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玄琬和尚的故事

佛教故事:玄琬和尚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1 更新时间:2024/1/24 6:43:34

贞观年间的某一天,在长安城的皇宫内,正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宫内的大殿里挤满了人,可大殿里的气氛却无比庄严肃穆。这些人中,有身穿黄袍的太子,有头戴王冠的众王爷。另外一些人,却是平时一般不会露面的,这些人身着艳丽的绸缎,头上顶着凤冠,一个个国色天香,远远看去,令人眼花缭乱。不用问,这是皇帝的众嫔妃们。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们,此刻正虔诚地站在那里,等待着礼式的开始。

这里举行的,不是皇帝的登基大典,也不是皇太子的婚礼。而是一个受戒仪式,受戒者就是皇太子、众王爷和六宫的嫔妃们。主持受戒的是唐代的大德高僧——玄琬。

玄琬因为守戒坚定,威服四众,所以被皇帝召来为众皇亲受戒。

玄琬未入佛门之前就对大道有所领悔,有些戒律他能够自然遵守。

一次,家人送玄琬到一个亲戚家去住,亲戚为招待玄琬而杀了一头猪。可当他们把炖好的猪肉端上桌时,玄琬就觉得腥气扑鼻,五脏六腑如翻江倒海一般难受。玄琬正襟而坐,严肃地对亲戚说:

“众生平等,不仅不能杀人,而且也不能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否则,将来就难免下地狱。你们要为来世的福德着想。”

亲戚把猪肉端下去,换上素食,玄琬面对西方,合掌忏悔后,才吃饭。

玄琬到进学的年龄时,投奔昙延法师出家。昙延法师是当时的名僧,受到隋文帝的尊敬、隋文帝在京中建寺,亲自请昙延做住持。

玄琬投师后,专学律藏。先从昙延学十诵律。在学此律时,玄琬边学边以此律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当言行不合律教时,他一定要忏悔过错,请求师傅给予处罚。

一天,玄琬正在手捧经卷读诵。突然,他感到脸上有些痒,就不自觉地用手摸了一下,不幸,原来是一只蚊子飞到他的脸上,被他给捏死了。玄琬当即放下经书,长跪悔过、玄琬把此事报告了师傅,要求给予处罚。昙延见他诚心悔,又况且是无意所为,并没有处罚他。玄琬自己总觉得心中不安,于是他晚上没有睡觉,跪在佛像前请求宽恕。半夜时,玄琬就感到大殿忽然明亮起来,佛像也变成了真佛。大佛安详地对玄琬说:

“你如此爱惜生命,可谓是佛门真徒。我是弥勒佛,你的悔过我已接受。”

说完,大殿立即恢复了原样。玄琬马上就觉得心中畅快,详和无比。从此玄琬持律更加严格。

受具足戒后,玄琬又跟随洪遵律师学四分律。他悉心修持,认真研究了三年,成绩卓著,受到众人的称赞。离开洪遵,玄琬向昙迁学法。摄论、地论、中百、法华、楞伽等,他都了然于心中。对这些经论,他注重它们和律藏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能够使持律者的言行完全有律可依。

现世属于像法、末法时代,因而众僧持律不严,行为举止,往往不合戒律。于是玄琬广设道场,行各种忏悔之法。每年春天,在受戒仪式之前,玄琬带领众僧念三十五佛名号和神咒千遍。要让这些违禁之人悔悟过去,信持清净。这种形式后来流传了很久。

贞观初年,玄琬奉太宗的旨意,为皇太子、诸王和六宫嫔妃受菩萨戒。

接着,太宗又传旨,让玄琬在御花园中的德业寺中为皇后抄写现存的经藏,并让玄琬监督在延兴寺中另造经藏。玄琬认为身受天子之托,又借此时机可大弘佛法,不可不尽心竭力。但这二件事,都需要广选经藏。可是自从周灭佛法,隋朝再兴以来,相传的佛经大都杂乱混合,文理又多有不通。于是玄琬联合许多谙熟经义的沙门,着手整理勘定。经过几年的整理,所存经藏面貌一新,纲领清楚,条顺理通。佛教史曾有佛教经典的结集,玄琬整理经藏的意义与此相同。

玄琬律师自修苦节,他的德望由于律藏威仪而著名。他的教谕成为出家和在家弟子的行为规范。王公大臣到下属小吏,从玄琬受戒的达三千多人,受玄琬影响而受戒者有二十多万人。左仆射萧瑀兄弟二人,人中楷模,久厌烦世,经常询问玄琬《法华》的佛理。右仆射杜如晦,临终之前委托玄琬作他永世之劫的导师。大将军薛方彻的夫人和母亲都崇敬持戒,经常向玄琬请教,食素至终。普光寺的道岳法师,识解高超,洞察幽微,受玄琬教诲后,顿开慧府。当时有一个巫士说:

“每当律师授戒说法时,异类鬼神从四面八方来聚于此,聆听法师的圣言。如果不是功德无量,怎么会如此呢?”

