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是个性的张扬还是人性的扭曲:晚明纵欲主义思潮反思

是个性的张扬还是人性的扭曲:晚明纵欲主义思潮反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550 更新时间:2024/1/22 16:26:00

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不论是在规模、广度还是深度上,晚明社会思潮都无法与之相比拟。不过两者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都热烈关注尘世中的个人,都鼓吹人性自由,崇尚个性解放,都积极追求现世生活的享乐。但除此之外,文艺复兴还高举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强调知识的重要,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动性,赞美人的力量和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正如弗洛姆所说,中世纪后期"强调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趋势日益发展" ,同时还试图构建新的社会规范。而这些正是晚明社会思潮所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的。

晚明社会思潮是以赤裸裸的纵欲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来对抗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价值规范的。把追求自身享乐及其满足看作人生目的,忽略了人生责任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实际上倡导了一种享乐主义、纵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颓废生活方式。这与人的社会属性是相违背的。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价值实现、个性发展和表现的最根本的活动。随着人在社会中的成长,人的生物本能不断被改造,从而必然带有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烙印。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情欲和忧虑都是一种文化的产物" 。伯纳德也认为"在高等动物,尤其在人方面,本能即使不是一个正在消失的,也是一个正在退化的东西" 。因此如果说,禁欲主义是对人性的异化,那么以纵欲为思想武器的晚明社会思潮则是对人性的另一种扭曲,而不是张扬。同时也说明,晚明社会思潮对人、对自我的审视,还仅仅局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没有上升到主体意识层面上。赤裸裸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对感性欲望的极端输扬,一旦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一种大众思想加以表述和倡导,并作为斗争的唯一思想斗争武器,其消极性不言而喻。因此晚明社会思潮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的负面影响,缺乏真正的建设性,因而也缺乏长久存在的合理性和基础。

任何一种思潮,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联的,是倡导者对社会现实的主观思考和把握。社会现实是社会思潮萌生的土壤。晚明社会思潮的代表者所面临的是一个人欲横流的社会,与以往的社会环境决然不同。

从明代中叶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及其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上奢侈享乐、越礼逾制之风愈演愈烈。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急剧膨胀,出现了"金令司天,钱神卓地" 的局面;另一方面,受封建伦理道德影响最深的封建官僚阶层自身呈现出严重的人格分;裂。虽然开口闭口仍是大讲封建伦理道德,而实际行动上却与封建伦理道德的"重义轻利"、"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追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相违背。很多官员为了攫取财富,利用自身特权参与了商业活动,甚至出现了"官与贾无别矣,贾与官亦复无别,无官不贾,且又无贾不官。 "的局面。商品经济的冲击,统治阶层自身对道德的践踏与背叛,使传统道德观念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集中体现在禁欲主义的程朱理学中,它作为明代的官方统治思想被严格确定下来。而这种以束缚人性、压制人欲为特征的道德价值体系存在的基础,一是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二是专制政权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厉控制。而晚明社会思潮恰恰面临着这样一个难得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当时的明政府,由于皇帝的长期怠政,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党争,朝臣间的彼此倾轧,国家机器陷入半瘫痪状态,失去了运转的有效性。再加上阉党专权,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东北女真族的侵扰,内忧外患,使其无暇过多顾及思想领域的问题,这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历史的际遇。

明中叶王守仁"良知学"的创立,就是针对当时政府无力挽救传统道德所面临的危机,企图重建封建道德的权威而作的努力。他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求理于吾心"等命题,妄图把传统的道德规范从外在权威转而内化成人的自然情感,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灭人欲,存天理"。但它把心提高到本体地位,从而在客观上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使整个社会思潮转向了"内醒",转向了对尘世中人的内心的关注。其后王学不断发展,待到泰州学派一脉。已"非复名教所能羁络" ,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这些思想为晚明社会思潮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晚明社会思潮的代表者们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带着自身对现实的思考与选择走到了时代前列。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人,同时又是地位不高的低级官吏,属于统治阶层。传统的道德规范已深入他们的骨髓,因此他们又不自觉地时时以封建伦理道德作参照系,表现出一种难以摆脱的矛盾。恰如马克思所说: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应有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晚明社会思潮的代表者们正是如此,他们对传统的道德价值规范从根本上持肯定态度,所不同的是,他们深受王阳明心学尤其是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自我意识已呼之欲出。而他们又恰恰处于晚明这样一个特殊的人欲横流的畸形社会发展环境中,知识分子思想的敏感使他们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传统道德规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及其与道德实践的巨大反差又不能不让他们思考,他们需要一个能说服他们自己的合理解释,以弥补传统道德的缺陷。

