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家:积极、痛苦、逍遥

道家:积极、痛苦、逍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06 更新时间:2024/1/23 14:22:35

道家思想不应被误解的如此之深。

尽管道家哲学思想已被哲学界深入研究系统阐发,但是道家思想还是常被误解。提到道家、老子总是和消极、避世联系起来。我也一直理解道家是消极的,然而仔细深入阅读后,发现从整体角度来看很多章节在表面被我理解为消极的意思背后藏着深刻的思想,我意识到己之前的理解对道家的误解之深。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儒道两家都是如此。儒家关注道德伦理强调以德为政;道家则是从宇宙论及人生进而论述政治。道家的政治思想由于没有向儒家那样被统治阶级所采纳,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生观问题。这则导致了对道家的误解主要集中在认为道家是一门消极避世的学问。

道家被误解的原因是复杂的。我理解主要是由老子“无为”思想的望文生义的错解,庄子文本汪洋恣肆的文风使思想内涵被深藏,而被理解为逃避以及道家思想被发展为道教的教义导致把二者等同看待。我也将从此三方面加以论述。

老子关于“无为”的论述, 历来为后学所争议。

多数人都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消极处世的。在一个主流哲学以索取并满足人类欲望为目标的社会中, 开发和竞争是硬道理, 追求成了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民族的昂扬斗志和理想。从这样的立足点出发, 老子的“无为”当然要属消极。

但如果我们剥开主流意识的哲学观念, 立足于宇宙的全人类立场上看, 这一观点无疑是十分积极的。老子是第一个悟透人性致命弱点的人, 他了解人的贪得无厌、争强好胜, 知道人会为了赢得尊贵和安逸而不惜互相残杀, 尔我诈,因而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所谓“无为”便是对自身欲望的抑制。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 享有同样的尊严。“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1]。人是没有贫富贵贱高下之分的,而人是最不把别的生命尊严当回事的种群, 随意践踏其他的生命, 而且对于同类也是用尽心计加以荼毒。老子的“无为”就是从这一点出发, 要求人类彼此尊重,平等相处, 要处下居后, 抱朴守缺, 不要去追逐生命之外的东西。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老子认为:“无为”就是不争, 不索取,不竞争, 对任何事、人听之任之,就是“无所作为”。在老子看来,无所作就是对自己的克制, 就是对地球有限资源的节约, 就是“小国寡民”理想的实现。在“道常”的带领下, “无为”以至于“无不为”。你什么也没作为, 你就是大作为, 没有不作为。你抑制了欲望, 你才是大智者, 你的生命才能在朴素中放射出最灿烂的光辉。

由是观之, 老子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果说对于老子误解在与对老子文本,对于庄子的理解则在于庄子的人生。庄子更多的时候是以遗世高蹈,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者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其实在内心深处庄子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

儒家的入世态度一望即知, 而庄子的入世心理却潜藏在深层, 不易发觉。张松辉先生曾断言:“庄子从本质上讲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3]士人的内心深处, 无不交织着入世与出世两种意识。儒家是将出世意识挤进深层心理而张扬入世意识的士人; 庄子是将入世意识挤进深层心理而强化出世意识的士人。

如果说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庄子则发展为以“道”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提倡更高标准的“大仁”、“大义”、“至仁”、“至亲”、“至礼”、“至孝”。庄子从未忘记入世, 忘怀政治, 忘却“内圣外王之道”, 他也在追求“三不朽”。至于立言, 孔子是述而不作, 整理典籍, 庄子却有了一本仪态万方, 汪洋恣肆的《庄子》。庄子同儒家士人一样, 浸淫于先王典籍, 不满于“昏上乱相”的社会, 都追求内圣外王之道, 希望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现实,持相同的批判态度, 是典型的入世者。

然而庄子看到“昏上乱相”的现实,也看到了自己入世的不可能,而才最终走向了“逍遥游”的出世。陈鼓应认为庄子处于人世间表现为一种与先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性的游世态度[4]。我理解这是在强调庄子提出的精神至上的思想。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齐同万物精神至上, 超越现实的思想,为出世者保持独立人格开辟了一个心灵绿洲。

