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佛教故事: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89 更新时间:2024/1/30 14:35:44

洪州法达禅师七岁出家,及长好学,并且熟读《法华经》。

后来,他拜在六祖慧能门下,但在礼拜时,却头不着地。

慧能见了,问道:“礼不投地,还不如不礼,你这样做,一定是心中有什么东西阻碍。你平时研习些什么呢?”

法达答道:“我念《法华经》已达三千遍。”

慧能说道:“你即使念了万遍,得其经意,不以为胜,也只是与我偕行。你辜负了事业,还不知自己之过。且听我说偈: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名法达。”

六祖说:“你名法达,曾达法?”接着又说偈:

“妆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法达听了慧能之言,即对六祖说:“自今而后,我当以谦恭之心对待一切。惟愿尚发大慈之心,为我略说佛经之义理。”

慧能见他悔过便对他说:“你念此经,以何为宗?”

法达惭愧地说:“弟子愚笨,从来只知道依诵念,岂知其宗趣?”

“那么,你试着为我念一遍经文,我当为你讲解。”慧能对法达说。

于是法达在慧能面前高声诵念《法华经》。当读到“方便品”时,慧能打断他说:“停,停。此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虽然经中说了许多譬喻,但也不过是说个中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缘唯一大事,此一大事就是佛知见。你当慎重,不要错解经意,见经中说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便认为与我辈无关。如是这样理解,就是谤经毁佛了。既然是佛,已具备了佛之知见,何用再开?应当相信,所谓佛之知见者,只是你的自心,除此以外,更无别的。只是因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求外界客尘,导致内心扰乱,甘受欲念驱使,这样便要劳动诸佛从三昧说起,苦口婆心,以各种方便,劝令众生息灭心念,莫外求。这样就与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开佛知见’。你不懂经中深意,只是辛辛苦苦执著于念经文,认为这是功课,是徒劳无益的。”

法达又问道:“那么,这样说来,只要理解经义,就不必辛苦诵读了?”

慧能发他说:“经本身没有什么错,为什么不让你念呢?只因为迷悟在你自己,损益也在你自己。听我说偈: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久不明已,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得慧能反复教导,受到启发,心中欢喜,当时便以偈赞道: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示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

慧能听了赞许的说:“你从今往后,才真正可称为‘念经僧’了。”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砍树取果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问一位在大树下正襟危坐的小和尚:“你说说看,你这样修行,有何心得?” “我修行全是为了学会神通变化的本事,至于什么持戒、布施,我没有半点兴趣。” “神通变化好比树的枝末,持戒、布施好比树的根本。没有树的根本,怎么会有树的枝末?你颠倒了本末关系,危险呀!” 小和尚还是搞不清楚佛陀的意思,于是

  • 佛教故事:善恶供养报应不同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一位跋脚的修行人。他身残志坚,精进修持,克服行脚的困难,到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他日日夜夜,劳碌奔波。善良的百姓看到他为法忘躯的身影,都暗自落泪,感动得众生都树立了坚定的信仰。 有一家人,信奉佛法。家中主人善根深厚,慈悲心广。他见修行人长期艰难奔走,心生悲悯,恭敬地求修行人接受他一年的供养

  • 佛教故事:只出家一天 会得到多少福报?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毗舍离城中,有一位王子,名叫勇军,他生性浪漫,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全城的人,没有不知他的为人的。 有一天,佛陀忽然叫阿难到面前说道:“阿难!你知道勇军王子的为人吗?” “佛陀!我知道勇军王子是个贪求五欲的人。” “阿难!纵欲的人,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 “佛陀!像勇军王子这样的人,死后一定堕

  • 佛教故事:名字与福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个人名字叫“恶者”,他剃发出家后常有同门对着他说:“法友恶者来呀!”“法友恶者给我站住!”恶者听了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尊者,看看怎样改用一个吉利、祥和的名字。这位尊者对他说:“我的法友,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仅想从名字上得到吉祥是不可能的,我还是希望你用原来的名字,不要随便改。”

  • 佛教故事:维摩诘居士妙入不二法门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维摩诘大士在毗耶离城“示疾”,释迦牟尼派出以文殊菩萨为首的慰问团前往探病。 维摩诘请菩萨们说说各人对“不二法门”的看法,其中有法自在等三十一位菩萨都先列举“二”的对立概念,如生与灭、善与不善、罪与福、为与无为、我与无我、明与无明等,认为消灭这些对立面(二),就可入“不二法门”。 他们“合二见为

  • 佛教故事:不闻雷声的赞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祇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毘舍离城。当出毘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是隔年夏天的雨季安居期了。 这一年,竹林村地区正逢饥馑,粮食匮乏,不容易乞食,所以佛陀要求大家分散到各地去安居:有的回

  • 佛教故事:谁说磨砖成镜不行?请看怀让禅师的实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怀让禅师是六祖慧能门下的两大高足之一,后来在湖南南岳山般若寺当住持。当时26岁的道一在山中的一个草庵里天天坐禅,闭门不出。怀让看这和尚专心向道的精神实在可嘉,是一个可以造就的出家人。但不知他的功夫是否得当,就去敲门看看,敲得振耳欲聋,好不容易把他请了出来。 怀让一见道一就问:“你这么一味枯坐,不

  • 佛教故事:你还在等什么?这又是一个结善缘得善果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波斯匿王是个贤明的国王,也是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是当时佛教的大护法。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善光不仅长得十分端庄,身上还自然散发出柔和的光明,而且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因此皇宫上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妇更是对善光疼爱有加,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有一天,波斯匿王处理完国事,正与善光公主话家

  • 佛教故事:大意舀海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一个国家,国名叫欢乐无忧。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居士,名叫摩诃檀,他的妻子名叫旃陀。 这一年,旃陀生了一个儿子,这孩子长得端庄英俊,举世无双。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他发誓道:“我要布施天下,救济人民。对于那些贫穷孤苦的人,我要保护救助他们,让他们生活得安乐舒适。” 父母见这孩子有如此大的志愿,便

  • 佛教故事:禅宗四祖点化法融法师初创“牛头禅”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初唐贞观年间,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把衣钵传给弘忍后,远看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上气象不凡,知道山中有高人,就亲自去探访个究竟。 道信来到牛头山幽栖寺,问一名寺僧:“这里有修道人吗?” 寺僧反问:“出家人哪个不是修道人?” 道信再问:“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修道人呢?”寺僧无言以对。 旁边另一名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