李贽首揭晚明社会思潮大旗,他远远地走在前边,最激烈也最尖刻,其激烈的程度使他陷于一种貌似与传统道德势不两立的境地。而他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改造压制人性、抑制人欲的传统道德规范,要为人性、人欲在伦理道德领域争取合法的一席之地。李贽认为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普遍趋向"如好色、好货,如勤学,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并认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这一切根本无须别人教导,自然而然就会去做,而考察历史的结果又使他得出"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的结论。对此他只能有一个解释:势利之心、趋利避害之心人人都有,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人心必然有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因此他把人的自私欲望、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等看作整个道德的基础。他认为既然是人的本性,那就是合理的,不应该予以人为的限制。他对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从而确认吃饭穿衣种种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容了世间一切伦理道德,道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睡眠般自自然然,不能勉强,更不能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封建社会的礼是非礼,而真正的礼应该是人人认同,顺其自然的,"无蹊径可寻,无涂辙可由,无藩卫可守,无界量可限,无扃钥可" ,一句话就是万全没有束缚,完全的自由。如果人人都无拘束地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人人心满意足,社会自然就会太平安定。李贽看到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并以广大民众的价值趋向作为道德的基础,这有其进步意义。但是他把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等视为人的本性和整个道德的基础,并将其凌驾于一切社会规范之上,这显然是对人性的扭曲。

无论如何,李贽可以算是一个大胆地肯定与鼓吹人欲的无畏的勇士,他无情地撕下了"伪道学"的面具,使其恼羞成怒且异常恐慌,而他自己也最终被迫自杀,这也宣告了与封建伦理道德直接冲突的后果。李贽的死给晚明社会思潮的倡导者们以当头一棒,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凌蒙初等虽都十分推崇李贽的思想,但他们缺乏李贽的大胆和尖刻,因此他们思想的表达方式与李贽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李贽是以尖刻的"异端"思想直接与传统伦理道德冲锋对阵,那么在他之后则是趋于迂回反抗,以自我放纵的行为本身或借助于文学形式来反映,大大削减了战斗的锋芒,而纵欲享乐的思想被付诸生活实践,其消极性就更大了。

袁宏道等一批文人直接倡导了享乐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之本性,那么追求、享乐生活便是非常正当的事情。他们推崇"积财以防老,积快活防死"的处世哲学。袁宏道在诗文中多次表现出追求享乐的思想,他鼓吹人生有五大乐,曰"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叫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田土,二快活也;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直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然人,浮家泛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主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并宣称"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也。 "袁宏道之弟袁小修更有一首诗宣称:"人生贵适意,胡乃自局促。欢娱极欢娱,声色穷情欲" 。类似的思想在陶望龄等人的诗作中也多有表现。张岱自称"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晚明时期的文人大都纵情声色,出入酒馆妓院,沉迷于歌舞宴乐之中。袁宏道、董其昌等都不以谈房事为耻,而且津津乐道。,分析上述思想的实质,实际就是统治阶级享乐主义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享乐哲学一直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至于他们享乐的方式和内容始终是由社会的整个制度决定的,而且要受社会一切矛盾的影响,则已经不用说了;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的确,历来的统治阶级都对自己实行了实际上的纵欲和享乐,只不过是敢不敢公开的问题。尤其在中国,这与封建伦理道德是严重违背的,因此更是采取讳言的态度。袁宏道等都是文人,又属于统治阶层,他们继承了统治阶层的生活作风,再加上历代封建文人饮酒狎妓等一些狂放不羁的传统,面对新时代的呼唤,他们更容易感受到自身感性欲望所受到的压抑。但是他们摆脱禁欲后,要求得到承认的仍不过是无所顾及的纵欲和享乐,把人生的意义局限于自我无所拘束的宣泄,因此他们在反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同时,对理想人生的规划不过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发挥和极端肯定,弥漫着浓厚的颓废色彩而毫无新鲜气息可言。任何时候,赤裸裸的纵欲、享乐主义成为一种思潮,一种文化表征,都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虽然对禁欲思想的冲击力十分强烈,但它呼唤出的是一种缺乏理性、缺乏人生价值追求和人生责任的生活态度。把对感性欲望的无限追求视为人生最自然的要求,视为人生目的,这显然是对人性的扭曲。

