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踏莎行》秦观被贬郴州期间所作,蕴含客次旅舍的感慨

《踏莎行》秦观被贬郴州期间所作,蕴含客次旅舍的感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29 更新时间:2024/1/17 1:03:51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以婉约词著称,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秦观所作的《踏莎行》吧。

被称为“千古才子,一代词宗”的秦少游,在宋代以婉约派独领风骚而享誉文坛,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但是,秦观的成长和经历却有点坎坷。首先是秦观没有显赫的出身,父亲只做过小官,但曾在太学学习过,学历不低。优秀的基因使秦观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不幸的是,在他1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

秦观知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在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30岁的秦观第一次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这时的他意气风发,大有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气,可惜开榜之时,从头看到了尾,也没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大受打击,回到家马上断绝了一切交往,独自一个人看书疗伤。但他并没有放弃,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第二次参加考试,依旧名落孙山。

参加科考再次失败,受打击是在所难免的,但秦观并不打算放弃,除了还继续努力读书以外,还想方设法寻求他人的举荐。于是他萌生了拜苏东坡为师的想法,此时这位文坛领袖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后来经过苏轼的至交孙觉和李常的引荐,顺利成了苏轼的入门弟子,后来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

元丰八年(1085年),在苏东坡的鼓励下,秦观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有了他自己的刻苦攻读,特别是有了苏东坡、王安石等人的大力举荐,秦观顺利地高中进士,正式步入官场,经过一番努力后官至太学博士。在此期间,他向哲宗皇帝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30篇策论,涉及国家大事和民众疾苦,很有独到思想。

正当秦观做官做得顺风顺水,春风得意时,他的老师苏轼同志却深陷“乌台诗案”遭遇了贬谪,他作为苏轼的弟子也未能幸免,秦观自此开始了连续7年的贬黜生涯,最终于藤州溘然长逝。

秦观被贬之后,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达自己贬谪在外,远离朝廷的无奈与愤恨。代表作就是他被贬郴州期间所作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说,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秦观说,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后又贬横州,于是在离开郴州前,用词写下客次旅舍的感慨。

上片写悲苦绝望之情境。

起首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中,作者描述,“楼台”本是高大的,此时已被白茫茫的重雾完全淹没无存,“津渡”本可以带给人指引和济渡出路的希望,却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见。桃源仙境望不见了,作者就自问了:“应该到哪里去寻访呢?”此三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词人极痛苦时一种幻觉的抒写,是以自然之物喻心灵中的一种感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写实之景,写出了一个流落迁贬之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一种深情绵渺的叹息。

下片极写远谪之恨。

起首两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写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但在第三句却说“砌成此恨无重数。”表明了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面对如此的境地,作者很无奈,只能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这最后两句更是直击人心,写尽了词人当时内心的苦闷。因此后人对最后这两句评价甚高,有“千古天问”一叹。秦观逝去之后,苏轼特将此二句书于扇面,并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可当得上千古绝唱一赞。

当然,这首词的好处,不仅在末二句。整首词都是咀嚼无滓,回味无穷,“借眼前之景,而含万里不尽之情”。(《跋米元覃书秦少游词》)关于秦观的词,黄庭坚说:“语意极似刘梦得楚、蜀间语。”周辉又说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语尽而意小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少游也?”(《清波杂志》卷九)《瞿髯论词绝句》则云:“秦郎淮海领宗风,小阕苏门亦代雄。等是百身难赎语,郴江北去大江东。”这些评论,对我们阅读秦观的这首词很有发。

标签: 秦观北宋

更多文章

  • 《骤雨打新荷》元好问所作,表达了要及时行乐的想法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好问,金朝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朝末期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诗文词曲都十分擅长。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元好问所作的《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吧。人生的经历,总会有高潮和低谷。你经历了繁花似锦的盛夏,就会有雪飘风吼的冬季。 你经历了春天

  • 古诗词阅读:欧阳修《劳停驿》的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劳停驿》,欧阳修

    欧阳修的冷门作品《劳停驿》你读过吗?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劳停驿宋代: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赏析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

  • 白居易所作的三首《忆江南》,勾勒出淋漓尽致的江南水乡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白居易,唐朝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被后世称为”诗魔“。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二人合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合称“刘白”。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白居易所作的三首《忆江南》吧。江南的美,美于那绵绵如丝无声的细雨,美于那无声的青烟,还有那古镇的青石板,还

  •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过哪些婉约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李白,唐朝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白所作的婉约词吧。李白——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于是,李白就成了浪漫派的代

  • 秦观的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惊艳了千年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秦观,字少游,世称淮海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秦观的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经典名篇,其中一些作品更是脍炙人口,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作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才子,秦观的词自有一种独特的才情,往往可能只是那么寥寥数语,却是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使得人们读来自然而然能够

  • 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蒹葭》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蒹葭,杜甫

    杜甫的《蒹葭》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唐】杜甫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蒹葭,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蒹葭”的解释:“蒹,雚之未秀者。葭,苇之未秀者。”,“雚”指“荻子”,“苇”指芦苇。“未秀”就是刚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底有多美?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若虚,唐朝

    在唐诗中有一首关于描写明月的诗,可以说是艳压全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首诗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首只是听名字就能看到一幅画的诗。再加上作者名字的虚无,更是为这首诗添上了朦胧缥缈的美。《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周邦彦耐人寻味的一首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周邦彦,北宋

    周邦彦的《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虞美人 · 廉纤小雨池塘遍宋代:周邦彦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简介】虞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

  • 《竹石》清代郑燮所作,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燮,清朝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是清朝时期书画家、文学家,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颇高,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郑燮所作的《竹石》吧。望着春天盛开的鲜花是那么美丽,但萧瑟的冬天使它们发愁,寒风使它们颤抖,它们决定独自出发,向世界寻找春天的脚步;法

  • 《村居》清代高鼎所作,写出了孩提们的纯真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高鼎,清朝

    高鼎,字象一,一字拙吾,清朝时期诗人,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高鼎所作的《村居》吧。闲来无事,便翻看起了儿时的相册,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曾经无数次在心中回味那段独属于我们儿时的纯真,那个时候没有现如今这般浮躁,也没有现在这般功利的心态,更缺少了些许贪婪和自私。那时我相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