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十则佛教小故事 助你参禅悟道

十则佛教小故事 助你参禅悟道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014 更新时间:2024/1/25 6:05:09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二、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三、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五、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六、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祥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十、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僧人因贪心死后堕鬼道 一部《法华经》将其救助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证严法师这个故事出自唐惠详法师所撰《法华经传记》,当然自由发挥部分很多。故事中这位高僧叫慧果,是刘宋时期豫州人。文中提到的“瓦观寺”,应该是“瓦官寺”(可能录入文本出错),原是东晋所建名刹,位于六朝古都建康。此外,据《法华经传记》记载,慧果大师抄写《法华经》后,这位啖粪鬼已投胎转世,重得人身,与证严

  • 恶口之祸:出家僧对圣人造恶口 诚心忏悔免堕地狱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朋友!你见过夫妻间吵架么?如果见过,大底能领略那种不顾一切,让对方怎么不痛快自己就怎么说怎么来,然后自己就畅快,在这种场合人们的嘴巴威武的像狮子之口,说吞噬一切毫不夸张,而舌头则像激光之剑,摧毁一切,多少夫妻从此陌路。 至于人,舌头除了啖食众生,撒谎骗人,没错,第三个用处,就要算“恶口”。简单来讲

  • 佛子精诚学佛亲眼看见高僧显灵 连妖怪也奈何不了他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能不能重现于世为他人所见?《北周书·儒林传》记载,卢光跟随北周皇帝出猎,亲眼看见高僧显灵,劝止滥杀野兽。这位无名高僧圆寂之后,生前用过的瓦钵和锡杖,都已慢慢没入泥土,也不知经过多少年,但在山上野兽遭遇捕杀之时,却又现身出来,化解一场杀戮,真是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凡是明白

  • 释迦牟尼一生遭遇的三次陷害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没有黑暗显不出光明,没有罪恶不知道善美,大觉佛陀的僧团中,遭遇种种的迫害,那像是注定的天经地义之事。然而每次中伤与迫害,反而助长佛陀的威望,佛法的宣扬。世间永远是正法与邪魔斗争的世间,正法越是兴隆,魔王的迫害就越会加重。这是没有可疑的,佛陀是信他的人的救星,是外道魔鬼的对头,不能战胜外道魔鬼,就不能

  • 弟子对佛法的六大疑问 六祖慧能如此解答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代有一位神会禅师,俗姓高,是湖北襄阳人。童年时就从师学经史,尤好老、庄之学,后来读《后汉书》知有佛教,后于国昌寺从颢元出家。 他13岁时,从荆州玉泉寺前往广东韶州曹溪处参拜六祖慧能。 神会在广东韶州曹溪六祖慧能处住了几年,颇受慧能的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不久他又北上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禅

  • 他外出旅游后做了这个决定 影响千年至今无人超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悉达多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与他结婚,名叫“耶输陀罗”,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花一样,生自污泥而不染。 到了十九岁时,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去游玩,就跟净饭王请求。父王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

  • 外国高僧在五台山痛哭流涕 竟然是因为这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询灵异的胜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住处,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流沙,要来礼拜参见。经过千山万水,到了仪凤元年才抵达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边,阳岭的地方,放眼望去,但见林木参天,遍地名花异草。仰头五峰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

  • 念佛持咒一心不乱的超级秘诀在这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个国王,他看见出家人整天没有事做,只是不断地念佛,觉得不以为然。 有一天,他问出家人道:“我听说修行的人,必须刻苦,方能成就道果,你们整天清闲没有做事,只是念佛,哪里会有成就?”那出家人说:“修行并不在刻苦不刻苦,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出家人虽然整天清闲,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他求了脱生死

  •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涅槃的瞬间 很多人看完都哭了!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卧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上,很多的弟子围绕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说法没有两样,静静地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

  • 佛为何说第一觉悟是这四个字?原来是藏着人生“密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八大人觉经》:“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的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