晚明社会思潮最突出的特点,其实一句话,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极度肯定,也就是对感性欲望的极端张扬。认为唯此才是人心中最真实的,传统伦理道德不应该否定人的自然欲望,而应与尘世生活相联系,关注个人的内心情感,为此他们纷纷以"情"作武器,主张尊情。汤显祖讲"至情",冯梦龙讲"真情",李贽、袁宏道等主张要听从内心的呼唤,"率性而行",不能"内欺己心,外拂人情" 。在此情形下,他们将文学这种对描写尘世生活中的情感欲望、心理体验等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艺术推到了时代前列,使晚明文学具有了鲜明的世俗特色。不管是在诗歌、戏剧、小说还是散文领域,"在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摆脱礼教束缚,肯定人的自然欲望,重视表现真情实感等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都显示出鲜明的一致性" 。

文学理论首先应运而生,李贽提出了"童心说"的文学主张,随后又有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的"性灵说"的响应。这两种文学主张都强调文章应描写人的自然情感,任性而发,不拘格套。正是基于此,晚明社会思潮的代表者们都极为推崇通俗文学(如戏剧、小说、民歌等)。李贽第一个表达了这种思想,并把《西厢纪》、《水浒》称为天下之至文,而且还亲自批点了一批作品。汤显祖、冯梦龙、凌梦初等更是亲自参与了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和创作工作。汤显祖创作了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冯梦龙编辑整理加工了《三言》,凌梦初创作了《二拍》,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杰作《金瓶梅》。这些作品都是晚明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除了对世俗生活的描摹外,爱情被当作自由的象征在晚明文学中被大力渲染。但是晚明文学在肯定情的同时,又每每把它与"欲"联系起来,常常伴有直露的性行为描写。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晚明小说中"每叙床笫之事","而在当时,实亦时尚"。"至于末流,则蓄意所写,专在性交,又越常情,如有狂疾。其尤下者,则意欲蝶语,而未能文,乃作小书,刊布于世" 。除《金瓶梅》外,还有《玉娇梨》、《绣塌野史》、《双峰记》、《宜春香质》等第。《金瓶梅》中,充斥其间的是对社会百态、人情世故的描述,赤裸裸的金钱追求和变态的放纵的情欲描述,而其他的淫秽作品 ,更是致力于情欲的描写。这都表现了创作者的思想取向,也表露出晚明社会思潮局限性。晚明社会思潮的代表者虽然有意识地"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但他们所赞赏的男女之真情,大部分不过是才子佳人的男欢女爱。与之相伴随的常是令人惊讶的饥渴式的情欲,甚至可以说无欲就不称其为情。这当然由人欲横流的晚明社会的特点决定的。以此来反击封建伦理道德,在全社会范围内把放纵的情欲作为一面旗帜来颂扬,只能说是病态社会一种病态的过激的反抗。

至于晚明社会思潮对个性自由的主张,其主要特点是"率性而行"。李贽和袁宏道都曾明确提出这一主张。认为社会不应对个人的发展加以限制,人完全应凭自己内心的驱使行事,作一个真实之人,但是他们的思想不能见容于当道,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于是纷纷辞官归隐。尤其是李贽被迫害致死后,他们更是趋于消极。并且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自身阶级思想的束缚,而新的生产关系还非常弱小,没有产生独立的阶级,因此不能为他们这些思想先觉者提供一个明确而有希望的社会前景,无奈困惑之余,他们只有转向寻求自身解脱的道路,追寻心灵的满足。传统道德给他们的社会定位只有两个,或入世作官,或出世悠游林下。而袁宏道之流的个性又普遍不愿受官场的约束,于是别无选择。袁宏道曾借对陶渊明的评论表明自己的心迹,"非不欲官者,非不愧贫者,但欲官之心,不胜其好适之心,愧贫之心不胜其厌劳之心" 。认为人生苦短,不应以这些没来由之苦磨灭了自身的无穷乐趣,而"乐之一字其福倍于功名富贵远矣" 。他所努力追求的无穷乐趣不过是"侍花种竹,赋诗听曲,评古董真赝,论山水佳恶" 。实质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和摒弃自我价值追求的人生态度。诚然,他们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把个性自由引向了自我的闲情雅趣中,引向了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人的绝对自由,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总之,晚明社会思潮的代表者们虽然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但却用一种盲目的热情把人的感性欲望推向了极端。而另一方面,他们普遍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于是选择逃避现实,摆脱人生责任,单纯追求心灵满足与个人解脱的道路。所有这一切都使晚明社会思潮呈现出一种躁热、自我毁灭式的极端狂放与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消极颓废的双重合奏,从而必然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晚明社会思潮并不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性科学意义的阐释和张扬,而是由于其倡导者自身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因此走入了矫枉过正的歧途,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而也就缺乏存在的历史根基,随着清军入关,清王朝建立,很快走向了末路。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明朝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文人的治学富有通晓人文、社会、政治和历史知识的传统,对于科学技术却少有涉猎。不论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轻视工艺、技巧和货殖的倾向,但对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在这操作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骚人墨客,都乐于精研此道,撰写笔记或食单,以美食著述传于后世。许

