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蒲公寻鹿现普贤 舍身崖上建金顶的故事

佛教故事:蒲公寻鹿现普贤 舍身崖上建金顶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98 更新时间:2024/2/19 12:24:10

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为峨眉金顶的四大奇观。朝望日出,红霞满天,流光溢彩;暮看云海,堆絮积雪,银浪千层;晴见佛光,五色斑斓、虚明朗耀;夜睹圣灯,珠玑点点,灿若繁星。

金顶,亦称“普光殿”、“金殿”,座落于四川峨眉山顶峰海拔3077米高处,在峨眉山是地势最高的佛教寺院。寺内原有的古寺普光殿,供奉普贤菩萨塑像。

据传,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峨眉山下有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名叫蒲公。他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护飞蛾纱罩灯,宽仁厚道,心地慈善。一天,蒲公上山采药,进树林时,发现地上有两行状如莲花的新脚印,仔细辨别,确认是糜鹿留下的痕迹,便循迹追踪,攀上峨眉主峰,始终未发现麋鹿的踪影。

蒲公沿陡岩久久徘徊不归,走到舍身崖边,随意俯首眺望,见有二鸟飞过,叫道:“佛现了!佛现了!”继而见一只五色光环从云中喷薄而出,如扶桑初日,吞吐山岩,圆晕数重,光若车轮,环中虚明如悬镜。公见自身现于镜中,举手动足,影亦随之,无不相映,不禁骇异,欲呼,直到异像消失,才兴奋而归。

是夜,蒲公梦见一僧人对他说:“施主,你有齐天洪福,必将成就大事,你若愿知白天所见光环为何物,可到洛阳白马寺请教天竺高僧。”蒲公听信,第二天便背上行囊奔赴洛阳白马寺。

蜀道崎岖,路途遥远。蒲公年老体衰,手拄木棍,意佛心,执着前行。历经艰辛的旅途跋涉,蒲公愈发显得衰老了,但他乐观开朗,奋力向前,五个月后终于来到白马寺。

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热情接待了蒲公,听完他的叙述,甚是感动,喜悦地说:“施主,你平素广行善事,与佛结缘,那日光环昼现,乃普贤菩萨显示佛相,意欲把峨眉山作为他的道场。请施主及早开山立寺。”

蒲公闻知,乐不可言,顾不得体虚力乏,星夜兼程返回峨眉山。到家后,他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及乡里乡亲,通力合作,在峨眉山顶普贤显相的舍身崖边建起一座庙宇,取名“普光殿”。它是峨眉山最早落成的寺院,也是普贤在峨眉山的第一处道场。此寺因高筑山顶.易遭雷击,故屡建屡毁,如今已片瓦无存。

明万历年间,有位法号妙峰的和尚,四方募化,筹得银两,在湖北荆州铸造了四座可拆可合的铜殿,分赠五台、峨眉、九华、普陀四大佛山。其中的一座运到峨眉山普光殿寺址,组合成殿。这座铜殿高8米,宽5米,深4.5米,全部用铜片焊成。殿中供奉普贤菩萨铜像,四周铸有上万个小佛像;殿顶掺有真金,在阳光照耀下,金光四射,因此人们称之为“金殿”。

清代,月照和尚重建金顶,因铜价过贵,便改用砖木构筑,以铅皮盖顶,红日一照,银光闪烁。不幸的是,此顶日后又遭火灾,毁之一炬。现仅存铜碑,正面刻“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顶记”,背面刻“峨眉山普贤金殿碑”,为羲之和褚遂良的题字,清晰可辨。

1984年,金顶再度重修,砖木结构,琉璃瓦铺顶,鎏金溢彩,金碧辉煌,昔日的华彩重现眼前,明代朱元璋曾为金顶作过一幅有趣的楹联: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交黄金。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前3世纪,南天竺有位佛教论师,他跟老师姓龙,又因为母亲是在大树下生了他,所以取名龙树。 龙树的智商很高,记忆特好。他原是婆罗门学者,后来皈依佛教,先学小乘,又转入大乘,著述等身,确立了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 其实,龙树是一个回头的浪子。传说他懂隐身术,曾伙同几个朋友偷偷地进入王宫,与那些闲居

  • 佛教故事:康熙皇帝与显通寺无字碑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菩萨顶脚下。 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将此寺重新扩建,因寺前有一花园,故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易名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复名“大显通寺”。

  • 佛教故事:龙王不敢收法财归还原主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过去,在石宝城内有三个居士,他们是亲兄弟。这兄弟三人虔诚信佛,精于修法,又勤劳俭朴,因此,福报很大,家中财宝无数,牛马成群。 有一个婆罗门,一心想发笔横财,便去龙泉边持伊罗钵斋,希望龙王能赐给他财宝。龙王便现身在婆罗门面前,问道:“你在这儿辛辛苦苦,断除名利而持斋,究竟为了什么?” 婆罗门答道:

  • 佛教故事:“伏虎和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近代高僧广钦法师,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自幼体弱多病,随母奉佛茹素。1927年投礼瑞芳法师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1933年到莆田襄山慈寿禅寺,从妙义老和尚受具足戒。受戒之后,广钦法师决意继续潜修,携带简单衣物及十余斤大米,前往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找到半山一个岩洞作为安身之处,开始长达十余年的

  • 佛教故事:苦读《楞严》豁然开朗入奇境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近代高僧倓虚法师,与虚云法师、太虚法师合称为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三虚”。《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口述自传,由其弟子大光法师私下记录而成,记录倓虚法师从出生到1948年的传奇经历。倓虚法师在结束谈话时,引《楞严经》:“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下面这则故事,讲的是倓虚法师讲述自己

  • 佛教故事:空杯与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头脑中充满了无知的妄见,也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可见,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内心的种种杂念、妄想、偏见、成见。南隐禅师与学者说禅的故事就生动地诠释了上述道理。 一天,有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双方坐下之后,南隐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一味地请学者喝茶

  • 佛教故事:愚行不自知的“双头鸟”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生活中,我们都是两头鸟,心底里也埋藏着善和恶。我们经常都会徘徊在善恶的边缘,是善还是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佛本行集经》记载这样一则故事,佛陀以此告诫弟子,瞋恚即是愚行,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必定走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从前在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

  • 念佛一声得一文钱:乞丐为何不肯?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一个人能接受佛的教导,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塌地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第一等聪明人。但世间却有很多人,只因与佛无缘,不得度,实属可悲!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印光大师一肩云水,行脚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领略了关外的冰雪世界。次年返回北京,住圆

  • 佛教故事:机关算尽的渔夫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贪”为万恶之源,世人为了贪求财富、名声、美色……往往蒙蔽了良知与智慧,造下种种恶事,最终不免承受苦果。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不时刻照顾好自己的心,贪念就会逐渐增强,恶业日积月累,使人生愈来愈混乱黯淡,甚至不自觉地犯下大错,后悔莫及。可谓是“机关算尽巧设计,空欢一场伤自己。” 有个村庄座落在海边,村

  • 佛教故事:高僧显灵 劝止滥杀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界的弱肉强食,食物链的杀业,多是为了生存需要不可避免。而人类可以为了自己的欲望去杀生,高僧显灵劝止杀戮,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慈悯之心。当今时代,放生重在护生,以方便救护为行动,智慧放生、合理放生才是真正利人利己的菩萨行。 《北周书·儒林传》记载,卢光跟随北周皇帝到檀台山打猎,准备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