玄琬诚心劝戒,无所不至。他写信给皇太子:

“自从您立正统以来,洪福齐天。您得到皇天的保佑,适应时流,所做所为非常适宜。我一直得病受苦,蒙您降低身份来问候我,我感动得不知所以。遗憾的是,我却不能为您效力。”

我概括了一下经律的重要要求,发现您可依据而实行的共有四条:

第一,您要大行慈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您博爱兼济的胸怀,爱一切大众。

第二,减少杀生。佛经中的仁爱宽恕的教诲,就是要禁止杀生、虐生。我听说东宫日常用膳,每天都有烹宰之事。假如真是这样,确实会遗害不浅的。殿下您要以身作则,规范群臣,所以文武百官和百姓都怀着希望和思虑,盼望您能崇仰慈恕之道。从今以后,请少杀生。这样就可以保生命之长久,仁爱抚育之道就会隆盛。

第三,顺气。春日之时,万物滋生,应该抚育众生,以合天道。如果有杀生之事,就不是顺气。殿下您住处少阳,春月多福,行仁慈以合天道自然。保养正气,普施恩惠,才能养育天年。

第四,奉戒。每年三月,六斋能洁净人的六根,以此而获得五福。我真诚地希望您能依此而行,持斋守戒。现在您能享此重位,全靠往世业因。只要能积德积善,才能成全其美。

我无能无德,却蒙您厚爱。我只是把自己的一些见闻献给您,劳您亲览。您若用以自检,定能永保宏福。”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南朝四百八十寺:从南朝至宋朝的佛学热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

  • 佛法中常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特别提醒大众在修行过程中,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当别人遭受违缘时,应该观悲愍心,千万不要幸灾乐祸,这一念心会给自己将来修行接下新的违缘。在生活中学佛者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佛学领悟:最没有智慧的高僧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今天的故事说的是领悟,它来自《杂譬喻经》。 领悟,就是体会,解悟。在艺术中,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在外国曾经有一个叫松寺的寺院,这个松寺的规模可不小,光僧人就有一百多个,松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因为寺里

  • 佛法里所说的“我见”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我见”,是佛法里的一种状态。又称“身见”。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又称“身见”。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从佛法三乘菩提共通的内涵来看,可以看见

  • 弘一大师的故事:节俭惜福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2016年(一九三九)旧历九月二十日,是弘一法师满六十岁诞辰,佛学书局,因为我是他的老友,嘱写此文字以为纪念,我就把他的出家的经过加以追叙。他是三十九岁那年夏间披剃的,到现在已整整过了二十一年的僧侣生活。 弘一大师的节俭惜福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宗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

  • 佛学说:印光大师痛斥男带观音女带佛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男戴观音女戴佛”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一种民间的风俗。意思就是男性多属阳,需要观音的慈悲形象去柔化男性的戾气和刚硬,女戴笑佛,笑佛大肚容天下,让女性更懂得包容,不要斤斤计较。 又解:男戴观音,女戴佛,念白了就是:男带官印,女带福。男的官运亨通,自然前途无量,女的福如东海,自然衣食无忧。 佛学

  • 达摩祖师介绍:释迦牟尼和达摩祖师是怎样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印度),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来中国。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 他生于南

  • 佛教故事:纯真念佛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繁华的都市一隅,靠近西园寺的一幢普通居民楼里,住着一位念佛老太太。因为腿脚不好,不能下楼,几年来,除了偶尔到医院看病,平时就一天到晚呆在家里,静静地念佛,吃饭,睡觉,难得有人去看她。我和她女儿以前是同事,在她还没出国前一起念过佛。她出国后,老人要寄钱去寺院办佛事,就找我帮忙,因此一年总要去她家几

  • 佛学文化:佛之十大名号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佛之十大名号因开合不同,说法不一,但其意思一致,一般指: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如果加上“佛”,实际为十一号。其它经论中所说的佛之十号,是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

  • 佛教寓言:失望的牧牛人 牧牛人金花供佛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这段经文的譬喻,就好像一个人不小心犯了一点错之后,便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认为自己的慧命已经被污染了,就自甘堕落而一错再错。 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譬喻:有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他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游哉吃草、喝水。但是,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头老虎,咬死了一头牛。这二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