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英布作为项羽手下唯一被封王的部将 英布最后为何还要被迫项羽

英布作为项羽手下唯一被封王的部将 英布最后为何还要被迫项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057 更新时间:2024/1/22 12:06:06

对项羽和英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项羽没有亏待英布,英布为何背叛项羽投降刘邦?

项羽虽没有亏待英布,但他得罪了一大帮人,这些人心生不满,不服从他分封的安排,纷纷制造事端。恰项羽好面子,外加坐着凌驾于众诸侯王之上的霸王宝座,所以受不了威严被挑战的现实,于是兴兵征讨这些在他看来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可结果事与愿违,霸王被打脸,因为反对他的人很多,实力也不容小觑,关键还很顽强,如同地鼠一样胡乱冒头,致使他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以致于越到最后,他这个“诸侯盟主”竟然混成了众矢之的。

公元前206年,项羽关中分封,英布受封九江王。英布是项羽手下唯一被封王的部将,但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首先,英布不只是项羽部将那么简单,他最初是同老岳父吴芮拉着一大队人马加入楚军的。如果把西楚国比作是一个公司,那么英布就是一位原始股东,所以项羽分红“九江国”给他也在情理之中。反观项羽麾下其他部将,青一色的凭力气吃饭,诸如龙且、季布、钟离昧等等诸将,皆不具备英布之雄厚“股本”,所以没有得到王位也正常。

其次,英布为项羽出力最多,毫不夸张地可称得“第一杀手”之名号。比如巨鹿之战时,英布一马当先,与王离的长城兵团打的昏天黑地。项羽最终能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英布须记首功一件。接下来,项羽于新安坑杀20万降卒,又是英布亲自操刀。再后来,项羽计划将义帝(楚汉王芈心)截杀于迁往长沙郴县的途中,该任务又是由英布完成。

英布剧照

所以论功行赏,英布封王实至名归,项羽找不到亏待他的理由。而后来英布之所以又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其实多半的原因是由项羽造成的,换了别人也会那么做。

项羽错在什么地方?英布为何要背叛?

一、能当九五之尊的皇帝,可他偏偏去做沐猴而冠的霸王。“西楚霸王”与“皇帝”之间不过隔着一层窗户纸而已,既然项羽不愿捅破,那么就等于将当皇帝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而别人称帝的过程,就是消灭项羽的过程。别人消灭项羽的过程,还需要拉拢各方诸侯来实现。英布就是诸侯中的一路,自然就在被拉拢的对像之列。所以,最终刘邦跳出来当皇帝,项羽曾经分封过的诸侯少部分被灭,大部分被拉拢收服,英布算是比较早的一位。

二、分封不公,挑起诸侯间的争斗,树起一堆敌人,英布倒戈。项羽分封看似公平,实则肥己损人。被他“损”的人分别是刘邦、田氏兄弟(田横田荣)、魏王豹、陈余、韩广等人。

刘邦本应该是关中王,可项羽却把他装入巴、蜀、汉中这个口袋。为防止刘邦跑出来,项羽还命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揪住袋口不放。

田横、田荣是田儋的兄弟,田儋在齐地最先举旗反旗,自立齐王。田儋战死后,原齐王建的弟弟田假趁机自立为齐王。这种行为不道义,明显趁火打劫,于是田横兄弟便与田假一族成为势不两立的仇敌。可是项羽又因曾与田儋存在私人过节,故意支持了田假。关中分封时,项羽又使神来之笔,将齐国分为齐、胶东、济北三份儿,田都(田儋副将)为齐王,田巿(田儋之子)为胶东王,田安(田建之孙)为济北王。但是最想,最有资格,最有能力做齐王的人是田横,这就为将来的齐国之乱埋下伏笔。

至于魏王豹,原攻占了不少地盘,后被项羽故意占去一大块;陈余最早追随陈胜吴广起义,由于同张耳起矛盾,没有随项羽入关,所以只得到三个县的封地;韩广的燕国则被项羽划给了臧荼(韩广部将),本人被赶往辽东为王。

综上所述,由于分封不公,遂导致刘邦、田横、陈余、魏豹、韩广等人怨气连天,尤其前三位在后来闹的最凶,到处鼓动诸侯起来对抗项羽。最终的结果是,田横在齐国搅局,陈余四处煽风点火,刘邦趁乱出关,魏豹成了墙头草,韩广同臧荼火拼。最重要的是,项羽曾经的铜墙铁壁英布则不听号令,玩起了“坐山观虎斗”的游戏。但英布嗨过之后,终究害怕项羽怪罪,于是干脆投靠刘邦。

