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1110 更新时间:2024/3/26 11:21:17

相隔“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素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千百年来,两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促进彼此之间的传统友谊。一千二百三十九年前,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以特殊使者的身份,为这种传统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随父亲到家乡的大云寺拜佛,他当时就对父亲说自己要出家,父亲为此而惊喜,立即表示同意。于是鉴真便在十四岁时从智满禅师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两年后鉴真到达长安,在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学律藏及经论。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古天竺固然是佛教发祥地,是理所当然的佛教中心。然而我国的唐代,高僧辈出、寺院林立、佛学昌盛、信徒众多,“从国外引进”的佛教,经五六百年后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并形成繁花怒放、硕果耀人的鼎盛局面。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代已成为当时世界佛学的一个中心。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都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各国之间在经济、化交流的同时,也进行了佛学的交流。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到唐朝游学的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准备物色一位中国高僧到日本弘扬佛法。他们久仰鉴真的学识功德,于是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拜访鉴真大师。荣睿、普照见到大师,行弟子之礼。荣睿恭敬地对鉴真说:“我国在大海之中,不知距中国几千里。我国虽有三藏经法但却缺少传法高僧,这犹如夜里想到幽暗的房中取宝,但没有蜡烛也是枉然。我们受天皇之命,恭请大师暂舍此方的优厚环境,到海东的我国去充当导师。”鉴真见荣睿、普照情词恳切虔诚,又想到弘扬佛法是僧人之本,便欣然接受了对方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海路航行十分艰险,不少僧人考虑到这点,不禁十分犹豫不定。鉴真却毅然表示:“为传佛法,何惜身命!尔等不去,贫僧一人也要去!”大师的态度感动了众僧,当时就有二十多人表示愿随大师东渡。

这年,出海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但由于鉴真手下弟子们意见分歧,错过了时机。第二年十二月,第二次东渡,但出海不久,船只触礁受损,只好折回。第三次东渡,由于有人报告了官府,受阻未成。天宝三年(744年),鉴真派弟子预先购买船只,并率众秘密南下,以“巡礼佛迹”为名,准备第四次东渡。不料留在扬州的弟子们出于对师父的爱护,向官府呈递了阻止鉴真东渡的文书,于是官府派兵拦截了鉴真一行,并护送回扬州。这样又过了四年,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开始了第五次东渡。没想到船只出海后遇到狂风巨浪,失控迷航。剧烈的颠簸使所有的人都呕吐不止,几天后船上的淡水喝完,一连五天五夜大家滴水未进。鉴真不愧佛门高僧,在这生死难卜的境况下,他十分镇定,每天只靠嚼几粒生米维持。到第七天才逢喜雨,大家痛饮一番,基本恢复过来。然而漂流了十四天以后,大家才发觉靠岸的地方不是目的地日本国,而是偏离日本国更远的海南岛南部。鉴真一行过海到了广州,准备北上,再次东渡。这时鉴真大师由于劳累过度,加上南方炎热,患了眼疾,医治无效,不久后竟双目失明。接着,日本僧人荣睿不幸病逝,鉴真得力的弟子祥彦又在途中死去。几次东渡先后受阻受挫,已损失三十六位中国和日本僧人的生命,但这一切劫难并没有使鉴真退缩,三年后鉴真一行经长途跋涉回到扬州大明寺,鉴真仍在酝酿新的东渡计划。

天宝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到扬州,向鉴真大师致礼,再次表示邀请大师赴日传法的意愿。鉴真不顾自己已六五高龄且又双目失明,毅然同意。这年十一月十六日,鉴真大师一行(除大师外,还有大师的弟子法进、昙进、尼智首以及优婆塞潘仙童等)乘搭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做第六次东渡,从沙洲黄泗浦出发,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顺利抵达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国九州岛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终于实现了东渡的夙愿。

