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教人物:南朝齐著名道教学者顾欢

道教人物:南朝齐著名道教学者顾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314 更新时间:2023/12/19 6:48:11

顾欢为南朝齐著名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字景怡,一字玄 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人。父、祖皆业农。

顾欢自幼好学,家贫, 无力就学,乡中有学舍,欢于舍壁后倚听。八岁时,即诵《孝经》《诗》《论语》。及长, 笃志于学。

年二十余,就豫章雷次宗咨玄、儒诸义。母亡,据称水浆不入口者六 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天台山聚徒开馆,受业者常近百人。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时 ,征为扬州主簿,并遣中使迎欢。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谨删撰《老氏 》(即《老子道德经义疏》),献《治纲》一卷”。旋辞谢荣禄,曰:“臣志尽 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

其“辨章治体 ”‘很受齐高帝之景仰。东归之日,乃赐塵尾、素琴。永明元年(483),又诏征 欢为太学博士,仍不就。史称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 。

事黄老道,解阴阳书,为数术多效验。”①齐永明(483~493)

中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齐武帝萧赜诏欢诸子撰欢《文议》三十卷。

据史 籍记载,顾欢前半生治儒学,撰有《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和《毛诗集解叙义》等。 晚年服食,事黄老,崇奉道教,是上清派的信奉者和重要传人。陶弘景云:“孔璪贱时 ,杜居士京产将诸经书(指杨羲、许谧手写上清经--

引者注)往剡南墅大墟住, 始与顾欢、戚景玄、朱僧标等数人共相料视。顾先已写在楼间经(指道士楼慧明所得上清经 --引者注),粗识真书,于是分别选出,凡有经传四、五卷,真七、八篇。”②以后 顾欢还根据搜集到的杨、许真迹加以整理,编纂成《真迹经》。陶弘景的《真诰》就是以《 真迹经》为底本,加以增删改写并注释而成。《真迹经》,一名《道迹经》,已佚,今《无 上秘要》中尚有其不少佚文。另外,顾欢还撰有《上清源流经日》,《云笈七》卷四收有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是顾欢所作。

顾欢是老子 学一大家,《南齐书·顾欢传》载,顾欢撰有《老子义纲》《老子义疏》。唐末道士 杜光庭在论述前代诠疏笺注《老子》六十家时称:“梁朝陶隐居(弘景)、南齐顾欢, 皆明理身之道”;“顾欢以无为为宗。”③《正统道藏》收有题名顾欢的《 道德真经注疏》八卷,近人蒙文通先生在《校理成玄英疏叙录》中,证其非顾氏撰,是宗顾 氏学派之徒所作。但他指出:“隋唐道宗之盛,源于二孟(指孟景翼和孟智周--

引者注),……孟氏之传,出于顾氏,而道士之传此为最早,诚以 景怡所造之宏也。”“其径题顾欢作者,应自有故”。

顾欢是 南朝释道斗争中的著名人物。他见释、道二家互相非毁,欲辨其是与非,于宋末作《夷夏论 》,以论释、道二家的是非、优劣。论中虽有调和二教之辞,如云:“二经所说,如合 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但重点是强调二者之异,说道教是产生 于华夏的圣教,佛教则是出于西戎的戎法。虽然二教皆可化俗,但只能各自适用于自己的国 度,即道教适用于中国,佛教只适用于西戎。谓:“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 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 ”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产生于西戎的佛法,有些思想是与中国的礼教不相容的。他 认为佛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 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意思是说,对一切鸟兽虫蚁,皆以慈悲为怀, 不得伤害,而独独对父母不存孝敬之心,这怎能让它在中夏传播下去?因此他问:“舍 华效夷,义将安取?若以道耶?道固符合矣。若以俗耶?俗则大乖矣。”④此外,他又 对佛道二教信仰及其他特点论述了二者的差异,目的都是论证华夏之邦只能施行道教,不能 “述效”戎法,佛教应该回到它的本土去。

由上可见,顾欢是站在道 教立场上,用中国传统的尊夏卑夷观点来反对佛教的。正如《南齐书》所说:“欢虽同 二法,而意党道教”。所以此文一出。立即遭到佛徒及其信仰者的强烈反对,纷纷著文 反驳,形成南朝齐初一场规模颇大的释道斗争。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道教人物:南朝齐梁著名道士小孟孟智周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孟智周为南朝齐梁著名道士。丹阳建业(今江苏江宁县境) 人。在南朝宋(420~479)时于崇虚馆讲说《十方忏文》。①智周“多所该通” ,曾作《老子经通题目》云:“千二百《老子》,此即其数千二百,《老子》自别有经 也。”又云:“后学所成伯阳是也,故知伯阳尊号始乎隆周也,此号隐显难可详 究矣!”②可见,在

  • 道教人物: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老子,主要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

  • 道教人物:道教改革家——寇谦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以东汉天师道为主的中国道教,历经魏、晋和北魏之初,其教理教议和教团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处于分散状态,没有为官方承认。 北魏寇谦之修道嵩山三十年,为适应历史潮流,对天师道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浅薄的风貌,从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认,从民间进入殿堂,寇谦之成为一代宗师。此后,道教不

  • 道教人物:道教科仪的整理者——陆修静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陆修静(406~477)为南朝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及长,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宋元嘉(424~453)末

  • 道教人物:祖天师张道陵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张道陵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

  • 道教人物:山中宰相陶弘景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

  • 道教人物: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张角(140-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 、巫术也很熟悉。 建宁年间(168-172),他带着两个弟弟,首先在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一带开始传教活动。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在大量招

  • 道教人物:系师张鲁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第三代系师张鲁(?-216)字公棋,嗣师之长子。少膺祖训,以道术教人,从者益众。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益州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步司马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遂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其来学者,初民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位治头大祭酒。皆教以

  • 道教人物:三洞先生张乘运道长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张乘运(670——742年),南阳人,道号三洞先生,为唐玄宗时著名道士 。任大弘道观主时,称为 “尊师”。他精于内丹,品德高尚,从其学者,络绎不绝。 张乘运十五岁 “制补黄冠”,首先在河南府济源县奉仙观出家修道。当时,皇帝以洛阳为 “京华胜地,府仪藉人”,即下诏征其为东京弘道观道士,住持道观事务。

  • 道教人物:通微真人蒲察道渊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蒲察道渊(1152~1204)号通微子,上京(今吉林白城)人,其祖以金朝开国佐命功封袭千户,遂为燕都巨室。少年慕道,逃婚漯阳南山。后因父母辞世,随舅父入居长安。舅父任职京兆府,再度为他择偶,他“自洁其形”(阉割)而后免。据《通微真人蒲察尊师道仙碑》载:大定二十一年(1181),蒲察道渊到西安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