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大慈悲!为救野鸡 不惜割舍自己耳朵

佛教故事:大慈悲!为救野鸡 不惜割舍自己耳朵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41 更新时间:2023/12/8 19:37:23

智舜禅师为了救一只野鸡,甘愿舍弃自己的双耳,这是等的慈悲。星云大师用这个小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示。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智舜禅师的德行,证实了这句话。这也是禅师视四大假合的色身如同臭皮囊一样,故此能够无有痛苦、身心自在。

智舜禅师,唐代人,一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性,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禅者,不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禅者积极舍己救人的力行,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雉,可见一斑矣。

【原】《缁门崇行录》割耳救雉

隋智舜,赵州人,北游亭山,庵其中。有猎者逐雉,雉入舜房,舜苦劝勉,不听,因割耳与之,猎人惊悟,投弓放鹰,数村舍其猎业。每见贫馁,流泪盈面,解衣减食,无所不至。

赞曰:轲氏云:“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于舜老验之。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十则佛教小故事 助你参禅悟道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

  • 僧人因贪心死后堕鬼道 一部《法华经》将其救助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证严法师这个故事出自唐惠详法师所撰《法华经传记》,当然自由发挥部分很多。故事中这位高僧叫慧果,是刘宋时期豫州人。文中提到的“瓦观寺”,应该是“瓦官寺”(可能录入文本出错),原是东晋所建名刹,位于六朝古都建康。此外,据《法华经传记》记载,慧果大师抄写《法华经》后,这位啖粪鬼已投胎转世,重得人身,与证严

  • 恶口之祸:出家僧对圣人造恶口 诚心忏悔免堕地狱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朋友!你见过夫妻间吵架么?如果见过,大底能领略那种不顾一切,让对方怎么不痛快自己就怎么说怎么来,然后自己就畅快,在这种场合人们的嘴巴威武的像狮子之口,说吞噬一切毫不夸张,而舌头则像激光之剑,摧毁一切,多少夫妻从此陌路。 至于人,舌头除了啖食众生,撒谎骗人,没错,第三个用处,就要算“恶口”。简单来讲

  • 佛子精诚学佛亲眼看见高僧显灵 连妖怪也奈何不了他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能不能重现于世为他人所见?《北周书·儒林传》记载,卢光跟随北周皇帝出猎,亲眼看见高僧显灵,劝止滥杀野兽。这位无名高僧圆寂之后,生前用过的瓦钵和锡杖,都已慢慢没入泥土,也不知经过多少年,但在山上野兽遭遇捕杀之时,却又现身出来,化解一场杀戮,真是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凡是明白

  • 释迦牟尼一生遭遇的三次陷害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没有黑暗显不出光明,没有罪恶不知道善美,大觉佛陀的僧团中,遭遇种种的迫害,那像是注定的天经地义之事。然而每次中伤与迫害,反而助长佛陀的威望,佛法的宣扬。世间永远是正法与邪魔斗争的世间,正法越是兴隆,魔王的迫害就越会加重。这是没有可疑的,佛陀是信他的人的救星,是外道魔鬼的对头,不能战胜外道魔鬼,就不能

  • 弟子对佛法的六大疑问 六祖慧能如此解答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代有一位神会禅师,俗姓高,是湖北襄阳人。童年时就从师学经史,尤好老、庄之学,后来读《后汉书》知有佛教,后于国昌寺从颢元出家。 他13岁时,从荆州玉泉寺前往广东韶州曹溪处参拜六祖慧能。 神会在广东韶州曹溪六祖慧能处住了几年,颇受慧能的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不久他又北上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禅

  • 他外出旅游后做了这个决定 影响千年至今无人超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悉达多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与他结婚,名叫“耶输陀罗”,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花一样,生自污泥而不染。 到了十九岁时,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去游玩,就跟净饭王请求。父王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

  • 外国高僧在五台山痛哭流涕 竟然是因为这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询灵异的胜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住处,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流沙,要来礼拜参见。经过千山万水,到了仪凤元年才抵达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边,阳岭的地方,放眼望去,但见林木参天,遍地名花异草。仰头五峰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

  • 念佛持咒一心不乱的超级秘诀在这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个国王,他看见出家人整天没有事做,只是不断地念佛,觉得不以为然。 有一天,他问出家人道:“我听说修行的人,必须刻苦,方能成就道果,你们整天清闲没有做事,只是念佛,哪里会有成就?”那出家人说:“修行并不在刻苦不刻苦,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出家人虽然整天清闲,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他求了脱生死

  •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涅槃的瞬间 很多人看完都哭了!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卧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上,很多的弟子围绕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说法没有两样,静静地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