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教故事:老君点化六诏的故事

道教故事:老君点化六诏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98 更新时间:2024/1/23 14:24:21

唐代,在云南省大理洱海地区有六个诏,传说这六个诏的诏是六个彝族亲兄弟,他们的发祥地在现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南的道教名山巍宝山。巍宝山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山泉流淌,百鸟争鸣,奇兽嘻戏,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区。六个诏王的家就在巍宝山下的一个彝族山寨里,这山寨名叫前新村。六诏王的父母亲祖师爷和祖师娘是一对勤劳朴实的彝族夫妇,他们每日耕于巍山(巍宝山的古山名),辛劳度日,生活过得美满幸福,可是快到六十岁了,老两口还没有孩子。为此,他们非常苦恼,很希望能够在老年得子,后继有人,使香火不断。

就在老俩口满六十岁的这一年,一日祖师爷在巍山耕种山地,中午时分,祖师娘做好了午饭,给老头子送去,他走到巍山的半山腰时,一位身穿八卦白袍、头戴赤莲冠的美髯公盘腿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右手握着一把鹅扇,左手持着一根白蚊帚,笑呵呵地望着她,向她乞食。祖师娘看这老人肚子饿得发慌,非常同情他,于是放下背篓,从中拿出午饭,递给美髯公:“请吃吧,老师傅!”她很客气地说。美髯公接过午饭,毫不拘束地吃了起来。祖师娘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微笑地看着美髯公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不一会儿,一盆饭菜就让美髯公吃光了。美髯公把碗筷还给祖师娘,向她道了声谢谢,就双目眯闭,手持羽扇念起经来。祖师娘不便打搅他,收拾起盆子碗筷后,就转身向山下走去,准备回家另给老伴做午饭。

祖师娘回家后,很快做好了午饭,收拾好后又第二次向巍山走去。当她来到半山腰时,那位美髯公仍然涨端正正地坐在石头上,在他右边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美髯公见他来了,又笑着指旁边的那位道士对她说:“他是我的徒弟,还没有吃早饭,还有吃的东西吗?”

祖师娘有着好心肠,一听说那道士还没有吃早饭,又赶忙从背篓中拿出饭菜送给那道士。等那道士吃完后,又高高兴兴地收拾起碗筷回家另做午饭。

当地第三次来到半山腰时,那美髯公和那道士仍然端坐在原来的石头上,在美髯公的左边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美髯公见她来了,又指指左边的那位道士对她说:“他是我的二徒弟,还没有吃饭,还有吃的东西吗?”

祖师娘二话没说,又热情地再次拿出午饭给了那道士。那道士吃完饭后,和那美髯公及先来的那道士,又聚精会神地念起经来。祖师娘不惊扰他们,又悄悄地收拾起碗筷,背起背篓向山下走去,回家给老伴另做午饭。

再说在巍山上耕种山地的祖师爷,看看太阳都老高了,还不见老伴送午饭来,肚子已饿得咕咕响,他几次放下手中的犁头,走到路口向山下瞭望,总不见老伴的身影。最后他干脆把犁架解了,把两条黄牯子牛吆到地边去吃青草,然后又一次来到路口坐在草坪上,一边抽草烟一边望着山下。这时,他看见老伴背着背篓,弓着腰,正匆匆忙忙地向山上走来。等老伴走拢后,他生气地对老伴说:“太阳都快落山了,你才送午饭来,你做什么事情去了?”

祖师娘没有吭声,她知道老伴是为她午饭送迟了,肚子饿了,才生气的。她赶紧把饭菜摆在草坪上,并盛了满满的一碗饭给祖师爷。

祖师爷接过饭碗,发现老伴的脖子上、脸上到处流着汗水,一身衣服湿漉漉地贴在肉上,想到平日老伴送午饭从未迟到过,看她今天累成这个样子,准是在家中或路上出了事情。于是便问老伴道:“看你这样子,出了什么事情?”于是祖师娘就把在路上碰到的事全告诉给了祖师爷。

祖师爷听后,忙放下碗筷,惊喜地说:“你遇见仙人了,那身穿白袍、头戴赤莲冠的美髯公就是太上老君。那两个道士是他的徒弟,右边那位叫张天师,左边那位叫李天师。三师殿塑着他们的像,去年我们还去朝拜过他们,要求给子求福,你难道忘记了吗?快!不能怠慢了他们,快下去看看他们。”

经老伴一说,祖师娘如梦初醒,忙祷告说:“老君在天,请原谅我照顾不周!”祷告完后,她后悔地对祖师爷说:“我们去哪里找他们呢?我上来时,他们已不在了。”

