诏。

朱由检

争论不休,党同伐异,国家何尝不亡呢?

1644年北京沦陷的消息传至南京,南京拥有完整行政团队的文武百官们竟没有第一时间确定继承人。

东林党人害怕福王的报复,想拥立旁支潞王为帝,大臣姜曰广表示:“当年争国本福王不能越过光宗,现在潞王自然也不能越过福王为帝”啪啪地打了东林君子们的脸,从这就可以看出东林所坚持的道统与礼法不过是为了与万历抗争的工具。

明孝陵

兵部尚书史可法倾向潞王,但是依照宗法理应是福王登基,阉党马士英等人支持福王。

最终福王朱由崧在江北三镇军阀的帮助下登基为帝,国本已定大家可以安心办事了?当然不可能,依然你争我讨,军阀阉党东林纷纷展现自己的实力,可怜的弘光朝仅仅一年就结束了,大明王朝在各派挣扎中死去。

喋喋不休

近乎完美设计的陪都南京,本来可以在帝国的生死关头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结果最终却陷入不断的内部斗争中。随着清兵攻入南京,这个南都也与大明王朝一起走向终结,丝毫没有起到他该有的作用。

南京明城墙玄武门


作者写完这篇文章时心情真是复杂重重,久久不能释怀,想当初十里秦淮繁荣的南都金陵,被赋予了多大的功能,承载了多少故事,最终却是一个惨淡的结局。王安石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真是恰到好处写出了那个从洪武到弘光277年的大明王朝: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更多文章

  •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单刀赴会是谁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

    史上真实的“单刀会”,发生在公元215年,其主导人物是江东鲁肃,而并非“孤胆英雄”关羽;其经过、结局及意义,也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辞截然不同。“单刀会”之举不仅表现了鲁肃的智慧和胆略,也体现出作为统帅的他顾全大局及深谋远虑的大视野、大胸怀,而且在战略、战术上对整个荆州战场乃至天下大势均起了决定性

  •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明朝都有哪些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李白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从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国家秦朝成立开始,每次遇到更朝换代时,都会有新的文化产物诞生,不管是政策上还是民间习俗上,它们都是这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众所周知,明朝在历史上足足存在了276年之久,而在明史上,总共有过16个皇帝,从最初的开

  • 水浒传林冲的性格特点(林冲人物性格具体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水浒传林冲的性格特点

    林冲,是水浒传中威名赫赫的人物,梁山108将大聚义第六位,马军五虎将第二名,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手使丈八蛇矛枪,有万夫不当之勇。林冲的命运坎坷,本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和家庭,每天过着朝九晚五、夫妻朝夕相对的生活。可惜,他的老婆被顶头上司高俅的义子高衙内看中,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灭顶之灾。林冲,

  •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水浒传宋江的性格特点及其事迹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是《水浒传》里的核心人物,也是灵魂人物。宋江这个人物形象极为复杂,在他身上体现着非常矛盾的个性——既善良,又狠毒。按照常理来说,一个人如果善良,一般就做不出狠毒之事;一个人如果狠毒,一般也很少做出为善之举。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宋江却能将善良与狠毒融于一身,可以算得上一个不折不扣的“双面人”。对宋

  • 人死后会回来看家人吗(死人知道活人在想他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人死后会回来看家人吗

    什么是头七,这一天去世的人真的会回家看望吗?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头七。头七就是人去世以后的第七天,这一天,天官会把去世人的魂魄带到家中停留一夜。这天晚上,去世亲人的魂魄会祝福和保佑自己家的人。天亮了以后,就会投胎转世。这就是我们丧葬文化中的头七。根据头七的解释,很多人认为在这个世

  • 五代十国为什么最黑暗(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五代十国为什么最黑暗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段时期,不仅各个小国林立,甚至一夜之间就会诞生一些小国。这些小国都是由一些消失的小民族建立,一直到北宋的建立,这段时期才算真正结束。五代十国地图版图五的意思是经历了五个朝代,而十就是周边的十个独立政权分配,在短短的五六十年内经历了这个多朝代和政权的更迭,甚至每个朝代的皇

  • 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名称(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哪几个阶段)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605年)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1300年。科举里的状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还挂在中国人的嘴边。1、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

  • 如懿为什么被抹去历史没有记载(如懿不记史册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如懿为什么被抹去历史

    追了将近两个月的《如懿传》在观众们的万分不舍中结局了。这部剧由原来大家的不看好,发展到最后被感动得哭到稀哩哗啦。网友们纷纷表示要感谢周迅的演技。因为是她超赞的演技让大家感受到了如懿的善良与坚持。她聪明,但不屑使用手段。受尽屈辱依然坚持初心。周迅不喊不叫不浮夸,却让人感受到喜怒哀乐,这才是真正的演技!

  •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纸上谈兵讲的是赵括的故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众所周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赵括。奇怪的是,赵括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而纸到汉朝才被发明出来。既然纸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发明,赵括为什么会被评价为“纸上谈兵”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纸上谈兵”是赵括的父亲赵奢对儿子的评价。然而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赵奢对儿子

  • 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元朝是女真族还是蒙古族)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13世纪,漠北草原的蒙古掀起了一阵飓风,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欧大陆,最终形成了元朝和四大汗国。百年之后,元朝和四大汗国纷纷瓦解,亚欧大陆又出现了全新的格局。蒙古的征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蒙古的征服对世界各大地区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