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全文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全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241 更新时间:2024/1/9 0:36:15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人事部·卷一百一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忧下

《韩诗》曰:《黍离》,伯封作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於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

《韩诗外传》曰: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之,中夜而泣涕,其偶曰:"子何为泣?"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是以泣也。"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独泣,为何?"婴曰:"祸相及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之。"

《毛诗·小弁》曰:踧踧周道,鞠为茂草(踧踧,平易貌也。)我心忧伤,惄焉如扌寿。假寐永叹,惟忧用老。(惄,思也。扌寿,心疚。)

《毛诗·柏舟北门》曰: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出自北门,忧心殷殷。"(殷,兴也。北门背明向阴。笺云:自从兴者,谕已仕于暗君,犹行而北出门也,心为殷殷然也。)

《左传·僖上》曰:秦伯获晋侯以归。秦穆夫人与太子罃、弘与女简、璧登台。舍之灵台,荐之以棘。(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也。)大夫请入,公曰:"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

《左传·宣》曰:荀林父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日穀,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左传·襄六年》曰:吴公子札来聘,请观周乐。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左传·昭玄年》晋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叔孙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哉!"楚伯州犁曰:"此行也,辞而假之寡君。"郑行人挥曰:"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忧子晳之欲背诞也。"子羽曰:"当璧犹在,假而不反,子其无忧乎?"(当璧,谓弃疾。事在昭十三年,弃疾有当璧之命。)

《史记》曰:应侯任郑安平,使将击赵。安平为赵所困,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各以其罪之。应侯罪当收三族。王稽为河东太守,与诸侯通,坐诛,应侯日以不怿。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昭王曰:"吾闻之楚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今武安君死,郑安平叛,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会稽典略》曰:越王近侵於强吴,远愧於诸侯,乃胁诸臣而欲与之盟:"吾欲伐吴,奈何而有功?"群臣未对。王曰:"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而见而难使者?"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手而起曰:"殆哉!非大夫易见难使,是大夫不能也。"王曰:"何谓也?"倪曰:"夫官位财弊,王之所轻使;死者,士之所重也。王爱所轻,责士所重也,王岂难哉!"

辛氏《三秦记》曰:大秦国隔海,心无忧患,遇善风二十日得过;心忧,数年不得渡。谚曰:"心无忧患,不经二旬;心若忧患,远离三春。"土人质直,男女皆长一丈,端正。国主风雨不和,则让贤而治。

《燕书》曰:慕容恪之威声震於外敌。初,列祖崩,晋人喜,曰:"中原可图矣。"桓温曰:"慕容恪尚存,所忧方重耳。"

《列子》曰: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与食。

《列子》曰: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问曰:"若奚敢独乐?"回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

孟子》曰: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从下忘反谓之流,从上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忘。先王无流连之乐、荒忘之行也。

孙子曰:赵简子猎於晋阳,抚辔而叹。董安于曰:"今游猎,乐也。而主君叹,敢问何也?"简子曰:"汝不知也。吾效厩养食谷之马以千数,令官奉多力之士日数百,欲以猎战也。忧邻国养贤以猎吾也。"孔子闻之曰:"简子知所叹矣。"

孙卿子曰:子路问於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得已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未得也而忧不得,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乐也。"

《淮南子》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楚庄王猿也,接捷参依木而处,故残木以求。)宋玉亡其珠,池鱼为之殚。故泽火而林木忧。

《淮南子》曰:夫捧爵酒不知於邑,(言其轻也。)氵契石之樽则白汗交流,(言其重也。)又况嬴天下之忧而任海内之事者乎!

又曰:数匝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水少,泣而益之也。(匝,犹至也,或作卒。卒,尽也。言垂尽之年不足以忧天下之乱,使水之多也。)龟三千岁,蜉蝣不过三日,以蜉蝣而为龟忧养生之具,人必笑之,故不忧天下之乱而乐其身之治者,可与言道矣。

《说苑》曰:智伯欲袭卫,故遗之乘马,先之以璧。卫君大说,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有忧色,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

又曰:鲁有贤女,次室之子,年適二十,明晓经书,常侍立而吟,涕泣如雨。有识谓之曰:"汝欲嫁耶?何悲之甚!"对曰:"鲁君年老,太子尚小,忧其奸臣起矣。"

