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教故事:赐福镇宅圣君——钟馗

道教故事:赐福镇宅圣君——钟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959 更新时间:2024/2/21 18:33:07

钟馗,是中国 民间传说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 里为陕西省秦岭中段终南山户县钟馗故里欢乐谷下),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 ;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 年(唐先天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 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 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死,震惊朝野。皇用状元官职殡葬。传 说唐明皇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奔,这时,大鬼捉住 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无比,头戴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自称是 终南山(现钟馗故里欢乐谷)落第进士,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对唐明皇说:“ 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唐明皇惊醒后很快病愈,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 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祛邪魅佑平安。吴道子挥笔而就,原来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 ,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 得馗)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名句。民间流 传甚广的钟馗捉鬼图,来自《唐·逸史》记载的一则故事:明皇开元,讲武骊山,翠 华还宫。上不悦,因虐疾作,昼梦一小鬼,衣绛,犊鼻,跌(按:应为“跛”字 )一足,履一足,腰悬一履,一筠扇,窃太真绣香囊及上玉笛,绕殿奔,戏上前。上叱问之 。小鬼奏曰:臣乃虚耗也。上曰:未闻虚耗之名。小鬼奏曰:虚者,望空虚中 ,盗人物如戏;耗,即耗人家喜事成忧。上怒,欲呼武士,俄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 系角带,革及朝靴,径捉小鬼,先夸其目,然后劈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曰:臣 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是时,奉旨赐绿袍以葬之 ,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言讫,梦觉,疾顿廖。乃诏画工吴道子曰:试与 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成图进呈。上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 赐与百金。此图因画的是钟馗捉拿邪鬼的形象,使人认为含有趋疾避凶之意,故多喜之,逢 年过节经常购买,挂于家中。

其实,钟馗也许并非是人的名字,而是一种菌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锺馗》》:“《尔雅》云:‘钟馗 ,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 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 钟馗 。好事者因作 钟馗 传,言是未第进士,能啖 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钟馗也许源于仲葵,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属于一种椎 形菌类。椎本是一种敲打器物的工具,可作武器用,也许,有人便借用其谐音,编出一个手 执椎形仲葵打鬼的钟馗。因故事讲的是专门捉拿凶邪恶鬼,很符合人们的心理,故受到欢迎 。这样,也许菌类仲葵便变成;了打鬼的钟馗,一个植物的名字也就变成了捉鬼英雄的名字 了。

民间悬挂钟馗图,原来都在除夕,然而如今,却是在端午节画钟馗,或赠人 、或自挂。这种改变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无可奈何的 情况下,只好将钟馗请出来施威捉鬼,此后逐年相沿成俗。

岁月悠悠,钟馗这个 “驱魔大神”绵延至今,经久不衰。功先生的《题钟馗骑驴小景》,写得风趣 而富有时代感。漫画家方成画过一幅钟馗图:钟馗靴帽整齐,双手袖于袍内,以石为枕,卧 眠于地,并题五言诗道:“春眠不觉晓,鼾声惊飞鸟。人间鬼太多,钟馗累坏了 ”。讽喻极为深邃。《钟馗嫁妹》故事中,讲到他是唐朝时终南山(陕西秦 岭中段终南山阿姑泉)的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他相貌奇丑 无比,丝毫没有读书人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气质。也就是因为这丑陋的相貌,使他在科举考 场上遭受歧视。钟馗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这位唐明皇偏 偏无法容忍钟馗的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 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钟馗于是选择了死……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见 于宋朝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与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那 次考场冤案后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梦中总被小鬼骚扰,无法安睡。一天深夜,他梦见一 个小鬼偷偷潜入宫中,盗走自己心爱的乐器,还在宫中狂呼乱叫。懊恼间,唐明皇忽见一个 蓝衣身影从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撕扯一番吞下肚去。唐明皇惊醒过来,怪病从此不治而 愈。回想梦中蓝衣人,就是那位丑陋的书生钟馗。于是请画家绘制钟馗神像,悬挂皇宫内外 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钟馗名声大噪,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