三、英布自身的原因。如果把英布背叛的责任都推在项羽身上也不完全客观,因为英布本就是一个胸无大志、小富即安、见利忘义的人。他之所以不听项羽调遣,就是想守着现有的一亩三分地过安稳的日子。最初英布是想保持中立,可是刘邦认为他是对自己侧翼的一个威胁,但刘邦又武力奈何不了对方,于是便用计策拉拢。恰好英布与项羽之间隙越拉越大,于是才让刘邦钻了空子。当然,刘邦对英布的许诺就是保住九江国,这于英布来说是一个无勇气拒绝的诱惑。

秦末乱世,群雄逐鹿,人心浮动,英布背叛项羽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英布不过其中汲汲营营之一员。纵观项羽短暂之一生,就是一个从辉煌迈向失败的过程。他的辉煌是由勇武创造,他失败始于关中分封。

标签: 项羽英布

更多文章

  • 汴水之战曹操最后为何会输?又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汴水之战,汉朝

    曹操的汴水之败,和他跟吕布的“兖州之战”,张绣的“宛城之战”,并称曹操的三次大败,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操的形象一直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曹操是天下英雄,也有人曹操是“篡汉”的奸贼。其实曹操一开始只想做个汉室忠臣、名将,公元190年讨伐董卓时,汴水之败让曹操认清了

  • 历史上孙权为何会被称为孙十万?称呼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权,三国

    孙权,字仲谋,生于下邳。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既然能当开国皇帝,自然有雄才大略,但是,在打仗方面,孙权明显不如曹操和刘备。孙权的军事才能很一般,他两次带十万人马去打仗,两次惨败而归,被戏称为“孙十万”。那么,孙权哪两次带十万人

  • 赵偲:宋神宗赵顼第十四子,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偲,北宋

    赵偲(1085年-1129年),宋朝皇子、封越王。宋神宗赵顼的十四子(遗腹子),生母林贤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元丰八年(1085年)八月生。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赐名,授检校太尉、武成军节度使,封祈国公。八年(1093年)五月,加开府仪同三司。绍

  • 汉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和亲

    还不了解:汉朝和亲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朝与匈奴和亲的过程中,为何汉朝只是出嫁公主而不娶匈奴公主?与匈奴人和亲制度始于汉朝汉高祖刘邦时期,但是好奇的人会发现在历史上汉朝与匈奴和亲的过程中,都是汉朝一直在给匈奴出嫁公主,却不见汉朝皇帝娶匈奴公主为妻,这和后

  • 索额图为清朝做出的功劳那么大 最后为何落到这般下场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索额图

    对清代索额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康熙朝当了33年忠臣的索额图为何会被圈禁赐死,儿子还被杀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已经告老退休两年的重臣索额图却被康熙下旨问罪圈禁于宗人府之中,但是康熙给索额图定得罪却很含糊,主要是结党营私、纵容家人、不敬皇权的

  • 宝庆公主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宝庆,明朝

    宝庆公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女,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自古以来,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自幼便在锦衣玉食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同时地位尊贵,这就注定了她们在出嫁之前的时光都是相对美好的。当然,倘若想要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的话,那么便需要获得皇帝的宠爱。一

  • 历史上魏晋八君子指的都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贾文和,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戟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唐会要》魏晋八君子是指魏晋时期八位名臣,除了《唐会要》的称赞,这八位大臣死后的谥号都为“肃”。后四位君子,顾雍为东吴

  • 柳浑: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是一位刚直宰相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柳浑,唐朝

    柳浑(714年-789年3月6日),原名柳载,字夷旷,一字惟深,唐朝宰相、诗人,南梁左仆射柳惔六世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柳浑出身河东柳氏东眷房 ,他早孤,却力学不辍。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历任单父县尉、衢州司马、监察御史、江南西路都团练判官等

  • 张翰是什么人?他为何会选择辞官?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翰,晋朝

    张翰,晋朝人,祖上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算是名门望族。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魏晋士人为了避祸,或者为了坚守内心的信念,在当权者征召时,他们总是不愿意趋附于前。但如果找不到好的理由,他们的结局往往很悲惨。不过张翰却找到了一个好理由。那么他找到的是什么理由呢?

  • 去华容道堵截曹操的为何是关羽而不是赵云?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汉朝

    华容道义释曹操可谓是三国中的点睛之作。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阿瞒,留下了千古美谈,也留下了千古谜团:曹操的残兵败将已经疲惫不堪,斗志昂扬的张飞赵云为何不穷追猛打?曹操一步一挪爬到华容道,张飞赵云为何不赶来和关羽会合?如果关羽一刀把曹操宰了,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