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六牙白象的故事

佛教故事:六牙白象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770 更新时间:2024/2/19 12:24:17

舍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

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众人皆不知这些话的意思。

人们看到这女孩长得十分聪明慧,就取名为贤。

这女孩渐渐长大后,不爱红装爱袈裟。常以穿袈裟为乐,不久就出家做了比丘尼。她虽没有跟随佛祖,可她精勤修习,很快就修得了罗汉道。

后来她懊悔当初没能跟随佛祖学法,就不远万里跑到佛的身边,佛忏悔。

佛就说:“我早在以前就接受过你的忏悔。”

佛身边的弟子感到奇怪,问傍:“这个比丘尼出家之后从未见过佛,为什么你已接受过她的忏侮?有因缘?请讲给我们听听。”

佛即讲起了以前的故事。

以前,有一头长了六支牙的白象,它有两个妻子,一个叫贤,一个叫善贤。

有一次,六牙白象在两位夫人的陪同下在森林中散步,它突然看到池里有一朵极为艳丽的莲花,就走上前去摘了下来。正当它想将莲花献给贤夫人的时候,善贤夫人一把夺了过去。贤夫人见了,心里十分不悦,她想:他爱善贤而不爱我。当时,大象住的山中有一座佛塔,贤夫人常常采集鲜花去供养佛。她暗暗许愿:来世我降生于人间,一定不忘今世所受的委曲,一定要拔下它的象牙。随即便走上悬崖,纵身往下一跳,连尸骨都没有找到。

贤夫人跳下悬崖后升入了天国,然后又下凡降生在毗提醯家做女儿。十多年时间,她就出落成一位美若天仙、亭亭玉立的少女。毗提醯王就将她许配给梵摩达王。

这女人不忘前世的恩怨,在洞房花烛之夜,她娇嗔地对梵摩达说:“你要用象牙为我做一床,我才能活,否则,我是陪不了你多久就会死的。”

梵摩达王即发布命令:

国人凡是能搞到可以用以制床的象牙,将获得一百两黄金的奖赏。

消息传开,人们都想得到这份奖赏,可就是想不出猎获大象的办法。

有一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猎手听到了这一消息,十分兴奋,高声喊道:“这下我可以发大财了。”原来他在深山老林里深知大象的习性,有捕猎大象的丰富经验。

几天后,只见这猎人身披袈裟,扛了一张巨弓,背了一袋浸过毒液的箭头,来到六牙白象经常出没的地方。

善贤夫人远远看到有猎人来,就赶快跑到六牙白象那里报信。

六牙白象问:“你看见那猎人穿得什么衣裳?”

善贤夫人回答道:“那猎人穿了一套黑色的袈裟。”

六牙白象就安慰善贤夫人说:“你不要慌张,穿袈裟的尚都是吃素行善的好人,他们从不杀生,所以绝对不会来伤害我们的。”

可出乎六牙白象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话音刚落,猎人的毒箭就射了过来。六牙白象还算敏捷,赶紧往旁边一闪,箭才没有射到自己身上。

善贤夫人见状,就气呼呼地说道:“我让你赶快躲避,可你说和尚都是积德行善的好人。现在你如何解释刚才发生的事呢?”

六牙白象回答说:“这不是他身穿袈裟的缘故,而是他心里有烦恼的缘故。因此,这不是做和尚的罪过,而是他心不静的罪过。”

善贤夫人不听六牙白象的这一解释,想冲上前去踩死那猎人。六牙白象立即上前阻止,并讲了许多道理,坚决不让善贤夫人去伤害猎人。善贤夫人只得作罢。此时白象的五百部众也赶了过来。

六牙白象心平气和地问猎人:“你需要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狠毒地来射杀我?”

