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此诗不同于应制之作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此诗不同于应制之作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81 更新时间:2024/1/7 19:33:45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一起来看看吧!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唐代〕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怅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更多文章

  • 刘方平《采莲曲》: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刘方平,《采莲曲》

    刘方平,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 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不详。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一作夜月)》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

  • 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 张巡所作的《闻笛》,表现诗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巡,唐代

    张巡,字巡,唐朝时期官员,曾在安史之乱中,拼死守住睢阳,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巡所作的《闻笛》吧。闻笛张巡 〔唐代〕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

  • 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巡,唐代

    张巡,字巡,唐朝时期官员,曾在安史之乱中,拼死守住睢阳,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吧。守睢阳作张巡 〔唐代〕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

  • 杜审言《赠苏绾书记》:表现出了诗人高妙的抒情技巧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杜审言

  • 杜审言《登襄阳城》: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杜审言,《登襄阳城》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杜审言

  • 冯延巳《虞美人·春山拂拂横秋水》:以回忆美好的爱情生活开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延巳,《虞美人·春山拂拂横秋水》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乱南渡,其祖父迁居于歙州(新安)休宁冯村(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安家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

  • 冯延巳《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写闺中少妇思念的痛苦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延巳,《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乱南渡,其祖父迁居于歙州(新安)休宁冯村(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安家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

  • 曹邺所作的《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邺,唐代

    曹邺,字邺之,晚唐时期官员、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他的诗作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曹邺所作的《送进士下第归南海》吧。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邺 〔唐代〕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

  • 柳中庸所作的《征怨》,表现了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柳中庸,唐代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唐朝时期边塞诗人,与卢纶、李端等人为师友,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柳中庸所作的《征怨》吧。征怨柳中庸 〔唐代〕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