《郭子》曰:王东海初过,(王承字安期,东海内史。)登琅山,叹曰:"我由来不愁,今日直欲愁"太傅曰:"当尔时,形神俱往。"

又曰:初,荧惑入太微,寻废海西。简文既登祚,复入太微,帝恶之。时郗超为中书郎,在直,引超入曰:"天命修短,故非所计,当无复近日事不?"超曰:"大司马方将外固封疆,内镇社稷,必无若斯之虑,臣为陛下保之。"简文因颂席仲初诗曰:"士痛朝危。臣哀主辱。"其声甚凄怆。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由身不能以道匡衡,思患豫防,愧叹之深,言何能譬!"因泣下。

《语林》曰: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已被间构,内怀忧懑。闻众军惊角鼓吹,谓其司马孙拯曰:"我闻此不如华亭鹤鸣。"

《俗说》曰:王孝伯起事王东亭,殊忧惧。时住在募士桥下,持药酒置左侧,诣其所念小人俞翼,令在门前:"若见人骑傧从来,汝便可取药酒与我。"俄有行人乘马过,翼便进酒。王语翼:"汝更看,定非官人。"王语翼:"汝几误杀我。"

《楚辞》曰:心不怡之且久,(怡,乐。)忧与忧其相接。(接,续。)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又曰:望孟夏之短夜,何晦明其若岁。惟郢路之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又曰: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璧,呵而问之,以泄情懑,舒写愁思。

又曰:《渔父》者,原所作也。屈原放逐江、湘之间,忧愁叹吟,曰:"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叙其辞以相傅焉。

扬雄《连珠》曰:臣闻天下有三乐、有三忧焉。阴阳和调,四时不忒,年穀丰遂,无有夭折,灾害不生,兵戎不作,天下之乐也。圣明在上,禄不遗贤,罚不偏罪,君子小人各处其位,众臣之乐也。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乱则反焉,故有三忧。

《山海经赞》曰:焉得鬼草,是树是艺。服之不忧,乐天傲世。如彼浪舟,任波流滞。

○惧

《东观汉记》曰:王莽前队大夫诛谋反者李次玄闻事发觉,被马欲出。马驾在辕中,惶遽著鞍,上马出门,顾见车,方自觉,乃止。

又曰:庞萌还攻盖延,延与战,破之。诏书劳延曰:"庞萌一夜反叛,相去不远,营壁不坚,殆令人齿相系,而将军闻之,夜告临淮楚国,有不可动之节。吾甚美之。夜闻急,少能若是。"

《蜀志》曰: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心常懔懔。

《国语》曰:骊姬告优施曰:"君既许我杀太子而立奚齐,吾惧里克,奈何!"优施曰:"为我具特羊,从之饮酒。"中饮,优施起舞,谓里克妻曰:"主盍啖我?(大夫称主,妻亦如之,盖啖我者肉也。)我教嗞兹暇豫事君。"(言我教里克,暇安乐事君。)乃歌曰:"暇豫之俉俉,不若鸟鸟。(俉俉,来远之貌,言其知鲁不如鸟鸟。)人皆集於蔚?已独集於枯。"(蔚喻茂盛,枯喻衰落。)里克笑曰:"何谓蔚?何谓枯?"对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蔚乎?其母既死,其子又谤,可不谓枯乎?"(言申生无母又被谤,可不谓之枯乎?)

《吴志》曰:刘备诣京口,见孙权,求都荆州,权借之共拒曹公。(《汉晋春秋》曰:吕范劝孙权曰:"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操食有威力,初并荆州,恩信未著,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为树党,计之上也。"权从之也。)曹公闻以土地借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石勒别传》曰:勒治门阁至峻。时有醉胡乘马径入府门,勒问门吏冯翥:"门阁有限,走向马入门为是何人而不弹白?"时号胡曰"国人。"翥见问,惧设对忘讳,称:"向有醉胡乘马驰来,向即呵制,不可与语。胡人难与言,非小吏所制。"勒叹曰:"故正自难与言。"恕翥不问,鞭犯门者,没所乘。

《新序》曰:白公之难。楚人有庄善者,辞其母将往死之,其母曰:"弃其亲而死其君,可谓义乎?"庄善曰:"吾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臣之禄也,身安得无死!"遂辞而行。北至公门,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矣。"曰:"惧则何不反乎?"庄善曰:"惧者,吾私也。死君,公义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至公门,刎颈而死。

