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韩愈所作的《初春小雨》,成为了韩愈和张籍两个诗人各自的憾事

韩愈所作的《初春小雨》,成为了韩愈和张籍两个诗人各自的憾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63 更新时间:2024/1/20 10:08:57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还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了很多写作理论,对后事具有指导意义。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韩愈所作的《初春小雨》吧。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说:“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他认为:“‘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

中国先进文人蕴藏于内心的忧患意识,是由于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往往并不是在乎个人的所得私利多寡,他们操心的是国朝的兴旺和黎民的幸福。

所以,即便是杜甫那么沉郁诗作的背后,仍可以寻找到潜藏着的那一份独特的乐观精神,他的悲情绝对不是因为个人的,而是上升到国朝之上,与黎民百姓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公元823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三年,对于此时的韩愈来说,人生正逢又一次高峰,因为说服镇州藩镇的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他得到了穆宗的提拔,上调为吏部侍郎。高兴之余,又恰好临春,就起了找人游春的兴趣,可惜让他扫兴的是,被人拒绝了。

《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原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后来被编选入《千家诗》,改名为《初春小雨》,意思全变,意境全无。虽然不少人认为,当作品问世之后,就产生了自己的“意识”,但脱离了一定的语境,也会造成诸多歧义。这一点,也要在阅读时候,引起必要的警惕性,以免被误导。

张十八,指的是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位,唐朝时候喜欢使用宗族里的排行来称呼人,写作诗歌题目里。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答郑十七郎一绝》,皆如此。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时,推荐张籍,在贞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所以,虽然两人年岁相差不大,但张籍实为韩愈门下弟子。张籍擅长“乐府诗”与王建齐名,人们称为“张王乐府”。他有名的一首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写得极其有趣味,以节妇自况。特别是最后一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流传甚广,很为后人称道。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天街指长安街道,皇帝治所在,京城道路在诗里因而被尊称为“天街”。酥,奶酪制品,或者动物油品,前面已经说明是“小雨”,所以就打个比方,这个比喻指向前面的“润”字,细腻地言明地面被小雨浸润,变得滑腻起来。

单单此句,便极其表现出了韩愈对平常事物的仔细观察,正因为细微处着眼,才能在创作时从细小处下手。春天的长安街道,因为受到蒙蒙细雨的浸润,路面逐渐变得滑腻起来,就像不知道被谁涂抹了一层酥油,人走在上面,不小心就会跌倒。

这一切现象,我们都曾经历,可是到了自己笔下,能否如此生动形象?只有对比才有伤害。所谓天才,不过是要比他人更会注意生活中的那些细节所在。正因这般,曹雪芹才会感叹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确这样。

“草色遥看近却无”

草色写春天里才刚刚开始萌芽的小草。遥看,隔远了察看,远距离观察。这句是接着上面来写,在翦翦轻风,微微细雨的照拂之下,原本整片枯黄的地面上,去年落下的草种开始慢慢冒出嫩芽来,当人站在远处望过去,但见新绿满目,可是走近想要细究,却仍是土黄色一片。

这种情况多像诗人顾城所写的另一种场景:“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此种复杂心理,用在此处,也未尝不可;两者都指向一种,欲得不能,欲罢不甘的态度,惋惜而又遗憾。

在诗人高超手笔的描写之下,就像一幅水墨画,淡绿,浓黄,铺排渲染,色彩鲜明,层层展现于我们的面前,美不胜收。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最后两句诗,却牵扯出一桩公案,两个解释。

第一种释义为:“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对此,另一种释义认为:“绝胜”在这里,不可以理解为“远远胜过”,因为“绝胜”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事物很美好,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超级赞”。举例《全唐诗》注文中说王维“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唐权德舆在《送灵澈上人入庐山回归沃州序》中:“会稽山水,自古绝胜。” 释义乃作最佳,引申为最佳之处。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并不仅只有这一首,而是为一组两首,除了此首之外,还有一首:

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你可不要找借口,说什么官事冗杂,年纪偏大,身体老衰,已经没有青春年少的激情,缺乏再去追逐春天美色的心情。请你抽点时间,找个空子,先到曲江江畔去转转,一呢是散散心,二呢是看看景,仔细瞅瞅柳条枝梢如今的颜色,是不是快要变得深起来了。

既然是组诗,那么就有必要上下结合看,不能孤立地单一地解读,不然就可能在释义上产生误解。

事件就是这么一件事:韩愈老先生在春天里,忽然兴起,邀请自己的弟子,已经当上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去曲江边看春景。张籍估计当时借口身体有恙,就没有答应。老先生无奈,就写诗一组,说:

京城里近来春雨绵绵,路面都变得滑腻多了,去年仍然枯黄的地面,春草萌生,远远望去蒙蒙一片新绿,走近再察,却又看不见。(他们都说)一年里最好的景色观察地,最佳之处应该就是京城,特别是被如烟柳色笼罩着的京城。

写完眼前景,传闻景,然后就开始接着摆道理:

你呀!也不要老是说什么工作事多,身体年老体衰,所以就减少了生活的乐趣,没有了追逐春色的心情,还是先找个时间,先去曲江边上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依依杨柳,是不是在春风里已经改变了颜色吧。

言下之意,既是规劝,也算是变相的教诲吧。

综合上述,可以发现,在韩愈的诗中,并没有贬低京城的柳色,而是把草色的精致之美和烟柳的清雅之美相提并论的。

写完这组诗的第二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韩愈因病去逝,年方五十七岁。不知张籍有没有后悔,当时拒绝老师的游春邀请。

标签: 韩愈唐代

更多文章

  • 王安石所作的《春夜》,写于变法主张开始实施之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安石,北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晚年时期的诗风重炼意,又重修辞,被称为“王荆公体”。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春夜》吧。北宋神宗朝,国运渐消,大厦将倾,王安石“有心杀贼”,可惜却“无力回天”,他

  • 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此诗以七言歌行体所写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送沈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此诗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马诗

  •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全诗诗味隽永,且耐人咀嚼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一说十五)世孙。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现存

  • 唐代王建所作的《雨过山村》,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欣赏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建,唐代

    王建,字仲初,中唐诗人,生于768年,逝于835年,其一生正好贯穿整个中唐。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建所作的《雨过山村》吧。众生皆苦,度人度我。总是会在繁忙之后,忽然察觉自身若有所失,或许是丢失了曾经的山盟海誓,又或许只是未曾把握的闲情逸致。不曾得到,

  • 李商隐所作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蕴含对妻子的思念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商隐,唐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时期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爱情诗与无题诗尤为优美动人。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李商隐所作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生难得遇到有情人,有的人会选择好好珍惜,有的人却弃之如敝履。理由万千,不过是把感情视之路边草,错把放荡当作了不羁。遇人不淑

  • 郑燮《竹石》: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燮,《竹石》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

  • 王勃《秋夜长》: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写上一笔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王勃,《秋夜长》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其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

  • 唐代方干所作的《君不来》,展现了深情期盼之人的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方干,唐代

    方干,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唐朝诗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方干所作的《君不来》吧。陪伴是世间最好的长情,所谓的“伴侣”便是能够相伴终生的人,不离不弃,相敬如宾。荣华,得之幸;富贵,失之运;唯有感情,才是真命。那些被

  • 王勃《麻平晚行》:怀土和倦游情是典型的羁旅思乡象征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勃,《麻平晚行》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其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