猎人哆哆嗦嗦地回答:“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原来是没有加害于你的心思的,可梵摩达王张榜征募你的长牙,我想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所以就来射杀你了。”

六牙白象听完,顿时明白了什么。它认真地对猎人说:“既然你身负使命,就赶快来取我的长牙好了。”

那猎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白象的话。白象又说:“我请你快点拔出我的长牙,好回去向你的国王交差。”

猎人赶紧回答:“我怎么敢动手拔你的长牙呢?你是这样的慈悲,不但不治我的罪,反而还救了我的命。我如动手拔你的牙,那就是恩将仇报,我的手肯定会烂掉的。”

听了这话,六牙白象就走到一棵大树下,用自己的长鼻拼命将长牙拔出。随后又发誓将来要拔除众生的一切毒牙。猎人捧了六牙白象的长牙回到国都,立即将长牙献给了梵摩达王。梵摩达王见了,不由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就将象牙送到夫人那里。

可这夫人见了象牙,却突然产生了懊悔之意,暗暗想道:我今天为什么要去求这贤胜净戒的象牙呢?真是罪过。此后,她就大修功德,并许愿要修佛学法,建一番功德。不久,她就出家学道,得了罗汉道。

佛说到这里,就笑着对弟子们说:“那时的六牙白象就是我的前身,那个猎人就是提婆达多,那个贤夫人,就是今日来忏悔的比丘尼,那个善贤夫人就是耶输陀罗比丘尼。”

众弟子听了,顿时恍然大悟。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国王都无法拥有的财富是如何取得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一个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 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国王正在殿

  • 佛教故事:蒲公寻鹿现普贤 舍身崖上建金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为峨眉金顶的四大奇观。朝望日出,红霞满天,流光溢彩;暮看云海,堆絮积雪,银浪千层;晴见佛光,五色斑斓、虚明朗耀;夜睹圣灯,珠玑点点,灿若繁星。 金顶,亦称“普光殿”、“金殿”,座落于四川峨眉山顶峰海拔3077米高处,在峨眉山是地势最高的佛教寺院。寺内原有的古寺普光殿,供奉普

  • 佛教故事: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前3世纪,南天竺有位佛教论师,他跟老师姓龙,又因为母亲是在大树下生了他,所以取名龙树。 龙树的智商很高,记忆特好。他原是婆罗门学者,后来皈依佛教,先学小乘,又转入大乘,著述等身,确立了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 其实,龙树是一个回头的浪子。传说他懂隐身术,曾伙同几个朋友偷偷地进入王宫,与那些闲居

  • 佛教故事:康熙皇帝与显通寺无字碑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菩萨顶脚下。 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将此寺重新扩建,因寺前有一花园,故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易名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复名“大显通寺”。

  • 佛教故事:龙王不敢收法财归还原主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过去,在石宝城内有三个居士,他们是亲兄弟。这兄弟三人虔诚信佛,精于修法,又勤劳俭朴,因此,福报很大,家中财宝无数,牛马成群。 有一个婆罗门,一心想发笔横财,便去龙泉边持伊罗钵斋,希望龙王能赐给他财宝。龙王便现身在婆罗门面前,问道:“你在这儿辛辛苦苦,断除名利而持斋,究竟为了什么?” 婆罗门答道:

  • 佛教故事:“伏虎和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近代高僧广钦法师,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自幼体弱多病,随母奉佛茹素。1927年投礼瑞芳法师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1933年到莆田襄山慈寿禅寺,从妙义老和尚受具足戒。受戒之后,广钦法师决意继续潜修,携带简单衣物及十余斤大米,前往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找到半山一个岩洞作为安身之处,开始长达十余年的

  • 佛教故事:苦读《楞严》豁然开朗入奇境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近代高僧倓虚法师,与虚云法师、太虚法师合称为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三虚”。《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口述自传,由其弟子大光法师私下记录而成,记录倓虚法师从出生到1948年的传奇经历。倓虚法师在结束谈话时,引《楞严经》:“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下面这则故事,讲的是倓虚法师讲述自己

  • 佛教故事:空杯与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头脑中充满了无知的妄见,也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可见,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内心的种种杂念、妄想、偏见、成见。南隐禅师与学者说禅的故事就生动地诠释了上述道理。 一天,有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双方坐下之后,南隐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一味地请学者喝茶

  • 佛教故事:愚行不自知的“双头鸟”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生活中,我们都是两头鸟,心底里也埋藏着善和恶。我们经常都会徘徊在善恶的边缘,是善还是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佛本行集经》记载这样一则故事,佛陀以此告诫弟子,瞋恚即是愚行,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必定走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从前在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

  • 念佛一声得一文钱:乞丐为何不肯?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一个人能接受佛的教导,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塌地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第一等聪明人。但世间却有很多人,只因与佛无缘,不得度,实属可悲!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印光大师一肩云水,行脚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领略了关外的冰雪世界。次年返回北京,住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