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买椟还珠的典故

买椟还珠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576 更新时间:2024/2/14 5:56:48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珍珠想卖给郑国人。这个楚国人就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精美的盒子,然后用桂、椒等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又在用珠宝、美玉镶嵌在盒子上,再点缀以翠鸟的羽,还在盒子外面精雕细琢了许多美丽的花纹,然后才将珍珠放进去待价而沽。郑国人把盒子拿在手里,里里外外观察了半天,爱不释手,最终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交过钱后还怕对方后悔,拿着盒子便赶忙回家了。过了几天,郑国人带着盒子又回来找到这个楚国人,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正忐忑不安。谁知还没等楚人开口,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打开盒子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遗忘在我买的这个盒子里了,我是特意回来将珍珠归还给你的。”说完郑人便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之后便又匆忙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哭笑不得。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产品的包装对产品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增色加分的作用,但是过度的包装反而过犹不及。对楚人来说,一个漂亮的盒子自然可以衬托出珍珠的华丽和高贵,但是过度的包装,反而使得包装的本身反客为主,夺人眼球。故事中郑国人在华美的盒子面前,自然无视了珍珠的存在,注意力全部被精美的盒子所吸引,让他在无意中忽视了珍珠这个主体,造成了这个闹剧了产生。从楚国人身上我们看到,适度的包装可以提升一个物体或者一个人的价值,但是包装过了头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对于郑国人来说,精心装饰的盒子确实比一颗朴实无华的珍珠看上去华丽许多,但是再美丽的盒子终归只是一个盒子,而再普通的珍珠都是一颗珍宝。在表面的繁华和本质的高贵之间,他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最终放弃了价值连城的珍珠,却选择了徒有其表的盒子。一匹强壮的劣马,终归没有瘦弱的千里马有潜力;一片华美的瓦片,自然没有一块碎玉有价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看到事物的长远发展潜力。人生又尝不是这样,无论何时都不要太在意表面的繁华与否,只有潜心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才是一个正确的增值之路。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不见黄河心不死 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不知道的人可能会以为黄河就是滔滔的黄河,棺材就是寿终所用之物。其实在这个故事里,它们分别指的是两个男女主人公。传说黄河是一位美貌女子,棺材是一个才情少年,他们两情相悦,但在那个封建的年代,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往往会落空,黄河跟棺材也难逃这个厄运。当黄河家里人知道她对棺材芳心暗许后,就将她锁于屋内断绝

  • 飞蛾扑火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记得从不识字开始,就开始看漫画,连环画,家里什么书都有,慢慢识字了,记得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成语就是-----飞蛾扑火。大概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一本课外书上看到的。自从认识了这个词我便经常在作文中有意无意的用上,那时,这个词对我来说,百分百的贬义词。那篇文章还给配了图片,一只瘦弱的飞蛾朝着火苗飞去。

  • 功亏一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功亏一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筑九仞高的山,只差最后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而没有完成。类似于功败垂成,对这个成语的接触,还是在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校长在最后一次会上防止我们因为快毕业了而放松对校纪校规的铭记,而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他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为山九仞

  • 口是心非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口是心非这个成语我想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它的本来意思是说嘴里说的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一般都用做贬义词,但是我觉得现在它的意思更趋于中性,表达出了更多的无可奈何。现在的生活压力这么大,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得不说出一些口是心非的话,一些阿谀奉承的话。不管是为了讨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近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

  • 鹜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 地挟住,鹜鸟说:&ldqu

  •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时候有座城市,城门楼起了大火,不远处池里的鱼儿们张望着;“看出什么事了?”鱼儿们问。“城门着火了。”一条鱼说:“能

  •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