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丰岛海战方伯谦的争议:逃与战至今无解

丰岛海战方伯谦的争议:逃与战至今无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1788 更新时间:2023/12/19 10:11:11

丰岛海战中,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逃和战一直备受争议。由于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所有,“畏敌说”和“血战说”各占半壁江山。本将为大家详细说明这两种说法的来源以及现有的一些历史记载。

“畏敌说”

历史课本中“畏敌说”来源于哪里呢?清末姚锡光写了本《东方兵事纪略》,他在书中说:“济远管带方伯谦匿,日舰追时,即藏身于铁甲最厚处”。这大概是有关方伯谦畏敌如虎的证据之一。但遗憾的是,姚锡光并不在丰岛海战现场,他的记述多为搜集、整理,并不能算是直接证据。

“畏敌说”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李鸿章的电文。丰岛海战后,济远号于7月26日清晨回到威海,由于当天下午丁汝昌率舰外出巡弋,于是方就直接向北洋大臣李鸿章作出了报告,简要叙述海战经过。4天之后,即7月30日,丁汝昌正式给李鸿章提交了关于丰岛海战的报告。当然,这两份报告都没用提及方是否避战的问题。但在这份以北洋海军提督名义起草的海战报告中,有关“尾炮退敌”的说法时,丁作了如下描述:“三弹中其船中,黑烟冒起,吉野乃移逃,四弹炮力已不及矣,查却敌保船,全恃此炮,水手李仕茂、国成为功魁,余帮放送药送弹之人亦称奋勇”(《丁汝昌集》)。有趣的是,丁特别提出了两名水兵的名字,认为他们是这次攻击的功魁,但在报告中压根没提方伯谦,似乎已经有了贬低方的意思。

而李鸿章的回电却没用那么客气了,直截了当地质疑:“方伯谦牙山之役,敌炮开时躲入舱内,仅大二副在天桥上站立,请令开炮,尚迟不发,此间中西人传为笑谈,流言布满都下”(《李鸿章全集2》)。

姚锡光和李鸿章都提到了一点:丰岛海战时,作为管带的方伯谦畏敌如虎,躲在舱内(或装甲厚处),这一说法,历来被官方历史所引用,成为方胆小懦弱、不敢迎战的来源。但遗憾的是,李鸿章的说法只是“流言”,姚的观点只是听说。姚李二人都不在海战现场,都不是第一手证据,明显缺乏说服力。

“血战说”

近些年,为方伯谦翻案的风声很高,认为丰岛海战,方浴血奋战,血染征衣。其中最有名的说法来源是《冤海述闻》的说法:“倭炮中济远望台,大副都司沈寿昌头裂而亡,方管带与并肩立,脑血尚沾衣也。”曾在北洋水师复役的卢毓英写了一本《卢氏甲午前后杂记》,其中也认可这种说法。

《冤海述闻》是谁写的?可信度如何呢?这本书写于1895年,其作者是谁,历来争论不休,据戚其章先生考证为时接任济远舰帮带大副的何广成,其主要资料来源是济远舰的航海日志。丰岛海战,何广成是亲历者,按理说,他的说法应该是最具权威性的,但《冤海述闻》此书却并不为史学界认可,书中有很多对方的溢美之词,而且对于一些史实的记载存在明显的漏洞。黄海海战参加者之一定远总管轮陈兆锵就曾批评,虽战状甚详,但有偏袒方氏之处。史学界认为,何之所以替方偏袒,实则为自己开脱。因为身为帮带大副的何广成,是仅次于管带方伯谦的人,对于丰岛海战和后来的大东沟海战,他是负有很大责任的。史学界还认为,何广成进入济远舰后,先是担任舢板三副,地位很低。随后,方擢拔何为驾驶二副,帮带大副沈寿昌阵亡后,又由何广成替补。这些擢升,没用方的推荐,是不可能的,因此《冤海述闻》的可信度有限。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成欢之战兵力对比 成欢之战伤亡人数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成欢之战作为甲午战争的首场陆战,对于朝鲜战场影响很大,但对于整个甲午战局的影响也不小。所以可能有人对战争的规模伤亡有所误解。其实,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成欢之战规模不大,清军和日军投入兵力也不多,伤亡人数也没有其他战场多。 成欢之战是中日陆军的首次交锋,清军投入3000多人,日军4000多人(步兵四个大

  • 甲午战争著名陆战平壤战役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提及甲午战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黄海海战等海战,而陆战就鲜为人知。其实不仅在民间,学术界对甲午战争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海战,对于陆战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的笔者就对甲午战争中最著名的平壤战役的前因后果进行叙述,以补充人们对甲午陆战相关知识的不足。一、双方战略 朝鲜位于亚欧大陆向南延伸的一个半岛上,纵

  • 小刀会起义的影响: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过去的史书文章多从正面积极的方面来定义和评价小刀会起义,认为它是严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从小刀会起义当时的一些史料出发,就会发现,这场起义不仅没能留下什么积极的东西,甚至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对于小刀会起义,先前史书文章往往从阶级斗争的立场出发,都肯定它是一场反帝反封建

  • 刘裕灭后秦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刘裕灭后秦之战,中国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的战争。此战,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攻长安时以偏师入武关,派水军溯渭水西进,配合主力,水陆夹击,终获胜利。 417年,后秦灭亡,后秦皇帝姚泓被刘裕所俘虏,后被

  • 晋灭谯蜀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晋灭谯蜀之战是发生于中国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的一场战役,由东晋益州刺史朱龄石统率晋军进攻割据蜀地的谯蜀政权。最终朱龄石击破蜀军,谯蜀君主谯纵自杀,谯蜀灭亡。 战争背景 谯蜀因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兵变,进攻成都(今四川成都)并杀害晋益州刺史毛璩而建立。其时东晋正在平定桓玄余众,直至义熙

  • 刘裕灭南燕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东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南燕主慕容超见东晋内乱,从义熙二年(406)起,多次派兵袭扰东晋边境,南下攻掠淮北。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南晋民,纷纷筑堡自卫,抗击南燕军。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民

  • 刘裕击桓玄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刘裕击桓玄之战,晋元兴三年(404年)三月至五月,东晋将领刘裕追击并击败把持朝政的桓玄的作战。桓玄是晋大司马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后为义兴太守。玄嫌官小位卑,遂弃官归荆楚。不久,夺取荆、江二州,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便不断要挟朝廷,先为楚王,进而篡夺晋帝位自立,国号楚,改元永始。刘裕最初仕于晋,

  •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蒙古中统元年至二年(1260年一1261年),忽必烈为巩固汗位,讨伐其弟阿里不哥的作战。 蒙古帝国大汗九年(1259年),蒙哥汗卒于合州(今四川合川东),戍守都城哈拉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刺和林)的阿里不哥(忽必烈幼弟),欲乘长兄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参见鄂州之战),次兄旭烈兀率军攻

  • 白江口之战:打掉了日本千年野心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朝鲜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

  • 湘江战役:红军长征战略的转折点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长征刚开始,共产党在“左”倾路线的指导下屡屡受挫,湘军战役损失惨重之后,党内开始意识到应该转变长征战略,所以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战略变化的转折点。那么,湘军战役具体是如何影响红军长征战略的转变的呢? 长征的历史是一部我党从幼年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在“左”倾肆虐统治之下,毛泽东何以能从长达三年之久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