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庄子痛苦的放弃了入世的梦想,“虚己以游世”,“独于天地精神相往来”。

道家的思想被道教广泛的吸收发展成为道教教义,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是同源的,道家的思想在道教中也有广泛而深刻的体现,这使人们往往把二者等同。而道教又是出世的实践者,于此人们便误解道家是消极的。然而考察道教教义,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道教其思想中体现出的也并非消极。

“我命在我不在天”[5]葛洪提出的道教重要教义之一,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人如果凭借智慧通过造化之理,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

道教这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在人生观和实践方面,都有其积极作用和现代意义。首先,这种思想蕴含着对人自身潜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激励人不断进取的积极的人生观。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这种思想在实践上有它的积极作用和现代意义。这主要体现在道教中人在观察自我、天地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对发展中国科技、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及形成正确的名利观方面的巨大作用。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指出了个人的生命不由天地决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是一种实践积极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道家思想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入世理论,只因迫不得已才选择了痛苦的离去而逍遥于世外。我们对她误解得已太久太深,老子在千年前却已早已看透看淡,“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6]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能够认识庄子的入世理论,能够体会道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我们对道家的误解将自然消失,而且也会发现道家思想的熠熠之光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作为中国哲学的两大思想内核,儒学经历了两千年发展,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到五四以来新儒家,到当代就体系而言已经建立了新儒学,而道家还没有建立新的当代体系,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正确的理解道家思想,摒除误解,走向新的道家之路。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简论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1 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 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 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 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 &ldqu

  • 维新时期皮锡瑞“文明排外”思想的形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长沙善化人,以经学鸣于晚清,著述弘富,实是一位及其博通的学者[1],也是晚清湖南维新运动中一位重要的宣传家和实干家。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节节败退,及由此带来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前所未有的侵权攘利活动,引发了全国救亡图存思潮的进一步高涨。而对皮锡瑞来说,他以往的自负与嚣张

  •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现代化变迁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一、南京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之变迁1. 发生期(19121927)1912年10月17日,北洋政府颁布《中央行政官官俸法》。根据其规定,官吏的俸给用货币来支付,一般按月计算,称为月俸,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按年计算,称为年俸。将文官分为两类,一类为行政官,另一类技术官。每一类文官按官等又分为简任、荐任和委任

  • 中国古人的花馔习俗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鲜花,餐风饮露,汲日月精华,除观赏之外,还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馐佳肴。自古以来,食用鲜花的记载史不绝书,代不乏人。 以花为美食,在我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在说明诗人品性高洁之外,也间接反映战国末期已见食用花卉的端

  • 晚清新政与中国知识界知识体系的转换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自晚清以来,中国知识界的知识体系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今天在校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晚清新教育兴起前的传统教育相比,已截然不同。一百多年来知识体系的变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值得学人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一变革的真正发端,当数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期间。一、传统中国知识人知识体系的

  • 中国近百年农村建设的历史逻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农村是整个社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这个社会的运行和变迁。中国的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建设新农村,如何使农民成为新型农民。200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全面启动。但是,农村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它是过去100年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

  • 废除科举与清末社会现代化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晚清以降,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西学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中国知识界开始深刻反思科举制度的弊端,改革科举、兴办学堂的呼声日益高涨。1905年9月,清廷下诏,自丙午科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实行长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止。在中国传统

  • 学者称孔子并未鼓吹极端忠君:他只忠于自己良知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对孔子了解不深的人,往往以为孔子是极端忠君思想的提倡者。事实呢,恰恰相反。“忠”这个字,在《论语》里,并不包含后世的那个愚忠的意思。《论语》中,涉及到“忠”的有十几条,主要是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朋友或一般人际交往之间的诚信和尽责;一是指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忠

  • 千年病灶:中国人的奴性是怎么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唯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

  • 明朝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现代灾害学认为,灾害是指由自然的或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妨碍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性事件。[1](P18)显然,从概念可以看出,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一方面它们不仅是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其影响和后果也是社会性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明代自然灾害的概况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