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久离恐怖的佛陀

佛教故事:久离恐怖的佛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97 更新时间:2024/2/19 12:24:13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住在摩鸠罗山。那时,佛陀身边的侍者还不是尊者难,而是尊者那伽波罗。

这天傍,天色才暗,天空飘细雨,又有间歇的闪电,佛陀在室外的空地经行。

这时,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知道佛陀在屋外经行,于是变化出一座毘琉璃宝塔,带着去拜见佛陀,以示对佛陀的崇敬。当他见过佛陀,佛陀顶礼后,就跟随在佛陀后面经行。

佛陀为了提供天帝释多一些经行的机会,所以经行的时间,比平要久。尊者那伽波罗看不到佛陀后面的天帝释,更不知道佛陀比平常经行的时间久,是为了天帝释。而依据当时的惯例,侍者要等到所侍奉的老师结束禅修后,才能去睡觉,所以尊者那伽波罗一直没办法就寝。

或许是因为感到疲惫了,尊者那伽波罗开始想办法要让佛陀停止经行,以便自己可以赶快去睡觉。当时,摩揭陀国人有一个习俗:当夜间哭闹不停时,大人们便说,住在摩鸠罗山的摩鸠罗鬼来了,小孩就会害怕而停止哭闹。尊者那伽波罗竟然异想天开,想装成摩鸠罗鬼来吓佛陀,以为佛陀会害怕而停止经行。于是,尊者那伽波罗就将一件织物翻转过来,披在身上,让自己身上看起来像是满了长毛的摩鸠罗鬼,然后躲到佛陀经行小路的尽头处,准备吓佛陀。

当佛陀走过来时,尊者那伽波罗就跳出来,对着佛陀大喊:“摩鸠罗鬼来了!摩鸠罗鬼来了!”来吓佛陀。

佛陀当然不会被吓着,于是对尊者那伽波罗说:“那伽波罗,你这个愚痴人!想以摩鸠罗鬼的样子来吓如来吗?那是连一根毛发也撼动不了我的,我离恐怖已经很久了。”

这时,跟随在佛陀后面经行的天帝释对佛陀说:“世尊!僧里也有这种人吗?”

佛陀回答说:“憍尸迦!僧团中广纳各类不同根性的人,他们在未来,都会成就清净之法的。”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六牙白象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舍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 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众人皆不知这些话的意思。 人们看到这女孩长得十分聪明贤慧,就取名为贤。 这女孩渐渐长大后,不爱红装

  • 佛教故事:国王都无法拥有的财富是如何取得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一个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 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国王正在殿

  • 佛教故事:蒲公寻鹿现普贤 舍身崖上建金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为峨眉金顶的四大奇观。朝望日出,红霞满天,流光溢彩;暮看云海,堆絮积雪,银浪千层;晴见佛光,五色斑斓、虚明朗耀;夜睹圣灯,珠玑点点,灿若繁星。 金顶,亦称“普光殿”、“金殿”,座落于四川峨眉山顶峰海拔3077米高处,在峨眉山是地势最高的佛教寺院。寺内原有的古寺普光殿,供奉普

  • 佛教故事: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前3世纪,南天竺有位佛教论师,他跟老师姓龙,又因为母亲是在大树下生了他,所以取名龙树。 龙树的智商很高,记忆特好。他原是婆罗门学者,后来皈依佛教,先学小乘,又转入大乘,著述等身,确立了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 其实,龙树是一个回头的浪子。传说他懂隐身术,曾伙同几个朋友偷偷地进入王宫,与那些闲居

  • 佛教故事:康熙皇帝与显通寺无字碑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菩萨顶脚下。 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将此寺重新扩建,因寺前有一花园,故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易名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复名“大显通寺”。

  • 佛教故事:龙王不敢收法财归还原主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过去,在石宝城内有三个居士,他们是亲兄弟。这兄弟三人虔诚信佛,精于修法,又勤劳俭朴,因此,福报很大,家中财宝无数,牛马成群。 有一个婆罗门,一心想发笔横财,便去龙泉边持伊罗钵斋,希望龙王能赐给他财宝。龙王便现身在婆罗门面前,问道:“你在这儿辛辛苦苦,断除名利而持斋,究竟为了什么?” 婆罗门答道:

  • 佛教故事:“伏虎和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近代高僧广钦法师,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自幼体弱多病,随母奉佛茹素。1927年投礼瑞芳法师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1933年到莆田襄山慈寿禅寺,从妙义老和尚受具足戒。受戒之后,广钦法师决意继续潜修,携带简单衣物及十余斤大米,前往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找到半山一个岩洞作为安身之处,开始长达十余年的

  • 佛教故事:苦读《楞严》豁然开朗入奇境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近代高僧倓虚法师,与虚云法师、太虚法师合称为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三虚”。《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口述自传,由其弟子大光法师私下记录而成,记录倓虚法师从出生到1948年的传奇经历。倓虚法师在结束谈话时,引《楞严经》:“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下面这则故事,讲的是倓虚法师讲述自己

  • 佛教故事:空杯与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头脑中充满了无知的妄见,也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可见,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内心的种种杂念、妄想、偏见、成见。南隐禅师与学者说禅的故事就生动地诠释了上述道理。 一天,有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双方坐下之后,南隐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一味地请学者喝茶

  • 佛教故事:愚行不自知的“双头鸟”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生活中,我们都是两头鸟,心底里也埋藏着善和恶。我们经常都会徘徊在善恶的边缘,是善还是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佛本行集经》记载这样一则故事,佛陀以此告诫弟子,瞋恚即是愚行,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必定走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从前在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