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晚清新政与中国知识界知识体系的转换

晚清新政与中国知识界知识体系的转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568 更新时间:2024/3/31 22:23:07

自晚清以来,中国知识界的知识体系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今天在校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晚清新教育兴起前的传统教育相比,已截然不同。一百多年来知识体系的变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值得学人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一变革的真正发端,当数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期间。

一、传统中国知识人知识体系的特点

何谓传统中国人的知识体系?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它与一些学者所讨论的学术体系、学术分科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简单来说,知识体系即一般读书人应该学习和具备哪些知识,属于较低的层次,而学术分科却是进入研究层次才遇到的问题。在西方,现代知识体系应该是自文艺复兴、蒙运动和现代科学成长起来之后逐渐定型的。而在中国传统社会,自科举制度定型以后,读书人所学内容受到科举制的极大影响,其知识体系基本上囿于科举所规定的儒家经典以内。阅读面宽的,才会涉及先秦诸子学说和历代史书等内容。换句话说,当时学习知识就是学习传统经典。一般而言,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科学技术和许多专门之学是被排斥在外的,在他们看来那只是工匠们做的事情。学子们入门的学习也好,进入研究程度的也好,都大体如此。阅读面窄到极端的,则如梁启超所抨击的:“自考官及多士,多有不识汉唐为何朝,贞观为何号者,至于中国之舆地不知,外国之名形不识,更不足责也。其能稍通古今者,郡邑或不得一人。其能通达中外,博达政教之故,及有专门之学者,更寡矣。”(《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科举题名之后,有些人始用心治学,阅读研究的范围自然大些,但即便如此,其知识体系仍大体不会超出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和历史之类。

我们也可以从读书人的自我认定来思考传统知识体系的范围。清人姚鼐曾以义理、考据、词章为治学的门类,并认为三者不可偏废。义理主要为先秦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考据为专门之学,但考的也主要是古代典籍;词章则不是专门学问,而是语文能力。实际上,当时人只要具备上述三者之一,就可以被视为读书人。学习桐城文体的曾国藩也曾在给诸弟的信中说:“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曾国藩家书》)

嘉庆道光年间,经世思潮渐兴,至咸丰、同治年间而盛。所谓经世致用,主要就是研求与治理国家或与政务活动相关的知识。曾国藩后来也把经济作为一种专门学问,与义理、考据、词章并列。他认为,“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曰官制、曰财用、曰盐政、曰漕务、曰钱法、曰冠礼、曰婚礼、曰丧礼、曰祭礼、曰兵制、曰兵法、曰刑律、曰地舆、曰河渠”(《求阙斋日记》)。这些可以代表经世的学问。在曾国藩任京官的十年中,他对这些事务都下过功夫研究。黎庶昌在《曾国藩年谱》中说:“其在工部,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倦,于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这些学问,包括了我们今天说的官制、财经、军事、司法、地理、水利等多方面内容,多与政务有关,其中地舆、河渠近于今天的自然科学,虽然范围比义理、考据、词章宽得多,但它们受到重视其实还是因为与政务有关。

我们观察传统图书分类,也可大略了解国人对知识的看法。清代已经定型的经史子集的分类,说明经占最主要的地位,史主要是经世者研习的,其他所有学科,都放在子和集之内。

总之,传统的读书人虽各有偏好,但基本以研读儒家经典为主,兼及诸子百家学问,这也就是传统的知识体系。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除了传统天文、医学等个别学科外,基本是文科方面的知识。清代杰出建筑家如主持清宫建筑的样式雷,在今天或许可以算是资深院士,可在当时,侧身士林者绝不会将他视为读书人,样式雷也不会以读书人自居。相反,如果某人饱读诗书,或进一步有著述传世,即便没有科举功名,也足够获得士大夫的尊重,因为他们具备了传统知识,能够与科举士人一起论道论政。

二、新政与新知识体系地位的上升

事实上,从鸦片战争开始,尤其是1860年代洋务运动以后,新知识已经逐渐楔入中国人的知识体系之中,从李鸿章张之洞所办的新学堂,就以学军事技术和各国语言为主。这种情况在传统士大夫身上也有所反映,曾国藩一度不让他的儿子学八股,而支持其研习数学,便反映了时代变化、知识体系变革的信息。不过,直到十九世纪末,新知识还远不能与传统知识的强势相抗衡。孙中山在夏威夷接受启蒙教育,后来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尽管他学有专长,且手不释卷,但仍被那些饱读诗书的传统士大夫视为没有文化,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举办新教育,是新政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按规定,新学堂里开设了大量的新学课程,虽然仍然规定了必须的读经课程,但是学子们研习的重点,显然已不是儒家经典,而是声光电化、西方政治和历史地理。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使新学制度化。按“癸卯学制”的规定,小学课程设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手工等,中学堂的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虽然读经讲经仍作为重要课程,但已只是统治者控制思想的消极工具,不再是也不可能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了。至于癸卯学制规定的大学分科,有经学、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八科,经学只是其中之一,失去了以前的显赫地位。