“我猜他们不会走远,走快点,我们还会见到他们。”祖师爷一边收拾犁架一边对老伴说。

太阳梭进了西山,晚霞染红了巍山的苍峰翠岭,归林的山雀在树枝上跳跃着。祖师爷扛着犁头赶着牛走在前边,祖师娘背着背篓跟在后边,老俩口一前一后向山下走去。当他们来到半山腰时,抬头一看,在一块盘石的上方飘着三朵彩色祥云,美髯公盘腿坐在石头上,红光满面,头戴赤莲冠,右手握着鹅毛扇,左手拿着白蚊帚。在他的左右两边站着两个身着灰布道袍的中年道士,那是李天师和张天师。

美髯公笑着对老俩口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你们是要长寿还是要享福?直说吧,我会满足你们的要求的。”

老俩口见上座坐着的太上老君,和他们说话,喜得无言以对,口中连连说道:“不要什么不要什么?我们小户人家只求有十五谷丰登,清吉平安,就心满意足了。”

老君见老俩口为人忠厚老实,对他们说:“你们无儿无女,我知道你们的苦衷。”说着就拿出六颗宝珠送给祖师爷,说:“今后你家香火不断,儿孙满堂,世袭为王。”边说边用鹅毛扇在祖师爷的犁把上轻轻地敲厂十三下。然后把手向空中一挥,那天朵彩色祥云立即飘将下来,分別落在老君和两个中年道士的脚旁,于是他们三人就驾着祥云慢慢地向空小飘去。

老俩口见此情景,赶忙双膝跪地,双手合掌向空中老君和道士作揖告別,直到完全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了,才从地上爬起来,收拾东西下山回家。从这以后,祖师娘突然有了身孕,第二年一胎生下两个儿子;第三年又怀了第二胎,也是一胎生下两个儿子;到第四年又怀了第三胎,也还是一胎生下两个儿。在短短的三午时间内,祖师娘三胎生下六个儿子,这消息象春风吹遍了山野,一下子传遍了远近村寨。一时间前来贺喜的人,门庭若市,寂静的山寨到处是欢声笑语,祖师爷老俩口喜得合不拢嘴。

说是奇事也真是奇事,每当祖师娘生下两个儿子,老君送给祖师爷的六颗宝珠也就少了两颗,到祖师娘六个儿子落地后,祖师爷的六颗宝珠也就不翼而飞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老君送给祖师爷的六颗宝珠是仙珠,它们转世成了祖师爷的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长得很快转眼间都成了年轻小伙子。个个腰阔体壮,英俊威武,一表人材。六个儿子中又数老大天资聪明,超群出众。生得浓眉大眼,仪表非凡。没做过的事一看就会,田园农活样样会做,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老俩口特别宠爱他,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细奴罗。

当时巍山(旧称蒙化)、南涧、弥渡三县、为一个大部落,主寨设在弥渡,巍山和南涧为分寨。部落长名叫张乐进求,是朝廷命官的僰人。那时弥渡有一座铁柱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弥渡和巍山、南涧几个分寨的彝汉各族人民都要去朝拜铁柱庙。传说朝拜后可以消灾灭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丁发达。更有情趣的是部落长张乐进求下了一道诏书,诏书说:“凡来朝拜铁柱庙的人,不分贫贵富贱,只要能够把铁柱上铸着的金雀朝拜下来,就让位给他,并把女儿嫁给他做媳妇。”张乐进求的姑娘长着一双聪明美丽的金凤眼,生着一幅百灵鸟一样的好歌喉。她唱起山歌来能使树上的小鸟停止歌唱,静听她的歌唱;她的音容笑貌,就是月亮里的嫦娥见了,也自觉羞愧不如。她使许多年轻的小伙子爱慕倾倒在她的脚下。这诏书一下,四面八方的小伙子立刻云集到铁柱庙。朝拜铁柱庙的人川流不息,可是年复一年,就是没有一个人能把铁柱上的金雀朝拜下来。

细奴罗长到十八岁的这年,恰好是朝拜铁柱庙的极盛年,他和五个弟弟一同去朝拜铁柱庙。初一这天,他们弟兄六人来到铁柱庙,细奴罗刚向铁柱庙朝拜,铁柱上的两只金雀突然扑打了几下翅膀,呜叫一声,同时飞了起来,在铁柱庙上空盘旋一周,然后飞将下来,一只落在细奴罗的右肩上,一只落在左肩上。朝拜的人群个个惊喜若狂,团团把细奴罗围了起来。彝族小伙子吹起了笙箫,彝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歌舞,向他庆贺。这两只金雀直到正月十五日下会才从细奴罗的肩上飞去。张乐进求履行自己的诺言,召见细奴罗,请他接事当王,并把女儿嫁给他。细奴罗推辞不受,张乐进求一再请他即位,细奴罗无法推让,只好指着一块大石头发誓说:“如果我该当王,剑必入此石。”于是举起宝剑向石头砍去,只见剑起刀落,火花飞溅,细奴罗的宝剑果入石三寸。细奴罗不好再推辞,于是接事当王,并择日娶过张乐进求的女儿完婚。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细奴罗盟石当王这件事,就把这个地方的一个村子叫做盟石村,就是现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乡的盟石村。细奴罗当王后,在巍山境内的巄吁山筑城建都,建号大蒙国(又叫蒙舍诏或南诏),自称奇嘉王。随后他又常带兵收复了大理洱海地区的许多个分散的小部落,分设了五个诏,即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蒙嵩诏、越析诏,并按功大小,分别委派自己的五个弟弟去当这五诏的诏王,自己为南诏王,这就是云南大理洱海区有名的六诏之说。