北宋以来,几 乎所有的钟馗故事都与此相类似。那么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实性呢?先来看钟 馗其人。

我们参阅了唐代的历史文献,在所有唐代的官方文献中都没有找到钟馗 这个人名。关于类似的考场冤案也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

唐代有关唐明皇李隆基 的奇闻轶事多有记载。可是也没有发现钟馗梦中显灵为唐明皇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 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唐明皇不可能主持殿试考试。因为殿试考试制度,是一百多年以后 才由宋太祖赵匡胤一手创立。

如此说来,钟馗其人以及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很可能 是宋朝以后才被虚构出来的。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处是真实的,那就是在唐明皇时代,钟馗 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

《全唐诗》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名为《谢赐钟馗 及历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时一位宰相,名叫张说。诗中说感谢皇上赐给自己的钟馗神像和 历日表。后来的大诗人刘禹锡也曾写过类似的诗篇。由这些唐人诗句不难看出,作为神钟馗 在唐朝时已是声名赫赫,张挂钟馗神像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年俗。

这或许就 是宋朝以后人们虚构钟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朝时钟馗也是名声显赫一如唐朝,可是人们无 法解释他的来历。而从流传下来的诗和钟馗画像来判断,早在唐明皇时这种风俗就已经兴起 。于是人们引入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唐明皇,并虚构钟馗读书人身份和冤死后显灵成神的故 事,来解释钟馗的来历。

那么唐明皇赐给大臣的又是怎样的钟馗神像?为什么宋 朝人据此判定钟馗的读书人身份?我们能否从那幅神像中探知钟馗的真实来历呢?

有记载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是第一位擅长钟馗画的大师,虽然他的钟馗像画作现已失传,但 北宋时还有人在皇宫里见到过。(经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王宽喜先生组织专家在终南 山钟馗故里查访考证,画圣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古碑于2009年5月5日在户县祖庵镇道教 祖庭“大重阳万寿宫”中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级文物)。北宋鉴 赏家郭若虚,详尽描述他所见吴道子的钟馗像真迹。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 中写道:“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 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所谓“衣蓝 衫”的蓝字与褴褛的褴字同义,是破旧的意思,也就是身着破烂的衣衫。“腰笏 ”是说腰带上别着笏,是大臣上朝时手中持的木质礼器。“巾首而蓬发”则 是描写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仪表。从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对吴道子的钟馗画描述来看,钟 馗的确是面目丑陋,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看来从早期画像里,还是无法找到 钟馗真实来历的蛛丝马迹。

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民间社会 中的钟馗形象。

要想探知钟馗的真实来历,还要把目光转向民间。然而在唐朝的 史籍文献中,对于民间钟馗形象的记载却是一片空白。

1900年,敦煌。一位王姓 道长偶然发现在唐代写本经文当中,有一篇提到钟馗。篇名为《除夕锺馗驱傩文》。文章大 意说: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 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看来在唐代民间还有另一种钟馗,与上层 社会流行的书生形象大异其趣。所谓的傩,到底是怎样一种仪式,钟馗又在其中担当何种角 色?他的起源是否与这种仪式紧密相关呢?

翻开《新唐书》我们可以读到有关傩 的记载。《新唐书·仪礼志》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从《仪礼志》 中记载来看,虽然仪式的名字都称为傩,但宫中的傩和敦煌《钟馗驱傩文》里的傩还是有着 显见的差别。首先是规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并非敦煌 驱傩文里的钟馗。

为什么同是唐代的傩,却有着如此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唐代, 的确存在着两种傩;一种是官方主持的傩称为宫廷傩或国傩,另一种流行于民间,称为乡傩 。

这种差别不仅在唐朝,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敦煌出土 的《钟馗驱傩文》是最早钟馗出现在傩仪式中的记载,从唐代以后一些风俗志和诗歌里的片 断文字描述来看,也只有在乡傩中才能见到钟馗的身影。

幸运的是,这种古老的 乡傩仪式,现在还能看到。江西省萍乡市石洞口村,以傩舞远近闻名。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 先是唐朝时迁居到这里的中原人。傩舞也就是那时从中原带来,祖祖辈辈一直传到今天。

