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初的浅水原之战: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

唐初的浅水原之战: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39 更新时间:2024/1/25 13:11:50

浅水原之战,是发生在唐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的一场战争,是唐朝秦王李世民率领军队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因此这场战争的参展方就是唐朝和薛举父子,这一战役一举击败了薛仁杲,同时夺取了陇西,并且除去了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采用了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战略,最后将唐朝反败为胜,取得了陇西。之所以会发生这场战役的的背景是在唐政权建立时,隋末的内乱也随着炀帝的逝世而达到了高潮。宇文化及杨浩为皇帝,率领隋军主力十万多人北上,要回到长安夺取政权。与此同时,洛阳的隋朝立杨侗为帝。杨侗政权设法去拉拢李密,想让他去挡住宇文化及。一向托大的李密果然中了计,与同宇文化及展开激战。因为李密仓促应战,所以被打得溃不成军。

关东连番混战的时候,关中地区虽然仗崤山黄河的天然屏障而没有被波及,但更严重的威胁正从西方逼近。李渊刚刚称帝,当年六月,薛举便亲自率军,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大举东进。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统领八总管约四万人的兵力前去迎战。于是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便拉开了序幕。战争的结果就是唐朝平定了陇西,消除了西顾的忧患,保全了关中的安全,而薛军以全军覆没而告终结束。

浅水原之战结果

浅水原之战的参展方是唐朝和薛举父子,这场战役是发生在唐武德元年,也就是618年六月到十一月,总共经历了5个月的时间,是唐朝的亲王李世民率领军队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战役。那么浅水原之战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浅水原之战的结果是唐朝李世民一举击败了薛仁杲,除去了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消除了西顾的忧患,同时也保障了关中的安全。那么秦王李世民是怎样反败为胜,他是怎样作战的呢?李世民采用了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等战略,最后反败为胜战胜了浅水原之战。

在武德元年六月的时候,薛举率领军队侵入到安定郡,主力军向高墌前进,而在东北、西南两翼,则派机动骑兵侵袭北地、扶风二郡。在七月的时候,李世民来到高墌,不料得了疟疾病倒,于是只能让刘文静和殷开山代替指挥。李世民对他们说:“薛举孤军深入,他们的粮食不多,士兵疲惫,如果他们再来挑战,就不要应战。”。

但是殷开山并没有听此,于是就跟双方激战,结果导致阵亡,李世民连夜收拾残局,将刘文静等人罢官。之后,在八月时候,薛举再战,他们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守不出。几天之后,薛举的军队粮食也吃完了,手下的将领纷纷来投降,于是在这时,李世民给了薛仁杲沉重的一击,穷追猛打,最后薛军打败,唐军才得以反败为胜。

浅水原之战评价

浅水原之战是唐朝秦王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最后反败为胜。浅水原之战是发生在唐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之间,李世民率领军队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这以战役一举击败了薛仁杲,夺取了陇西,同时除去了关中的一大威胁势力。那么对浅水原之战评价如何呢?

浅水原之战,唐朝争取李轨成功,使薛军侧后受到了威胁,李世民再战浅水原,闭垒以待,抓住了有利作战时机,前后夹攻,并乘势追击,使薛兵不得聚,从而获得了胜利。

在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巧妙地利用了骑兵和步兵这两个兵种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之后,又突然加以狂风暴雨般的突然袭击,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而此后又趁破竹之势,让骑兵快速突击,歼灭了敌人的老巢。李世明这一套兵法成为后来他连破强敌的典范之作,比如后来击刘黑闼、宋金刚、窦建德刘武周等人,所采用的战术和浅水原之战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利用骑兵突袭敌军的侧背,当占有骑兵优势时还不困难,但如果像浅水原之战那样,唐军在骑兵上完全占了劣势,却仍然能大获全胜,这不能不归功于李世民过人的军事才能。所以从李世民作战的成果来看,他的作战能力还是很强大的,他的才能是十分卓越的。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廊坊大捷真相:就是个笑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廊坊大捷 “大捷”,顾名思义,就是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廊坊大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发生在廊坊的一次战役,“大捷”之名出自清政府,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这次战役事实上很难被称以“大捷”,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笑话。 1900年,慈禧太后想废掉皇帝而立“大阿哥”溥俊为帝,据说年号保庆,差点中国最后一位

  • 北周灭北齐之战背景介绍 北周灭北齐之战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宇文邕 公元576年,北周灭北齐之战打响,历时3年时间最终以北齐的亡国而告终,北周灭齐之战主要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和邺城之战等。这场战役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北周灭北齐之战背景原因 公元550和556年,高氏和宇文氏分别篡夺东魏和西魏政权称帝,史称北齐和北周。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

  • 中原大战简介 中原大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中原大战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各路军阀的混战使中国发展受阻。此战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930年5至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中原大战”。 1928年6月北京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垮

  • 田庄台战役中日双方的伤亡情况如何 为何清军伤亡远远多于日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田庄台战役 根据相关资料,田庄台战役中,中日双方的伤亡数量相差很多,清军的伤亡远远多于日军,但两军投入的兵力数量其实是差不多的。可能有人会认为是火力和战术差异造成的,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次战斗中,日军伤亡160人注,清军损伤2000余人注。日军投入了三个师团的主要兵力,有十名将领,即四名中将(野津道

  • 威海卫战役的影响有哪些 威海卫战役标志着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是甲午战争后期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此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帝国主义开始看清清政的腐败无能,开始大肆掠夺中国的领土,加快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威海卫战役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打破了清朝统治者自以为“自强中兴”“中外和好”“一片祥和”

  • 百团大战到底有多少个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百团大战的胜利,是八路军史上的重大事件。许多人都知道百团大战,但是具体如何又不甚了解。人们常常会问,这百团大战真的是有一百个团参战吗?它的名字从何而来呢?事情还得从1940年说起。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

  • 三峰山之战简介 三峰山之战的历史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三峰山之战 三峰山之战是蒙金战争期间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经此战,金军不仅精锐尽失,还损失了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两位主帅和完颜陈和尚等主要的将领,至此,金朝已经是摇摇欲坠,离覆灭不远了。三峰山之战简介 当金朝连年入侵南宋,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实力之时,蒙古人却在它的背后迅速兴起,把金人赶出东北老家,逼迫

  • 武汉会战简介之血战大别山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武汉会战中的血战大别山历来为人称道,在大别山附近地区的战役是武汉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小界岭战役就有第二个台儿庄战役之称。 8月27日,日本第2军同时向大别山的门户六安和霍山进攻。刚开始日军强攻守军正面阵地,守军依托外围工事和城墙顽强抵抗,顶了两天,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后日军迂回成功,守军被迫撤退

  • 越灭吴之战背景原因 越灭吴之战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越王勾践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灭吴之战可以说是一场报仇与反报仇的宿怨,卧薪尝胆的勾践最终完成了复国、灭吴的大业。越灭吴之战背景原因 吴国和越国是地处长江下游一带的两个诸侯国。 公元前514年,阖闾(又作阖庐)登上吴国王位,任用逃亡到吴国的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人孙武,改革

  • 雅克萨战役中的“特种兵”:藤牌兵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在中俄雅克萨战役中除了战场厮杀的清兵外,还有一支神秘的队伍,叫做“藤牌兵”,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了。这支藤牌兵在雅克萨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就决定调福建藤牌兵500人,由台湾人佐都督何佑率领前往雅克萨。《平定罗刹方略卷三》记载:“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甲午,命发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