细奴罗即位后,为了报答老君降化弟兄六人为王的恩赐,在巍山(巍宝山)老君打坐石的下边建盖了老君殿,内祀老君、张天师和李天师,让他们永世享受人间的香火。老君殿如今还巍然屹立在巍宝山的前山之中,以它那雄奇壮观和精湛的建筑艺术,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细奴罗死后,他的子孙后代继续当南诏王,到他的曾孙皮罗阁手上统一了其他五诏,在大理洱海区建立南诏国。从细奴罗当南诏王到南诏国灭亡,他和他的子孙后代一共世袭为王十三代,相传这是因为昔日太上老君在巍山上用鹅毛扇在细奴罗的父亲祖师爷的犁把上敲了十三下之故。从此,这个神奇美妙的传说故事,在巍山各族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着,一直流传到今天。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道教故事:“城隍爷取妻”与合阳仙宫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过去,各县都有城隍庙,而且建筑格局大致 相同。大殿里城隍爷泥塑金身,端坐中间,两旁排列着小鬼判官。可合阳县城隍庙大殿里的 布局与众不同。一边用糊门木格子门隔开,放一张大竹床,上架罗帐,胆大的撩开帐子 看一下,就会发现床上有木刻的城隍爷和一个女人。这女人不是别人,就是城隍爷的妻子 ——二娘。梁山脚下

  • 道教故事:财神虫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财神虫的出处与文财神李诡祖有关。 传说淄川五松山天齐岭北端有个山头叫嬷嬷幢,嬷嬷幢下有天界的金库一座,由天齐嬷嬷掌管。尽管凡间都知道这里有金库,可不管采用什么办法,谁也找不到金库的大门。李诡祖自幼生长在五松山下,立志要找到金库的大门,为老百姓谋福利。后来,他在嬷嬷幢的山谷中发现了一个洞口,洞口有一

  • 道教故事: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相传他原住在郁 悦金映云台那林天中西娄无量玉国的浩明元山峰上,名叫元庆。在这个地方,他力求升仙, 广建功德,从不懈怠。就在仙籍已记上他的姓名,马上就要升仙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国中有 很多美女,心思也就不放在仙道上,另有他图了。上天察知了他的心思,就从仙籍上勾

  • 道教故事:道教神仙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其中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玉清大帝”、“天宝君”,全称“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原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称原始天王,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他是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元始天尊生于

  • 道教故事:赐福镇宅圣君——钟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钟馗,是中国 民间传说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 里为陕西省秦岭中段终南山户县钟馗故里欢乐谷下),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 ;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 年(唐先天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

  •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首先必须明确, 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 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 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 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

  • 道教二十八星宿和四大神兽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释义】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 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 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 道教故事:魏伯阳丹成仙去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东汉末年,江南有个叫魏伯阳的,本来是富贵人家的公子,但他生性喜爱道,不慕名利地位。他到处访师问道,寻求烧炼金丹的法门,终于如愿以偿,得到高人的指点,获取炼丹术最奇妙的经书。后来,魏伯阳与三个弟子自己的故乡会稽郡上虞县的山里隐居炼神丹。 这一天,神丹炼成了,但是魏伯阳知道弟子对俗世还有留恋,于是试探

  • 道教故事:玉清演法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据《元洞玉历记》载:到五帝时期,既为上天龙汉二劫。凡尘世界滔滔洪水刚刚退却,人民始得以休养生息。但是当世之主正是那淫心失道,矫侮上天的殷纣王。黎民百姓此时虽衣食有足,但心中还没有正道。而殷纣每天都造下伤天害理罪孽,致使冤魂恶毒之气恣意横流,又使得六天魔王招引众多恶鬼,伤害众生。令怨毒之气聚集不散,愈

  • 道教故事:灶王爷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关灶王的描述,读者一定很熟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谈到荣国府除夕供灶王的景像时说:“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杂沓,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