1904年,一位官员在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近来中外学堂皆注重日本之学,弃四书五经若弁髦,即有编入课程者亦不过小作周旋,特不便昌言废之而已。不及十年,周孔道绝,犯上作乱,必致无所不为。其害终中于国家,其流毒且甚于祖龙焚坑之祸。南皮总督(指张之洞引者)真吾道罪人也。”(《恽毓鼎日记》)恽毓鼎担心的,就是传统学问日益退化、新学问已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孔孟道统和讲求空泛道德修养的宋明理学,无以抵御洋枪大炮,无以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三、废科举的巨大影响

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到此为止。1905年,由于日俄战争的刺激,清政府在袁世凯、张之洞、端方等官员的要求下,宣布废除科举制。从此以后,除了特别的研究外,读书人不需要再读那些科举制必定要考的儒家经典了,因此,科举制的废除,使传统知识体系所赖以生存的最后一根支柱也倒塌了。

实际状况也确实如此。废科举仅仅两年,这种影响便已显现。1907年有位叫许珏的候补道向清廷上了一道条陈,说“学堂奏定章程,非不重四书五经,然大概多视为具文。盖办学之人既多尚新异,而教科太形糅杂,势亦相妨。上年在里,见十龄外幼童,入学堂已四五年,尚未读四书者,可为叹息”。这位候补官员要求“今宜申明奏定章程,凡十龄以前,必诵读孝经、四书;十龄以外,仿从前专经之例,许专读一经”(《光绪朝东华录》总第5669页)。显然,这位官员是位较为守旧的人士,他的上书道出了传统经典和传统知识命运变化的实情。

这一时期,习新学的读书人的处境也大大改善。不用说没有任何科举功名的孙中山被拥戴为同盟会的领袖,即便在清政府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01年以前,能够进入政权高层的读书人只能是传统型的、经过科举考试的,新政以后,掌握新学的读书人开始进入政府。留美幼童之一的唐绍仪就做到巡抚、尚书;留学英国的法律专家伍廷芳做到侍郎、修订法律大臣;更有大量的留日学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在一些新部门发挥着不小的影响,有的甚至在几个部兼职。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

及至民国建立,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明令废止小学校读经课程,可以说给旧知识体系画上了一个句号。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在许多新知识学科具备了自我研究和发展的能力,如地质、化学、物理等学科,且涌现了出色的科学家,新知识体系最终完全替代了旧知识体系。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中国近百年农村建设的历史逻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农村是整个社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这个社会的运行和变迁。中国的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建设新农村,如何使农民成为新型农民。200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全面启动。但是,农村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它是过去100年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

  • 废除科举与清末社会现代化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晚清以降,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西学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中国知识界开始深刻反思科举制度的弊端,改革科举、兴办学堂的呼声日益高涨。1905年9月,清廷下诏,自丙午科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实行长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止。在中国传统

  • 学者称孔子并未鼓吹极端忠君:他只忠于自己良知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对孔子了解不深的人,往往以为孔子是极端忠君思想的提倡者。事实呢,恰恰相反。“忠”这个字,在《论语》里,并不包含后世的那个愚忠的意思。《论语》中,涉及到“忠”的有十几条,主要是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朋友或一般人际交往之间的诚信和尽责;一是指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忠

  • 千年病灶:中国人的奴性是怎么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唯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

  • 明朝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现代灾害学认为,灾害是指由自然的或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妨碍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性事件。[1](P18)显然,从概念可以看出,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一方面它们不仅是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其影响和后果也是社会性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明代自然灾害的概况明代

  • 明朝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作为科举考试的实物例证,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原始文献。早在1969年,台北学生书局就把台湾中央图书馆及原北平图书馆所藏共六十余种明代各类登科录影印成《明代登科录汇编》一书。2006年,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

  • 明清中国科技未获突破原因:教廷反对传授科学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的情形在开始时和西方有点儿相像。宋代理学家程颐和朱熹重视“格物致知”,即钻研万物来找寻它们的道理法则,然后总结成为原理知识,而所谓万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24。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里,便对朱熹等宋代

  • 明朝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宋元时期关羽信仰逐渐形成①,但到明代关羽信仰才真正普及开来。明万历年间,已是“天下神祠香火之盛莫过于关壮缪,而其威灵感应,载诸传记及耳目所见闻者,皆灼有的据,非幻也”,并成为“家祠户祷”、“凡妇人女子”所必知的对象,位列当时的四

  • 汉朝和罗马东西辉映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哪些方面难做比较 把汉和罗马两个不同的文明放在一起展览,这在咱们国家还是第一次。把两个文明做比较是很难的。在谈到两国文明比较之前,有一些事情应该说清楚。有种观点是,丝绸之路的两端是汉和罗马,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出现这个名称。直到魏

  • 元朝各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姓氏的起源很早,从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到汉代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姓氏已变得枝繁叶茂。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