日本僧俗人众热情欢迎来自中国的高僧。第二年鉴真一行被迎入日本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天皇亲自为下诏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上(和尚)。”同时授予“传灯大法师”位。四月,鉴真大师在东大寺筑坛举行隆重法会,为圣武上皇,孝谦天皇、皇后,皇太子及僧俗四百余人传授了戒律,大师成为日本戒法的开山祖。鉴真大师后在东大寺大殿西侧建成戒坛院,接着又主持了兴建奈良唐招提寺的规划工作。招提寺仿照唐代佛寺的建筑制式规模,采用唐代先进的建筑工艺流程,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年)建成。该寺殿堂建筑结构精巧,气势宏伟,成为传布和研究佛教律学的主要道场。鉴真大师多才多艺,他不仅是德高望重的佛门权威,而且在佛像塑制艺术、医药、书法、文学等方面均有很高修养。与鉴真同去日本的弟子及绣师、画师、玉作人,也为日本人民贡献了他们多方面的才智。

唐肃宗宝应元年(763年)由于长期积劳,鉴真病重。五月六日,大师双腿盘空,面向西方的祖国圆寂。终年七十六岁。当年,大师以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在十二个年头中,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终于实现多年夙愿。他在日本传法传艺,最后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大师虽去世,但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发展中日友谊事业上所作的贡献却永垂青史,他胸怀博大,品德高尚、饱经风霜,百折不挠的崇高形象一直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敬仰。鉴真的弟子在大师圆寂后所塑造的鉴真“夹纻干漆”座像,一直供奉在奈良唐招提寺中,并被日本奉为“国宝”。1980年,这尊珍贵的塑像飘洋过海,回到离别一千二百多年的故乡“探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陶师与迦叶佛的屋顶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南传巴利文陶师经和北传中阿含鞞婆陵耆经,讲述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陶师,名字叫难提波罗,住在鞞婆陵耆村。 那个时代非常遥远,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来到我们这个世界,还是迦叶佛时期。难提波罗陶师对迦叶佛非常尊敬,有不坏的净信。难提波罗之所以没有出家修道,不是因为他喜爱自己做的种种陶制玩具,也不

  • “死而复生”的达摩祖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中面壁九年,取得正果后把法衣、法器和四卷《椤伽经》传给他的弟子慧可以,之后就离开少林寺,开始他回归西天天竺的行程。一天,达摩走到千圣寺,夜宿禅堂,当夜身得重病卒然寂世。他的弟子们破例保留了尸体,将其葬在熊耳山,起塔定林寺以作纪念。达摩的死,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事。

  • 站着入灭往生:禅宗三祖僧璨禅师的悟道因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三祖僧璨禅师,姓氏及籍贯均不详。史料只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 关于三祖悟道的因缘,灯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初祖达磨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

  • 维摩诘居士的布施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维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时间,佛陀想派几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许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 那时,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发心也很虔诚。有一天,他正好去听法,佛陀就希望他能自告奋勇去探病,因为他既年轻又有智慧。 但是善慧也不敢去,佛陀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维摩诘

  •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观音菩萨念佛在念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

  •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就将国家授与自己的弟弟,当即就出家了,直到修行圆满,证得佛果。锭光太子成佛之后号燃灯佛、普光佛、锭光

  •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吗?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吗?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的传奇在这悠悠天地间诉说着人世的苍茫和美丽,穿越着千年僧寺的悠悠钟声,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古老的传承。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

  • 佛陀讲述大肚弥勒佛成佛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

  • 高僧形貌丑陋却记忆超群,研习经典终名声远播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晋朝的道安大师,十二岁出家,心性聪敏,遗憾的是形貌非常丑陋,不为师父所看重。在刚出家的三年中,都被驱使到田间工作。可是,他做事非常勤努,虽然辛苦,却从未有过怨言。 再经过数年,有一天,禀告师父要求看经,师父给了他一本辩意经,约有五千字。道安大师手捧着经,照常到田里工作,只利用休息的时候,翻开来阅读

  • 佛陀往昔求法因缘 为求佛法宁舍其命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从定起已,为诸四众演说无上甘露妙法。时有无量百千大众前后围绕,诸根不动听闻法要。 时诸苾刍既见大众身心寂静殷勤听法,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唯愿慈悲为断疑网;如来大师无上法王,今此座中听法诸人,何故殷勤身心不动,听闻妙法如饮甘露?” 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