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

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665 更新时间:2024/1/19 14:41:15

三国时期有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将投降很常见,降将遍地走,而且当时舆论对此也很宽容,并不认为投降可耻。所以三国时期不少名将都有过投降的经历,而且投降之后有些人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过他投降之前的。就拿曹操阵营来说,五子良将有三人都是降将:张辽原是吕布麾下大将,徐晃原是杨奉手下,张郃是袁绍手下;包括原是刘表部将的文聘以及马超部下的庞德,这几个人投降之后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就连关羽都有过短暂投降曹操的经历。

除了上述之人外,三国也有一些人的投降惹来非议比如糜芳,傅士仁,于禁等,特别是于禁,他的投降引起很多非议,后世对他诟病也很多。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结果于禁投降,庞德宁死不屈被杀。于禁投降后的日子很不好过,关羽没把他当回事关在牢中没理他,在东吴受到了虞翻的几次羞怒,回到魏国后,早已经是物是人非,老主公曹操已经不在了,新主子曹丕对他不冷不热,昔日的同僚鄙视他躲着他,在后面对他议论纷纷,朝野上下没人同情他。可问题是既然三国时期投降很常见,大家对此也见怪不怪,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最大和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同样是襄樊之战中被俘的庞德表现和他截然相反,庞德的旧主马超和他的哥哥都在刘备手下,关羽劝降他,按理来说庞德此时投降刘备顺理成章,可就是这样一位投降曹操没几年,在曹操军中职位和资历不如他的庞德反而怒斥关羽宁死不降;而作为很早就追随曹操,在军中资格和职位更高的于禁反而投降了,这样一对比反差太大。而曹操的一句话“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更是使得世人看不起于禁,这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二,和当时于禁的地位有关,于禁是曹操军中老资格的宿将,又是五子良将之首,还是唯一获得假节钺的大将,这个待遇就连曹仁夏侯渊张辽等人都没有!何谓假节钺?通俗点说,就是战时可以先斩后奏,可以代替曹操行使权力,想杀谁就杀谁。也就是说襄樊之战他是最高指挥官,连曹仁名义上都要受他节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场战役到了最后是最高指挥官投降了,这对投降一方的震动和打击得多大。

第三,和曹丕的态度有关,比起他父亲曹操,曹丕的胸襟太小了。于禁投降,曹操也只是感慨了一番,依然善待他的家人。曹丕不是,远的不说,就因为年轻时找曹洪借东西曹洪吝啬不借,曹丕登基后就打击报复把曹洪下到了大狱中。于禁回到了魏国后曹丕表明上没说什么,却在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这让于禁情何以堪,终于是羞愧而死。可惜曹操死得早,如果曹操还在,以他的气度和胸襟,于禁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后世也就不会那么苛求于禁。

第四,性质有所不同。张辽和文聘是旧主已死,张郃是旧主待其不仁,徐晃虽然是弃杨奉而去,但是满宠要他杀旧主交投名状时被徐晃断然拒绝,于禁投降更多的是贪生怕死(也有观点认为他是为了保全手下几万士卒的命而选择投降的)。这样一对比,使得于禁的投降让人不齿。

无论是苟且偷生也好,还是为了手下将士的性命忍辱偷生也罢,于文则这一降,使得自己前半生的努力毁于一旦,只落得后人对他行为的不耻,一声叹息。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揭秘:林则徐禁烟中你不知道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林则徐禁烟,清朝,战史风云

    在清朝政府内部,对鸦片贸易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禁烟、弛禁、反禁烟。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是反对禁烟的主要人物。广东按察使许乃济主张弛禁鸦片:就是允许进口鸦片,允许本国人种植,但禁止官吏和兵丁吸食。而一些正直的官员则主张禁止鸦片。他们当中,以林则徐最为坚决。林则徐(1785—1850 年),字少穆,是福建侯

  • 乾隆为什么要让洪承畴臭名昭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为什么要让洪承畴臭名昭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一)、也曾是大明的功臣,在平定起义军时也是战功显赫,曾差一点将李自成俘获,改写历史。洪承畴的厅堂挂着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表明了他要做大明王朝的忠臣,然而在后来的所有投降者中,只有洪承畴对明朝的感情伤害最大,造成的后果

  • 揭秘:胡惟庸曾经想借助日本谋逆是真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胡惟庸,明朝,野史秘闻

    日本是我国东方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刳木为舟的古代,两国人民就劈波斩浪互相往还。明初政府为了修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于洪武二年(1369年)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第二年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去日本,进一步解释明朝的对外政策,表示愿意继承历史上的友好传统,消除日本国王良怀的疑虑。赵

  • 宫女大笑嘉靖,转身就被封为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宫女大笑嘉靖,转身就被封为妃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嘉靖帝在位45年,一生妃嫔甚多,其中仅见于史书记载的,便有82位(包括4位皇后、3位皇贵妃、3位贵妃、41位妃、31位嫔),而他晚年最为宠幸的,非尚寿妃莫属。尚寿妃在成为皇帝女人之前,只是个年仅13岁的小宫女,那么她是因何获得皇帝的

  • 所谓“国婚”指与皇室通婚,那么唐代士人为何冷淡“国婚”?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李唐一代,竟有数十名公主选择以入道修行作为自己一生的归宿。金枝玉叶的她们身为皇帝的掌上明珠,为何却过着清心寡欲的修道生活?除去个别公主是受到崇道风气和因病修行外,更现实的原因则是婚姻不如意。中晚唐时期有一个十分反常的现象——士人冷淡“国婚”。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所谓“国婚”

  • 伊阙之战是白起成名的起点,此战对战国中期有何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伊阙之战,白起,战史风云

    伊阙之战是战神白起成名的起点,秦已从战国之初的弱国,变成一流强国,伊阙之战对战国中期的影响巨大。通过此战,秦国扫平了东出函谷关的障碍,将星白起冉冉升起,成为各国畏惧的战神。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魏国与韩国则遭受重创,两国主力尽失,此后再也没能恢复与秦抗衡的能力,只能卑躬屈膝,

  • 戚夫人恃宠而骄,让刘邦做了一件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戚夫人,汉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戚夫人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吕雉是刘邦称帝之前就已经婚配的正室,跟随刘邦的过程中,吃了很多的苦。刘邦刚开始秦朝的一个小官吏,秦朝动荡年间,俸禄极少,根本难以维持家庭的开销。刘邦又是一个极为好色的家伙,一有钱就去喝酒,找女

  • 古代“冷宫”有多可怕?为什么进去的妃子都疯掉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清朝,野史秘闻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很多人都很喜欢看古装剧。在我国古代,皇帝的后宫可谓是非常的庞大的,正所谓后宫有佳丽三千嘛。不过其实真正的后宫生活也是非常的残酷的,虽说表面上那些皇后妃子都是吃得饱穿得好的,又有人伺候自己。但是其实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得到皇帝的宠幸,她们之间也经常在暗地里勾心斗角。而且一不小心犯了错的话,

  • 拓跋焘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杀太子、戮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拓跋焘,南北朝,风云人物

    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拓跋焘,是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拓跋焘刚出生的时候祖父拓跋珪就对他给予了厚望,因为拓跋焘出生时,他的容貌和体态与寻常孩子

  • 张居正如何否定扶苏上位后,成功阻止秦朝走向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封建王朝。而作为创建者,秦始皇嬴政在其承位之后,励精图治,历时数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山东六国实现了一统华夏的目标,也结束了500余年的分裂局面,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诸班前无古人措施的实施也可谓是空前绝后。后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