傩舞里最活跃的角色就是钟馗。由于他频繁出场,又是场上绝对的主角,所以有时候 人们也直接称傩舞为跳钟馗。与唐朝的傩仪式稍有不同,这里的钟馗已不是身着豹皮,而是 一副将官打扮,手下的十万丛林怪兽也简化成四员副将。但他在仪式中的职能并没有变,仍 旧是捉鬼。

一旦仪式开始,傩舞艺人就立即采用这样的步法。而这步法透露钟馗 的真实身份。这步法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称作禹步,是大禹行走的步法。一千七 百年前,晋朝的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这种步法。传说大禹在治水时两腿受伤, 行走时只能碎步向前挪移。但人们感激他治水的恩德,并不视之为缺陷,反而因其与众不同 而视为神圣的证据。

那么钟馗采用这种步法的由来也就可以作如下推想:大禹所 处的时代是氏族社会,氏族首领又往往身兼巫师的职务。所以他所主持的祭祀仪式,也因为 这种特殊步法而显得与众不同。后世的巫师沿袭了这种步法,既为了纪念大禹,也为了增加 仪式的神秘性,就称其为禹步。

这种推测有没有道理呢?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 的,那就是跳钟馗傩舞是古代巫术活动的一种,而且的确起源很早,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时 代还要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岩画石刻和陶器上的图案来看,早在文明诞生之 始,具有巫术色彩的祭神仪式就已出现,而傩舞很可能也是那时相伴而生。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首先必须明确, 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 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 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 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

  • 道教二十八星宿和四大神兽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释义】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 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 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 道教故事:魏伯阳丹成仙去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东汉末年,江南有个叫魏伯阳的,本来是富贵人家的公子,但他生性喜爱道,不慕名利地位。他到处访师问道,寻求烧炼金丹的法门,终于如愿以偿,得到高人的指点,获取炼丹术最奇妙的经书。后来,魏伯阳与三个弟子自己的故乡会稽郡上虞县的山里隐居炼神丹。 这一天,神丹炼成了,但是魏伯阳知道弟子对俗世还有留恋,于是试探

  • 道教故事:玉清演法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据《元洞玉历记》载:到五帝时期,既为上天龙汉二劫。凡尘世界滔滔洪水刚刚退却,人民始得以休养生息。但是当世之主正是那淫心失道,矫侮上天的殷纣王。黎民百姓此时虽衣食有足,但心中还没有正道。而殷纣每天都造下伤天害理罪孽,致使冤魂恶毒之气恣意横流,又使得六天魔王招引众多恶鬼,伤害众生。令怨毒之气聚集不散,愈

  • 道教故事:灶王爷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关灶王的描述,读者一定很熟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谈到荣国府除夕供灶王的景像时说:“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杂沓,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

  • 道教神仙的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

  • 道教故事:道教第五小洞天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恒山作为中国道教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被称为“道教第五小洞天”。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国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们风雨苍沦的足迹。远在春秋太上老君在北岳恒山千佛岭结庐炼丹,燃灯道人演兵斗法;西汉初昌蓉往来于恒山;西汉景帝、宣帝年间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术,留下了

  • 道教故事:福星的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福星的起源 福星起源甚早,据说唐代道州出侏儒,历年选送朝廷为玩物。唐德宗时道州刺史阳城上任后,即废此例,并拒绝皇帝征选侏儒的要求,州人感其恩德,逐祀为福神。宋代民间普遍奉祀。到元、明时,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更多异说,或尊天官为福神,或尊怀抱婴儿之「送子张仙」为福神。 福星,古称木星

  • 道教故事:城隍传说以及城隍信仰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

  • 道教故事:玄女的起源、职能及演变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玄女亦称九天玄女,民间往往尊之为玄女娘娘或九天玄女娘娘等。对于这一中国古代神话、道教以及民间传说与祭祀中的著名女神,学术界曾有过一些研究,为了弄清其面目,笔者不揣简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就其起源、职能及发展脉络等再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玄女的起源 从有关典籍的记载来看,玄女并非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