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经故事:心无染者名为少欲

佛经故事:心无染者名为少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369 更新时间:2024/1/24 6:43:31

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善的作用。

过去有一位受持五戒的优婆塞,他的亲友很认同婆罗门的修行方法,对于婆罗门穿着破旧的衣服、以火烧身等苦行,以及平时都是吃简陋的粗食、睡在粪秽当中,由此种种,对于这样的苦行十分信服。

一日,他对优婆塞说:‘你看看这位婆罗门的行谊多令人崇敬!你曾经见过比他的修行更高超、少欲知足的行者吗?’优婆塞说:‘这种所谓高超的修行,只是在欺骗你罢了!’于是,优婆塞他的亲友便一起问这位婆罗门:‘你如此修苦行,是为了求什么呢?’婆罗问回答:‘我修苦行是想求未来能当国。’

优婆塞对亲友说:‘这个人的苦行,只是为了求取国王的名利,想要拥有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他会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宰杀众生,会因爱好美色而有众多宫女侍奉在侧,也会过着以种种音乐自娱的五欲生活。这位婆罗门并不满足作一位拥有诸多财宝的大臣长者,而是希望全世界各地的珍贵宝物都归属于自己,如能说是个少欲的人呢?你只看到他身行苦行,就认为他是个少欲的人,殊不知他的内心是贪求无厌的!’

优婆塞接着以偈阐述:

‘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

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此人于今者,心如大河海,

贪求无厌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贪渴五欲故,

此人实虚伪,诈现少欲相,

为贪故自苦,实非少欲者。’

优婆塞又说:‘这个人的行为具足贪欲、嗔恚和愚痴,没有任何一点是真正修行者的作为。你应当要知道,少欲的人并不妨碍拥有钱财等诸多宝物,怎么说呢?譬如频婆娑罗王拥有国土、象马和各种珍宝,但仍可以称为少欲者,因为他虽拥有无数珍贵的财宝,但心当中却不贪着,反而乐于布施供养,乐于追求自在解脱的圣道。由此可知,虽是个富贵的人,如果他的心中没有欲求,就是少欲。而那些没有财富的人,心当中如果只知贪求五欲、珍宝,就不可名为少欲知足了。’

接着,优婆塞进一步阐述:‘没有衣食、裸形外道等种种劳苦身体的作为,如果可以称为苦行,饿鬼、畜生及贫穷苦痛者所遭遇的艰难困境,更应该称为苦行。这位婆罗门的作为也只是徒自疲劳,虽然外相上是在修苦行,但心中却贪求无厌,这样的人不可名为少欲。虽然拥有许多资身之物,但心无染着,踏实修行且乐于追求圣道,才可以称为少欲。’

‘譬如农夫以谷种田,却贪求丰收的果实,不可名为少欲。这个身体就如恶脓疮,必须使用某些适合的工具将恶疮除去,如果是为了求道而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名为少欲。为了治疗这个恶脓疮,而使用能资助活命的必须品,用了以后心当中没有贪着,就真正可以说是少欲了。没有谄曲的心,也不求名利,虽然拥有资生之具,但因有实实在在的德行而为人所赞叹,这样的行者才是真正的少欲。’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第二(五)》

省思:

物质生活有限,而人的妄想与欲望却无有穷尽。《佛遗教经》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多欲的人为了追求五欲而汲汲营营,求不得时苦,求到了怕失去还是苦,始终在得与失当中苦苦恼恼,不得安稳。

欲望的多少,不在拥有财富与否,即便拥有,能够不贪着而广行布施,才是真正少欲的人。少欲之人,满足于所拥有的,不作物欲的奴隶。清净心本自具足,不须向外求取,不断向内返照自心,放下欲望的包袱,就能见到自家珍宝,安详而自在。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玄琬和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贞观年间的某一天,在长安城的皇宫内,正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宫内的大殿里挤满了人,可大殿里的气氛却无比庄严肃穆。这些人中,有身穿黄袍的太子,有头戴王冠的众王爷。另外一些人,却是平时一般不会露面的,这些人身着艳丽的绸缎,头上顶着凤冠,一个个国色天香,远远看去,令人眼花缭乱。不用问,这是皇帝的众嫔妃们

  • 南朝四百八十寺:从南朝至宋朝的佛学热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

  • 佛法中常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特别提醒大众在修行过程中,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当别人遭受违缘时,应该观悲愍心,千万不要幸灾乐祸,这一念心会给自己将来修行接下新的违缘。在生活中学佛者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佛学领悟:最没有智慧的高僧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今天的故事说的是领悟,它来自《杂譬喻经》。 领悟,就是体会,解悟。在艺术中,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在外国曾经有一个叫松寺的寺院,这个松寺的规模可不小,光僧人就有一百多个,松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因为寺里

  • 佛法里所说的“我见”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我见”,是佛法里的一种状态。又称“身见”。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又称“身见”。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从佛法三乘菩提共通的内涵来看,可以看见

  • 弘一大师的故事:节俭惜福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2016年(一九三九)旧历九月二十日,是弘一法师满六十岁诞辰,佛学书局,因为我是他的老友,嘱写此文字以为纪念,我就把他的出家的经过加以追叙。他是三十九岁那年夏间披剃的,到现在已整整过了二十一年的僧侣生活。 弘一大师的节俭惜福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宗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

  • 佛学说:印光大师痛斥男带观音女带佛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男戴观音女戴佛”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一种民间的风俗。意思就是男性多属阳,需要观音的慈悲形象去柔化男性的戾气和刚硬,女戴笑佛,笑佛大肚容天下,让女性更懂得包容,不要斤斤计较。 又解:男戴观音,女戴佛,念白了就是:男带官印,女带福。男的官运亨通,自然前途无量,女的福如东海,自然衣食无忧。 佛学

  • 达摩祖师介绍:释迦牟尼和达摩祖师是怎样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印度),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来中国。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 他生于南

  • 佛教故事:纯真念佛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繁华的都市一隅,靠近西园寺的一幢普通居民楼里,住着一位念佛老太太。因为腿脚不好,不能下楼,几年来,除了偶尔到医院看病,平时就一天到晚呆在家里,静静地念佛,吃饭,睡觉,难得有人去看她。我和她女儿以前是同事,在她还没出国前一起念过佛。她出国后,老人要寄钱去寺院办佛事,就找我帮忙,因此一年总要去她家几

  • 佛学文化:佛之十大名号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佛之十大名号因开合不同,说法不一,但其意思一致,一般指: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如果加上“佛”,实际为十一号。其它经论中所说的佛之十号,是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