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87 更新时间:2024/1/19 0:55:16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一起来看看吧!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宋代〕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而剑和山,正好融和着作者的人在内。上片一开头,就象将军从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换片后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烹炼之工。这是以柳宗元游记散文文笔写词的神技。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极为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更多文章

  • 王安石所作的《杏花》,用比喻的手法展现杏花娇娆的倒影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安石,北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晚年时期的诗风重炼意,又重修辞,被称为“王荆公体”。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杏花》吧。杏花王安石 〔宋代〕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

  • 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陆游的《谢池春·壮

  •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此词用典较多,却不显含混难懂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

  •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纵观全词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陆游的《鹊桥仙·夜

  • 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描述荷花的?蕴含怎样的深意?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荷花,诗作

    历朝历代有不少关于荷花的诗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荷新雨后,绿叶翠如烟。走近鸡龙河,空气里氤氲着一湾荷花的馨香,沁人心脾,弥漫魂魄。正应和了一联古诗:“未入莲花国,先闻水面香”(清·杨二酉《大寺荷风》)。确切地说荷香分花香与叶香。风拂荷影,花香淡雅;青袭翠绿,叶香清

  • 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不着“情”字,而哀怨之意毕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朱彝尊(公元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又号醧(yù)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朱彝尊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

  • 曹组《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这首词写静境极有韵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组,《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彦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存词36首。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那

  • 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词虽较短,却富有很深的意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陆游的《南乡子·归

  • 王建所作的《精卫词》,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建,唐代

    王建,字仲初,中唐时期官员、诗人,生于768年,逝于835年,其一生正好贯穿整个中唐。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集中形象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建所作的《精卫词》吧。精卫词王建 〔唐代〕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

  • 王建《海人谣》,揭示了在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建,唐代

    王建,字仲初,中唐时期官员、诗人,生于768年,逝于835年,其一生正好贯穿整个中唐。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集中形象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建所作的《海人谣》吧。海人谣王建 〔唐代〕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波横天山塞路,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