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因势利导的典故

因势利导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717 更新时间:2024/1/8 23:37:38

1、因势利导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因势利导释义

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导向正常道路。

3、因势利导成语的典故

战国时候,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立即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问大家道:“早去救好,还是晚去救好?”成侯说:“不如不救。”田忌不赞成:“我们不去救,韩国被打败了,必然依附魏国。我看还是早救好。”

孙膑说:“现在韩、魏尚未正式交战,早救,我国将代替韩国和魏作战,势必蒙受极大损失,不如晚救好。等他们实力消耗了,再出兵,可以受利得名。”齐威王认为是个好办法,打发韩使回国,答应出兵援救。

韩国仗着有齐国的支援,拚命抵御魏军的进攻,但打了五次仗,都失败了,只得再派人向齐国求救。这时,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

孙膑仍用十三年前围魏救赵的老办法,挥兵直指魏都大梁。

魏军主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把军队从韩国撤回来,不料齐军已经越过边界,进入魏国国境了。

这时,孙膑对田忌献策说:“魏国军队一向强悍勇敢,轻视齐国,以为齐国军队不敢和他们作战。会用兵的人,就要因势利导,引诱他们中计。现在我军进入魏国国境,可用减灶之计来蒙骗他们。”

他接着说:“第一天扎营时,要架造供十万人煮饭的灶。第二天架造供五万人煮饭的灶,第三天只架造供三万人煮饭的灶,让敌人以为我们的军队天天在减少。”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

果然,庞涓率军追踪齐军时,发现齐国军营炉灶天天减少,大为得意,“我早就知道齐军是胆怯的,知道齐军舰細,只有三天,他们的士兵就逃走了半了。”

于是,他不用步兵,只带了一部分轻装的骑兵去追赶齐军。

齐国军队已经在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扎营。这里两旁是山,道路狭窄,形势险要,是埋伏军队的好地方。孙膑估计魏国军队在夜里会赶到这里。

孙膑叫人在一棵大树树干上削去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着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并在马陵道两旁山上埋伏了弓弯手,等见到火光时一齐射发。

夜里,魏军到了马陵。树木丛杂,道路崎岖。庞涓看到那棵树干露出白木,又写着一行字,便点起火把照看。

顿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纷纷倒下,其余的狼狈逃走。庞涓知道败局已定,就拔剑自杀。临死时,叹道:这下成全了这小子的声名了!”庞涓一死,齐军乘胜前进,把魏军彻底打垮。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游刃有余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游刃有余出处《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游刃有余释义游刃:运转刀刃,即用刀来操作;有余:有余地。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事。3、游刃有余的典故战国时代,魏国有个著名的厨师,被请去为国君魏惠王宰牛。他宰牛时,手碰着的,肩膀

  • 泾渭分明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泾渭分明是一个成语,源自自然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

  • [鹤立鸡群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正音] 鹤;不能读作“háo”。

  • 过河拆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语出]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正音] 拆;不能读作“cāi”。[近义]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反义] 饮水思源[用法

  • 改弦更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语出] 《魏书·高谦之传》:“且琴瑟不韵;知音改弦更张;骖未调;善御执辔成组。”[正音] 更;不能读作“ɡènɡ”。[辨形] 弦;不能

  • 分庭抗礼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解释】: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有一天,孔子领着学生在河边游玩,碰见一位见解很深刻的渔翁,于是孔子虔诚地向他求教,他说:我从读书起至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高深的教诲,今天碰到您这样的圣人,怎敢不虚心求教呢?渔翁被孔子

  • 滥竽充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滥竽充数意思】滥:失实的,假的。充:冒充。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不好的装好的。【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

  • 揠苗助长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揠苗助长的意思】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

  • 盲人摸象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典故】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

  • 亡羊补牢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典故】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