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揭秘李白扬名的招数:原来李白是这样走红的!

揭秘李白扬名的招数:原来李白是这样走红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522 更新时间:2024/1/22 12:20:31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走红案例

秘诀一:找个好版主争取首页推荐

公元725年,李白同学从四川的大山中走出来了。这时他24岁,比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年龄略大。他有才华,有志气,“心雄万夫”地云游天下,奔往长安。

不过,那时候写诗的多了去,《全唐诗》里什么身份的诗人都有:帝王将相写,才子佳人写,英雄豪杰写,江洋大盗写,连牧童也写。谁知道你小白这个从大山里头走出来的愣头小子的诗写得好?一定要找个有号召力的版主和推手,让他在大唐帝国的首页推荐自己。

李白到湖北江陵,机会来了。正好有个很有面子的版主经过江陵去衡山。此公是一道士,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有面子啊,玄宗皇帝曾经邀请他到皇宫请教道法,然后又让自己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做他的学生。李白瞅准机会,拿着自己的帖子跑过去向司马老师请教,司马老师马上顶帖,一句“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将小白同学一下子顶到大唐诗歌网的首页,小白同学声名大噪,点击率刷拉刷拉直蹿。司马老师是天子身边的红人,估计这风从江陵一路飘到长安,飘到了玄宗皇帝耳朵里。

李白34岁那年,有次在长安紫极宫里游玩,这回又碰上个好版主、好推手,就是那位写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妙句的贺知章。小白同学早有准备,拿出自己的两张得意的帖子《蜀道难》和《乌栖曲》送上去,贺知章马上顶帖,怎么顶呢?

首先是极高的评价:后生,你是太白金星下凡吧?然后又拿出自己的金腰带去换酒与小白同学痛饮。刷拉一下,小白同学在长安也蹿到首页上去了,像颗太白星一般光芒夺人。

秘诀二:找个“仙”马甲让天下人记住

马甲就是符号,就是让人容易识别的标志。又要简单又要明显。小白同学的马甲是什么呢?玄宗皇帝的老师司马承祯给他戴上“仙风道骨”的马甲。司马真人是给皇帝办成仙许可证的,他说李白是仙人,等于经过权威许可,这个好马甲是戴定了。到贺知章那里呢,又是“谪仙”。接下来是诗仙、醉仙,反正逃不掉一个“仙”字。唐朝那时候是流行道教的,仙人是道教的理想境界,能混到这个马甲,证明小白是诗人的最高境界了。

秘诀三:勤写帖为天下最红女人写歌

小白同学没有因为有重量级版主置顶就松懈。他一直坚持发帖子更新。例如司马承祯刚顶过他,他马上出货,写下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将自己和司马老师都比作特大的神鸟,“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这帖子是小白同学的第一张红帖子,火遍天下。

到庐山,他马上又发一帖《望庐山瀑布》。这帖不长,但是就是敢想象。想想看:多少亿光年的浩渺银河,居然从太空中搬到庐山的绝壁上来往下倾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得多大的胸襟,写出多大的境界!这帖子也火了。

一路到姑苏,他又更新一帖《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这帖子好就好在小白同学善于搞穿越,穿越到吴王夫差宠爱西施,彻夜宴饮作乐,只恨黎明早到的时候去,在穿越中对比历史的惊艳与现实的凄凉。这帖子又火了。

到长安,他拿着自己最得意的两张帖子《蜀道难》和《乌栖曲》去拜会贺知章,得到赏识,其间虽然有些波折,但终于传到玄宗皇帝那里去了。42岁那年,小白同学终于经过司马老师的学生玉真公主的推荐,终于从首页走到榜首,蹿到大唐帝国文化网页的头条:他做了翰林,专门给皇帝写帖子。40多岁的男人,是创造爆发力度最强大的时候,就在这个好时机,他给当时天下最走红的女人杨贵妃量身定做了一首最美的歌曲《清平调》,翻译成现代打油诗再加点调侃大概是以下意思:

云像你的衣裳,花像你到容,春风吹拂露珠浓。你是仙女你是神,瑶台仙境才相逢。

羞答答的牡丹静悄悄地开,慢慢地绽放她带着露水的醇香;羞答答的美人静悄悄地来,慢慢地释放神女般惆怅的柔肠。怎么舍得随便比拟你的美,恰似那赵飞燕梳新妆(赵飞燕能在掌上跳舞,丰满的杨美人恐怕够呛)。

你是我的美人你是我的花,你让我一生永远笑开颜;你似春风消散我烦恼,含情脉脉在沉香亭北倚栏杆。

李隆基哥哥、杨玉环妹妹对此曲此诗爱不释手,估计每次宴会都要点播。小白同学彻底地火了,火到了大唐盛世的头条,一直火到了整个中华民族诗歌的头条。

李白虽然未能成功进入行政界,但能混到中华民族诗歌的头条,又复何求?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辛弃疾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虚溜拍马还有酷吏恶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野史秘闻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

  • 解密:花和尚鲁智深为何没在大相国寺挂单设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野史秘闻

    鲁智深是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当的和尚,为他主持剃度、赐法号、摩顶受戒的是天下高僧智真长老。有关内容,都是由书记僧书写记录,然后将这个文本交由鲁智深自己保管,这个文本就叫做“度牒”,也就是和尚的“单”。度牒这东西类似于现在的工作证,说明这个和尚出身何处,属于哪所寺院。它不像现在的身份证人人都有,这玩

  • 明朝胡宗宪野史:用五十袋米毒死三千倭寇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野史秘闻

    说起抗倭英雄,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戚继光,其实,还有一位比他更厉害,此人就是胡宗宪。胡宗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九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在明朝一帮子官二代、富二代

  • 唐宣宗是个'高考'狂 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野史秘闻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古人对科举中第者推重艳羡至极。《唐摭言》就这样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

  • 古代女病人为保护隐私拒绝男医生 那病怎么治?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野史秘闻

    在古代社会中,男女两性之间特别讲究“男女有别和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这种封建礼教的禁锢,使得古时候无数妇女,因为不愿意在男医生面前大方就诊而过早丧命。 据元代的元明善在《节妇》中记载:有一位寡妇马氏不幸患上了乳房生疮溃烂的病症,虽然此病带给她无尽的痛苦,但是,她始终都不肯找男医生为她治疗(古代

  • 为何纪晓岚完全不是和珅的对手?历史上谁敢跟和珅死磕?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野史秘闻

    纪晓岚相信每一个人都非常的熟悉了,他伴随了了很多人的童年。但是很多人说纪晓岚不可能智斗和珅,为什么这么说呢?带着这疑惑随小编一起来看看究竟怎么一回事儿吧! 在民间更多流传的是纪晓岚如何智斗贪官的故事,显示其才智、正气,而历史上、学者的记载上则更多是纪晓岚在学问、德行上如何出色,堪称一代文宗。

  • 鲁迅祖父与科场舞弊案 :鲁迅绍兴故居游记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野史秘闻

    “江南古城看绍兴”。鲁迅故里的位于绍兴市鲁迅中路,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等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再次品读原汁原味的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第一个看到

  • 清朝顺治皇帝为什么要废后?竟是因为皇后太败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野史秘闻

    在顺治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震惊了朝野,那就是著名的“顺治废后”事件。 顺治帝的婚姻,是从他亲政后开始的。他的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也是顺治帝的亲表妹。按说,这样一桩亲上加亲的婚事,顺治帝怎么会不满意呢? 经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顺治帝的这个皇后有很多致命的弱点

  • 太监去势过程:中国古代残酷的太监阉割术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野史秘闻

    在古代相对落后的医疗技术条件下,阉割手术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明代天顺年间,镇守湖广贵州的太监阮让,一次精选了虏获的苗族幼童1565人,将他们统统阉割,准备悉数送呈朝廷。但由于手术太残酷及医疗技术条件太差,在阮让自阉割幼童到奏闻朝廷这短短的时间内,幼童疼死、病死者竟达329人。后来,阮让又重新买了一批

  • 揭秘外籍太监朴不花 外籍太监发挥着一个特殊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不过,这些深居宫廷的太监却并非都是中国人。 深宫之内,外籍太监究竟从何而来?他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赵兴元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外籍太监的特殊身份以及隐藏在他们身后的历史。 外籍太监多出于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