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俄罗斯族音乐有着怎样的民族特色

俄罗斯族音乐有着怎样的民族特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408 更新时间:2024/1/1 22:11:32

拥有深厚音乐化传统的俄罗斯人视音乐、舞蹈为生命,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日喜庆娱乐场合都有歌舞乐器相伴。我国流传的俄罗斯族音乐可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以风格、体裁多样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其音乐属典型的欧洲乐系,调式音阶采用欧洲大小调式,织体以多声为主,带有纵的、和声的音乐思维特点,在56个民族中独树一帜。俄罗斯族民歌内容非常广泛,从题材上可分为风俗仪式歌、抒情歌、叙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巴拉来克是俄罗斯族独特的弦乐器,又称“三角琴”。

俄罗斯族相聚的时候,经常弹起三角琴或拉起手风琴,唱歌跳舞,倾诉欢乐。俄罗斯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部分,民间音乐包括仪式歌曲、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歌舞音乐和器乐曲。仪式歌是俄罗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与这个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相关,主要用于婚丧类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歌。传统的俄罗斯族婚礼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亲友们都会赶来祝贺,并在女伴们为新娘梳洗打扮时唱歌送行,歌声充满着离愁别绪,令人伤感不已。《飞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婚礼歌。抒情歌多表现爱情的内容,旋律非常优美。这类歌曲多为二部、三部合唱的形式,采用自然小调音阶,有时也以一领众和的方式进行,各声部自由组合并随时调整以保持声部间的平衡,音乐风格独特且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民间流传较广的《渔夫之歌》就是一首领唱与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歌词叙述了渔夫3个儿子的爱情故事。这首歌曲的高声部采用了富有特色的自然小调,低声部则有旋律小调的特点,旋律深沉而内在,极受人们喜爱。俄罗斯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叙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反复演唱,内容题材十分广泛。

这类歌曲属于多声部的合唱,有以战争为主题的《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葱葱》等,和声雄浑,音乐庄严肃穆;也有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和爱情遭遇的《被踱的少女》《崎岖的尔泰山路》等,带有悲怆、凄凉的色彩。

更多文章

  • 为何说保安族的“腰刀”是一种工艺美术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保安族,保安族文化艺术

    保安族腰刀响誉海内外。保安族有着悠久的制刀历史,保安腰刀选材精细、外型美观、锋利耐用、制作技术高超,在甘肃、青海各民族中享有盛名。据说,保安族的制刀手工业初创于19世纪50~60年代,时为清咸丰、同治年间,一些保安族工匠途经青海循化地区时,向外来汉、回、蒙古等族修制土枪的工匠学会了打刀技术。 当时

  • 保安族节日 保安族节日大揭秘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保安族,保安族民俗节日

    尔德节。又称尔开斋节、肉孜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是回归及欢乐节日的意思,来源于宗教,是伊斯兰教徒封斋一月期满的标志。尔德节是保安族群众最欢乐、愉快的节日,节日里保安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欢度佳节。他们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果果”,男人们沐浴之后还到清真集聚

  • 保安族饮食 保安族最喜欢什么食物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保安族,保安族饮食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经常食用馒头、花卷、煎饼、包子、汤面条、臊子面、馓子、凉面、浆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搅团等。小麦面做的面条多种多样,有面片、拽面、凉面等。其中“指甲面片”特色鲜明、色味俱全。土豆作为主食的吃法主要有盐水煮土豆、土豆泥煎成土豆饼,有时也用土豆泥加洋葱作成包子馅,口味清香、细腻

  • 京族饮食 京族传统饮食大揭秘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京族,京族饮食

    一、糯米糖粥京族人普遍喜欢甜食,特别喜欢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简单:将糯米淘净水煮,至将熟时,加糖再熬,至米烂水有胶质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润润、香喷喷,很是诱人。逢年过节,京族人都要吃糯米糖粥;祭神祀祖最不可少的祭品也是糯米糖粥;平时家中来客,主人免不了要捧出糯米糖粥来招待,要是一时拿不出,

  • 京族文化 近代京族民间文学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京族,京族文化艺术

    京族民间文学的演进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京族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种矛盾的冲突日益加深。《渔工苦歌》、《十难歌》、《杜光辉的传说》和以计叔为中心的一系列机智人物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纷繁复杂的近现代京族社会现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京族民间涌现出不少颇具才华的民间歌

  • 京族特有的独玄琴是怎样走向世界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京族,京族文化艺术,独玄琴

    京族独弦琴,属弹拨类弦鸣乐器,因独有一根弦而被世人习称为独弦琴。事实上,独弦琴在京族民间称匏琴,或称独弦匏琴,京族语即直呼旦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乐器。那么,独弦琴是怎么来的呢?京族民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或传说由海龙王的“如意琴”演变而来,那一根弦就是龙王七公主的头发变的;或认为是京族的先

  • 京族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京族习俗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京族,京族民俗节日,春节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

  • 京族乐器简介 京族乐器有何独特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京族,京族文化艺术

    京族人民使用的乐器,既有本民族固有的独弦琴,又有汉族地区传入的二胡、秦琴、笛子、鼓、锣、竹梆子、小竹板等。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乐器,又叫“一线琴”,由于它装有一个匏瓜状的扩音器,所以又叫“匏琴”。又由于它的音律主要表现出悲凉婉转,因此又叫“悲凉琴”。一琴多名,反映了京族人对独弦琴这种祖传乐器的珍爱。独

  • 六一 | 细说那些古代孩子们怎样过儿童节?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六一,儿童节,古代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儿童节,但是在某些节日里,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活动内容,儿童们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过节形式,或者某些节日的活动内容更偏重于少年儿童,只不过这些节日他们和成年人共享,这就像如今搞一项大型活动,当中会分成很多单元,其中有一个版块就是为儿童专门所有。因此,这些节日可以看做是古代的“儿童节”

  • 走进广西壮族 揭秘吃立节的来历和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广西,壮族,习俗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节日,吃立节是个历史并不是很悠久的节日,因为只是开始一百多年,最早是因为要对抗侵略者而不能及时过春节才开始这个节日的,到后来就成约定俗成的节日了。在中国虽然是以汉族为主体,但是各个少数民族之间在和汉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依旧能保留自己民族的特性,这里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不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