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阿昌族古老婚俗:阿昌族是怎样抢亲的

阿昌族古老婚俗:阿昌族是怎样抢亲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312 更新时间:2024/1/18 0:15:47

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利用生产、节日等聚会场合选择配偶,建立感情;往后男子便经常到姑娘家里去“串姑娘”。“串姑娘”的时间几乎都在晚上。届时,小伙子在姑娘窗前吹起葫芦笙,悠扬悦耳的曲调传递着对姑娘的爱慕。姑娘听到熟悉的曲调,确认是自己心爱的情人后,便立即出门把他迎进家中。这时,姑娘的父母兄弟就有意回避。当屋里只剩下一对恋人时,他们时而悄声细语,时而对唱情歌。时间渐渐地逝去,当初升的太阳从天边冉冉升起时,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分开。

私约抢婚

抢亲是阿昌人缔结婚姻的一种古老方式。一对恋人感情笃深以后,按照阿昌族的习惯必须由男子聘媒说亲。但是,若遭到女方父母的谢绝,一对恋人又不甘心罢休,便私下约定时间、地点,由男子来抢亲。到了约定的日期,男子约集十几位平时相好的伙伴来到女方村外,姑娘估计这时意中人已前来“接她”便借故来到村外约定地点。这时隐藏起来的小伙子们突然出现在姑娘面前,不由分说地上前将姑娘抬起便走。

姑娘遇到这种情景并不惊慌,但为了表示是被抢走的,会高声呼救,其实这种呼救只是父母村里人表示自己已被抢走而已。父母和村里人听到呼救声,便仓促赶来,发现抢婚的人不仅个个精明强悍,而且人数众多,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将女子抢回。

女方父母只好无可奈地叫骂几声,村里人也只虚声势地追赶一段路,表示对女儿的父母的同情。这时,抢亲的队伍保护着女子渐渐离去。

过往不究

抢得的姑娘一进男方的门,男方就放鞭炮,祝贺抢亲成功和婚礼开始。接着举行拜堂仪式,让姑娘包上高包头,表示已经结婚,任何人再无权娶走。

举行这些仪式后的当天或第二天清晨,男子唯恐女方家里来人质询或找麻烦,又悄悄地领着妻子到离家较远的亲戚家或暂时躲进深山密林,直到女方家父母被迫同意这桩亲事为止,才一起回来。

回来后须向女方家补办婚礼手续,给女方家里送去聘金彩礼和嫁妆等,双方也就既往不咎,互相往来,亲密无间,好象从来没有发生过那段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似的。

深夜娶新娘

过去,梁河一带的阿昌族迎娶新娘一般由新郎在深夜去接。新娘由伴娘陪同来到村外,遇到新郎后,伴娘回村。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来到新郎家。

他们到达门口的时间,必须是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刻。他们认为这样才会吉祥如意,以后的生活才会象日出一样生机勃勃。接回来新娘后,新婚夫妇在正堂拜天地,并拜谢父母养育之恩。父母也对新婚夫妇说些祝福的话语。仪式完毕,举行婚宴。婚宴上,亲友和全寨的邻里都祝贺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更多文章

  • 普米族有何历史?普米族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居住于不同地区的普米族自称在语音上有些差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平米”或“批米”,宁蒗的自称“拍米”(有的书中译为“普日米”、“普英米”、“培米”等。)。“米”意为人,“平”、“批”、“拍”都是“白”之意,普米意为白人。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不一,汉族、白族称普米为“西番”,彝族称其为

  •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近代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共同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普米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总的方面仍完整地保存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由于内部历史发展条件和受周边民族影响的不同,出现了地主经济、领主经济、地主家庭内畜奴

  • 普米族丧葬习俗 普米族神圣的火化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民俗节日,普米族习俗

    火化仪式由韩规或喇嘛主持。火化时,由韩规或一喇嘛亲执火种,引火于方形木架内,顷刻便腾起熊熊烈焰。焚尸时火势旺、烧得快,认为是死者远走故乡的象征;若火势弱,烧得慢,则认为是死者留恋家中财产;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继续投掷葬品。因此,火化时,常由一喇嘛往木架内浇酥油助烧,约3-4小时许,尸体即可化为骨灰。送葬

  • 普米族丧葬习俗 普米族为何会有二次葬礼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民俗节日,普米族习俗

    在火葬后,普米族还将骨灰罐送到坟山(罐罐山)下,还要举行二次葬仪,但各地举行二次葬的时间及规模不同。永宁普米族在火葬第二天就把骨灰罐直接送到坟山上,仪式比较简单。但部分地区的普米族,二次葬仪却极为繁琐。二次葬仪要杀羊祭祖,又称送羊仪式。完成这一仪式至少要几百斤猪肉,几百斤酒,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只有正

  • 揭秘裹草帘子舞:普米族尝新节上的舞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文化艺术,裹草帘子舞,普米族舞蹈

    裹草帘子舞”普米语叫“贡哩年嘎”。普米族有个“尝新节”,普米语叫“酥哩玛席”。一年一度十分隆重。时间在每年的秋收时候。新养刚成熟,便收一点来酿酒。新酒酿成后,祭灶神和祖先,然后将酒罐悬挂于树上,由家长启开罐口,先饮三口,随后家人尽情畅饮。 这天,村邻们还要用牦牛角装上酥哩玛洒,相互敬酒对饮。尝新节

  • 普米族撵鬼舞:古老的巫术舞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文化艺术,撵鬼舞,巫术

    “撵鬼舞”(普米语“醒英蹉”)是兰坪普米族“师毕米”(巫师)为病人或遭祸之家举行“璀凯”(汉称“送替身”或“退口舌”)仪式时所跳的巫舞。璀凯一般是在晚上进行。设两个祭台,第一祭台设在炕边,第二祭台设在门前。先是巫师净身,即用杉树,香柏树,山茶花枝叶的烟气熏休全身,再用篙枝叶擦身,清口腔,尔后设香案。

  • 普米族习俗 趣味横生的普米族婚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民俗节日,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长期保留着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过去,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长包办,实行姑舅姨表优先婚。普米族的家庭婚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青年男女大多实行了自由婚姻。青年男女的相识和恋爱主要通过祭奠山神、龙潭、喜庆节日的盛会以及日常的劳动生产等活动来进行。姑娘和小伙子利用这些机会,互相物色对象,互相找理由和借口接

  • 普米族饮食 普米族饮食文化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普米族,普米族饮食,普米族文学艺术

    普米族面食类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两种,各种粮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较硬的烤粑粑,老人和儿童常食用烤稀面饼,普米人也常吃煮面片。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普米人大多集中在冬天杀猪,一方面便于贮藏,另一方面也是为大过年做准备。猪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

  • 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民间神话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有着许多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自然现象、远古英雄的神话。它是鄂温克族先人的远古思维的反映,也表现了对于自然界的丰富想象和征服自然的美好的愿望。在鄂温克族神话中,往往在内容上同萨满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萨满说成是在人类初年的进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有一则神话中说,在萨满出现之前,人和其他动物差不多

  • 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有何历史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有着民族来源、诸神、萨满、地方风物、历史人物的传说。在鄂温克族中有一句格言说:“老人不讲古,后人会失谱”,把讲传古事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使得许多传说得以承传下来。在这些传说中,有的叙述了过去的人物和事情,与历史事件有相吻合之处,有的则是夹杂了传奇、想象的因素,寄托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念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