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学者称孔子并未鼓吹极端忠君:他只忠于自己良知

学者称孔子并未鼓吹极端忠君:他只忠于自己良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924 更新时间:2024/3/25 1:15:47

孔子了解不深的人,往往以为孔子是极端忠君思想的提倡者。事实呢,恰恰相反。

“忠”这个字,在《论语》里,并不包含后世的那个愚忠的意思。《论语》中,涉及到“忠”的有十几条,主要是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朋友或一般人际交往之间的诚信和尽责;一是指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忠于职守。

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担当道义的“士”,还不仅要忠于职守。当他“仕”的时候,是要“行其义”(子路语)的,一旦自己所行之“义”和君主相冲突,那是要舍君取义的。所以,当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的时候,孔子正色道:“勿欺也,而犯之。”也就是说,告诉他大义所在,然后不惜冒犯他。

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大臣”的称谓,否则不过是聊备一员的“具臣”而已。孔子说:“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直言之,一个士与君主的缘分,看道义。道义消失的地方,缘分自然终止。所以说,君臣以义合。如果君不义,那么,臣有两条路:一是像史鱼,直如矢,也尖锐如矢,和君对着干,干死拉倒;一是如蘧伯玉,老子不跟你玩,卷而去之,拜拜了!

事实上,孔子不但没有臣下无条件忠君的思想,即便是要臣下忠于职守,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主首先必须以礼使臣。

齐景公喜欢声色犬马,生活奢靡,经常胡作非为。孔子觉得这个国君做得实在不像国君的样子,缺少国君应该有的庄重、威严,缺少国君应该有的相应的道德品质。

所以,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好的政治应该是怎样的呢?”孔子给了他八个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这八个字,不读书或不求甚解的人总是把它拿来说是孔子强调忠君。其实,单就字面意思而言,也非常明白地表现了道德的双向平等观念,毫无单向臣服的意思。这八个字这样排列,实际上有两种理解,两种翻译:

一种就按照字面来说,国君做得像国君的样子,臣子做得像臣子的样子,父亲做得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做得像儿子的样子。即使这样理解,也是孔子不偏不倚地在强调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

但是我们知道古汉语往往非常简略,往往省略了一些承接的关系,所以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理解为前后因果关系。如果加上这样的因果关系,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

首先国君做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才有资格要求臣子做得像臣子的样子,国君做好在前,臣子做好在后。父亲首先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然后才能有资格得到子女将来的孝顺。

我觉得这样来理解孔子的话可能更准确一点,因为孔子确实在很多地方一直强调强者的道德,而不强调弱者的道德。他总认为在上者应该先做好,然后才有资格要求下面的人做好。孔子这话,显然与他当时的感受有关,孔子明显的是告诫齐景公做国君要像个国君的样子也就是说,他现在实在不像个样子。

孔子还有一个“七教”理论。

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上面敬老,下面才孝;上面尊长,下面才悌;上面散财乐施,下面才宽厚待人;上面亲近贤才,下面才选择良友;上面爱好德行,下面才不隐瞒实情;上面厌恶贪腐,下面才耻于争夺;上面廉洁谦让,下面才讲究节操。

一切都取决于上面!所以,孔子下面接着说:

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

上面的人是人民的表率啊!下面好不好,全看上面啊!

孔子晚年时,季康子曾经问孔子一个问题:“我如果把那些无道的人杀了,然后逼着百姓去走正道,怎么样?”

孔子的回答是:“子为政,焉用杀?”你搞政治,怎么会用得着杀人这种手段呢?“子欲善,而民善矣。”你自己如果做得善,老百姓就会善。接下来,孔子说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言:

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的道德就像风一样,人民的道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所以草往哪个方向倒,责任不在草,而在于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怎么样,道德水平如何,道德风气如何,责任不在人民,在于统治阶级。

孔子曾经讲过一句话,非常好,可是我们一般都理解错了,或者是理解得很肤浅。哪一句话呢?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是:君子讲义,小人讲利。好像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的表扬,对小人的批评。甚至作为一种标签,讲利的都是小人,讲义的才是君子。

实际上,孔子的原话不是这个意思。首先,“君子”在这里不是指道德上的好人,而是指地位高的人;“小人”在这里也不是指道德上的坏人,而是指下层人。“喻于”就是告知、说服的意思。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君子,要用义来说服他、要求他;对小人,要用利来引导他、鼓励他。对君子,告诉他义在哪里;对小人,告诉他利在哪里。以义要求责难君子,以利鼓励诱导小人。

上层人要承担道义,下层人要关注权利。

不对普通百姓讲仁义道德的大道理,这是一个读书人的良知。实际上苛上不责下,孔子之政道。律己而宽人,孔子之友道。

一个人,只要他坚持下层的立场,就不可能是一个什么“忠君”主义者。事实上,孔子本人也不是一个忠君的人,否则他岂能抛弃鲁定公而去周游列国,照后来那些头脑冬烘的儒生的所谓“忠臣不事二君”的观念,孔子岂止是“贰臣”,他不知侍奉过多少君主,不知是多少臣了。

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被公子小白逼死,管仲转事公子小白。这样的“不忠”,连子贡、子路都对管仲有意见,但孔子肯定他,甚至称他为“仁人”。是的,孔子只忠于自己的职守,忠于自己的道义,忠于自己的良知。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千年病灶:中国人的奴性是怎么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唯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

  • 明朝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现代灾害学认为,灾害是指由自然的或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妨碍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性事件。[1](P18)显然,从概念可以看出,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一方面它们不仅是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其影响和后果也是社会性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明代自然灾害的概况明代

  • 明朝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作为科举考试的实物例证,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原始文献。早在1969年,台北学生书局就把台湾中央图书馆及原北平图书馆所藏共六十余种明代各类登科录影印成《明代登科录汇编》一书。2006年,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

  • 明清中国科技未获突破原因:教廷反对传授科学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的情形在开始时和西方有点儿相像。宋代理学家程颐和朱熹重视“格物致知”,即钻研万物来找寻它们的道理法则,然后总结成为原理知识,而所谓万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24。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里,便对朱熹等宋代

  • 明朝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宋元时期关羽信仰逐渐形成①,但到明代关羽信仰才真正普及开来。明万历年间,已是“天下神祠香火之盛莫过于关壮缪,而其威灵感应,载诸传记及耳目所见闻者,皆灼有的据,非幻也”,并成为“家祠户祷”、“凡妇人女子”所必知的对象,位列当时的四

  • 汉朝和罗马东西辉映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哪些方面难做比较 把汉和罗马两个不同的文明放在一起展览,这在咱们国家还是第一次。把两个文明做比较是很难的。在谈到两国文明比较之前,有一些事情应该说清楚。有种观点是,丝绸之路的两端是汉和罗马,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出现这个名称。直到魏

  • 元朝各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姓氏的起源很早,从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到汉代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姓氏已变得枝繁叶茂。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

  • 元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

  • 全真道、玄教在元朝发展原因比较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全真教与玄教在元代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势头之劲,是其他道派所不可比拟的。考察其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看出它们的命运是随着统治者的喜好而不同的。首先来比较分析二教的相同之处:一、时代背景相似全真教、玄教的发展都处于蒙古势力逐渐扩张的时期。全真教处于金、南宋与蒙古三朝鼎立之时,北方处于兵

  • 从宋明时期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文化形态上来说,宋代是中国历史“近世”的开端。(注: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的近世》一文中详细论证了中国历史自宋代始向近世转变的事实,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7月版,第一卷。)自宋代始,中国文化开始了从农业形态向工商业形态转变的历史进程。明代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