  • “做官发财”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916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在《新青年》中以犀利笔触写道:“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

  • 论唐朝传奇中侠客形象的演变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20世纪下半叶至今,武侠题材小说的创作极度繁荣,蔚为大观。如果考察它在小说史上的源流,则必定追溯到唐传奇。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文采与意想”皆有可观[1],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座高峰,而“豪侠”正是唐传奇三大表现题材之一①。

  • 揭秘第三种人妖:时男时女的两性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眼中,最强悍的两性人则是能够时男时女。女子化男在古代,对家庭来说,往往是一件喜事,比如上面提到的叶天士的故事。毕竟男尊女卑是一种社会常态,而且也增加了一个劳动力,古人特别看重,所以出现这种事情,人们甚至会将其归结为孝亲行善的阴德果报,比如《仁恕堂笔记》就记载:庄浪红尘驿军庄姓者,有妇而寡,仅生一

  • 反思国民性: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江湖性格成为一面面镜子,印证江湖文化沉淀之深厚,“武侠癖”是其中之一。中国人崇拜武侠闻名于世,不仅武侠书报畅销海内外,武侠背景的功夫电影更打入了世界电影之都好莱坞。要理解中国人何以偏爱武侠,人人都想做“老大”,一切还须从江湖说起。没有江湖化,便没有武侠

  • 历代皇帝爱攀龙始于黄帝 秦始皇被称为“祖龙”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说中国文化是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龙年伊始谈龙及龙文化,不仅是饶有兴味的,也是很有意义的。1 龙起源众说纷纭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自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龙,这一神圣怪异的动物神,几乎贯穿了中华

  • 揭秘教育大跃进:大学教材最快十天一本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大跃进是国人在20世纪继义和团之后,鼓捣出来的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就当时而言,的确是充分地发挥了国人敢想敢干的创造精神。人们说话做事的胆量,似乎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从来就没这么大过。大跃进很热闹,内容也挺多,人们一般记得比较牢的是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亩产万斤乃至几十上百万斤、公共食堂和吃饭不要钱。人们

  • 历史上真实的天地会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8世纪的中国,外表看起来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和谐社会。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所谓的“盛世”下,史无前例的人口爆炸和商业扩展渐渐引致一个游民社会诞生。帝国的城镇到处是四处游荡的陌生人。他们纷纷投入山堂,藉此呼朋引类,互援互助,一个“江湖”由此成形。1786年,

  • 雷神之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远古时代,在中国的西北方有一个华胥氏之国,那里是人问少有的乐土。这里,国家没有首领,人民没有什么欲望嗜好,切听其自然。所以这里的人都长寿,活一二百岁很平常。 这里的人还能在天空中行走;过高山如履平地;下水不会淹死;入火不会烧死;云雾遮不住他们的视线;雷声影响不了他们的听闻。困,就在空睡觉,如同睡

  • 素女化雁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素女是黄帝的侍女,长得非常美丽,一身肌肤洁白如雪,品莹如玉,润滑如脂,故名为素女。素女是鼓瑟的高手,每当她在都广之野,伸出她那一双纤纤玉手,鼓起五十弦的瑟耐,那鸾鸟会不由自主地随瑟鸣唱;凤凰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灵寿之树也纷纷绽开了花朵。 素女和黄帝手下的天神大鸿相爱了。大鸿英武勇敢,背上长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