《幽明录》曰:吴末,中书郎失其姓名。夜读书,家有重门,忽闻外西门皆开,恐有急诏。户复开,一人有八尺许,乌衣帽,持杖坐床下,与之熟相视,吐舌至膝。於是大怖,裂书为火,至晓鸡鸣便去。门户闭如故,其人平安。

更多文章

  • 说岳全传第八十回:表精忠墓顶加封,证因果大鹏归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说岳全传,清朝

    《说岳全传》是清代钱彩编次、金丰增订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最早刊本为金氏余庆堂刻本,共20卷80回。前61回是岳飞的“英雄谱”和“创业史”;后19回,主要讲述岳飞死后,岳雷扫北的故事。歌颂了岳飞等将士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忠勇行为,鞭笞了秦桧等人陷害忠良的丑恶罪行。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起去探望生病的宝钗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宝黛钗,清朝

    宝黛钗三个人的爱情故事一直都是《红楼梦》中大家关注的重心,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红楼梦》第八回写贾宝玉、林黛玉去探望薛宝钗的故事,这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第一次短兵相接,三个人当事人鼻子抵鼻子,脸对脸,一场大戏,正式开锣。一,“金”与“玉”的第一场对手戏前一回,周瑞家的说薛宝钗身子

  • 世说新语·赏誉篇·第四十四则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世说新语,南北朝

    众所周知《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其世说新语·赏誉篇·第四十四则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原文时人目庾中郎:“善于托大,长于自藏。”翻译当时人士评价中郎庾敳说:“他善于寄身于高位,也擅长隐藏自己。”

  • 世说新语·赏誉篇·第四十五则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世说新语,南北朝

    众所周知《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其世说新语·赏誉篇·第四十五则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原文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翻译王澄是出类拔萃的绝世俊才,很少有人可以被他认可。不过每当他听闻卫玠的言辞,则总是赞叹不已,为之倾

  • 禅真逸史第十三回:桂姐遗腹诞佳儿 长老借宿擒怪物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禅真逸史,明朝

    《禅真逸史》的情节十分曲折,是一个以南北朝南梁、东魏对峙为背景,书叙林澹然师徒两代人行侠仗义的故事。前半部讲东魏镇南将军林时茂出于义愤,斥责了践踏民田的相国公子高澄。为避祸削发出家,改号澹然,逃奔南梁,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禅真逸史》第十三回的故事。诗曰:一纸丹书下九天,忽闻司马已归仙。魂随鹤

  • 红楼梦众多丫鬟中,有哪些人与主子有私情?最后是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丫鬟,清朝

    《红楼梦》中描写的丫鬟群体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群体。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收房,是指丫鬟经当家主母同意,收入丈夫房中,伺候丈夫,替丈夫生儿育女。或者长辈将某个丫鬟赏赐给儿子,让她伺候儿子,为家族开枝散叶。被收房的丫鬟都有编制,有正经身份。或者是通房丫头,或者是姨娘。《红楼梦》里

  • 今古奇观第五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今古奇观》,明朝

    《今古奇观》是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选集,作者为明代抱瓮老人。主要选自冯梦龙的“三言” 和凌濛初的“二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书中的四十篇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它既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思想,又留存着消极和庸俗的旧意识

  • 朱灵: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随曹操征伐四方,屡建战功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灵,曹魏

    朱灵,字文博,冀州清河国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官至后将军,封为高唐侯,谥号威侯。初为袁绍部将,后归顺曹操,随曹操征伐四方,屡建战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公私分明朱灵初为袁绍部将。清河人季雍以鄃城背叛袁绍而投降公孙瓒,公孙瓒派遣兵将到鄃城助季雍守城。袁绍

  •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工艺部·卷二 全文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太平御览》,卷二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

  • 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都是如何对待朋友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黛玉,清朝

    《红楼梦》一书,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可以说是研究的两大重点,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被认为小性子,爱生气,爱挑理;薛宝钗被认为宽容大度,为人和善。林黛玉爱使小性子,却有一众好姐妹。而薛宝钗为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为什么?为什么黛玉比宝钗的朋友多呢黛玉交朋友,交心;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