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老子认为何为道?何为道义?

老子认为何为道?何为道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685 更新时间:2024/3/25 19:05:31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在某种规则下运行繁衍,这种规则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永恒不变的。他认为万物可在道的角度上反方向转化,认为有无 ,难易,福祸都可相互转化。并提出弱者道之用,说明道可以顺应利用。需要指出的是道作为最玄妙的至理,只能进行感悟而不能把它抽象具体化。因为道无所不包,你对道的形容也在道之内自然无法准确把握他了。

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

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子想尔注》把“道”说成是“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有类似的说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

“德”“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何为道义?可为人格,可为国格。终极意义,便是人人以互爱的情怀而成和谐。

然而,这世界从来就是善的说教,恶的行凶。

而连续一段时间来,耳闻暴徒砍杀手无寸铁、咿呀学语的幼小儿童,其残忍、残暴以至于丧失人性,何谈道义?!

也许,有一万个理由让他们仇视社会。但是,只有一个理由让我们无法忍受这残忍、残暴。那便是——道义。

对于丧尽天良、泯灭人性,我们怎么能忍受呢?!

那些孩子们,那些柔软的孩子们,需要的,是我们整个社会举起正义和良知之剑,去保护;需要我们汇聚阳光雨露,去呵护。

而那些罪恶的心,即使在地狱,也不能安宁!!!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道教故事之《游神折花》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是禅宗僧人,坐禅很有能耐,入定时可以出神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游历。一天张伯端对和尚说:“禅师,今天能一起到远方游玩么?”和尚说:“行。”张伯端又说:“去

  • 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

  • 道教的介绍:道教的宗教意义 道教的魂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道教的宗教最重要的意义之一,便是解释人的生命从何而来?人死亡之后又将何去何从?因此,灵魂的观念存在于许多的宗教思想中,所谓的灵魂係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份。许多宗教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人有着主宰的作用,灵魂亦可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对于不同的宗教与民族来说,各自有其对于灵魂不

  • 道教故事:陈抟老祖的睡经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陈抟,字图南,生于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陈抟隐居于武当山,修炼神仙炼气之术。曾跟四川道士何昌一学习“锁鼻术”—即不让气从口鼻进出的高深气功术,所以精于睡功,睡下去少则一月,多则半年,有时甚至熟三年。后来隐于华山,常和关西逸人吕洞宾等来往。陈抟虽然隐居,但也关心世事。五代时,朝代更替有如走马灯,每一

  • 道教故事:丘处机昆嵛山寻师记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位于文登市境内的昆崙山,又名姑余山,俗有 “仙山之祖”的美称。按《仙经》云: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山修道升天,有余址尚存,因以得名。所以人们都说昆崙山是神仙聚会的地方。究竟此山如何美丽,仙气如何盛旺,十九岁的邱处机暗暗下了决心,非去不可。 公元1167年秋天,他告别故乡,奔宁海而来了。一路上,人们告诉

  • 道教故事:黄帝问道广成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这是悬挂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一副书联。寥寥十个字,却含容着一篇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后乘龙上天的动人神话故事。 远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

  • 道教故事:林屋洞天探符书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传说有部天书,叫做《灵宝五符经》,帝喾时由天真降授。帝喾不识天文,只好将它宝藏在石柜中。以后大禹治水有功,天真又将此书传他。大禹依书修炼仙去,又将天书抄录几份,一份藏在太湖中的包山——即今苏州市太湖中的西山——石洞中,这洞就是著名的林屋洞天。春秋末,吴王阖闾听到这一传说,极想得到符书,想尽办法请来

  • 道教故事:太虚观的木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只要一提到“井”字,大伙都会联想到吃水。可是,在长春真人的故乡——栖霞县滨都里,偏偏保留着一口叫作“木井”的井。从金朝明昌二年到现在,整整八百年了,善男信女们还是这般称呼它。 原来,这木井的来历,同丘真人当年“以故居为观”有关系。据说,他老人家从祖庭刚刚回到滨都里,并决定要建一座供奉三清神的殿堂以

  • 道教故事:钟离权智度吕洞宾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古时的长安,是个非常繁华的都市,在通往长安的大道上,总是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既有推着独轮车吱吱嘎嘎行进在大道上的行商贾旅,也有肩上挑着货物、柴草,汗水淋漓的苦力、樵夫;既有身后跟着书童进京赶考的书生,又有骑着高头大马,扬鞭奔驰的显贵。人声嘈杂,尘土飞扬。 有一天,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赶路的好天

  • 道教故事:土地庙为什么遍布九州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玉皇大帝属下的神灵,庙堂最多的,恐怕要算土地爷了。你看这神州世界,有老百姓住的地方,就有他的办公厅。土地堂遍布城乡。这有个缘故。 原来,这土地爷虽然在神界的位置不高,来头倒是不小,他原无极化身。什么叫无极呢?便是天地未成前的宇宙。天开地辟之后,无极化为一神,正是土地老儿。 话说那一日,土地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