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武汉会战简介之血战大别山

武汉会战简介之血战大别山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507 更新时间:2024/1/25 14:44:08

武汉会战中的血战大别山历来为人称道,在大别山附近地区的战役是武汉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小界岭战役就有第二个台儿庄战役之称。

8月27日,日本第2军同时大别山的门户六安和霍山进攻。刚开始日军强攻守军正面阵地,守军依托外围工事和城墙顽强抵抗,顶了两天,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后日军迂回成功,守军被迫撤退。左路第13师团9月2日逼近叶家集,开始进攻富金山。富金山靠叶家集很近,在商六公路的南翼,在山上可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日军想绕过去都不行,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进攻富金山了。富金山不算很险要,坡面根本就不怎么斜,但36师不愧是中央牌,拼死据守,使日军攻势屡屡受挫,第13师团荻洲立兵真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向东久迩宫求援。9月11日,日军的增援部队16师团到达富金山,中国守军因为奉行节节抵抗,避免决战,所以防守的部队一般是没有援军的,只有防守的时间限制,守到时间就可以撤了。面对增加一倍的日军,宋希濂也没有办法,经过九日的激战,守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只好撤离阵地,转移到沙窝、小界岭一线阵地。小界岭防线由宋希濂的71军、田镇南的30军和冯安邦的42军来防守,守军三个军利用地形优势,顶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从9月18日一直打到10月下旬,第13和16师团终于突破了小界岭防线,穿越了大别山,于10月25日占领麻城,可是这时国军已经放弃武汉了。

血战大别山之:小界岭战役

在大别山麻城市福田河镇小界岭山上,据考证有国民革命军一个兵团兼集团军指挥部、三个编制军指挥部,山上还有满山的战壕和炮坑、抗日将领的坟墓和多处碑记载。这个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名叫小界岭的地方就是抗日战争武汉会战大别山防线的指挥中心,也是战斗双方伤亡惨重的区域,史称“小界岭战役”。

1938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惨烈的武汉大会战爆发。鄂豫皖大别山区是这次会战的重要战略支撑点,这里据守武汉的东北大门,是华东、华北向武汉推进的直线位置。双方都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展开了最惨烈的战斗。8月26日,日军在120名汉奸的带路下进犯大别山区。面对日军无数次进攻,36师守坚守阵地,猛烈还击,日军横尸遍野。9月11日。宋希濂奉令主动撤出富金山阵地。日军第13、第16师团和第10师团之懒谷支队,通过富金山地区,西进会攻商城,与田镇南的第30军展开激战。双方争夺异常激烈,伤亡很大。

在1938年这场近两个月的战斗中,在孙连仲、宋希濂和田镇南的共同指挥下,中国军队同日军展开殊死激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日军始终未能取得战斗的实质性进展。由于小界岭在武汉会战大别山防线的突出位置,第五战区宗仁司令部移驻宋埠。10月,蒋介石亲自到麻城督阵,在宋埠与李宗仁协商指挥大别山防线,并在宋埠住宿一夜。

日军在台儿庄丢下11984条性命后,又在此次战役阵亡4506人(其中将校佐172人),负伤17380人(其中将校佐526人),合计21886人(其中将校佐698人),占武汉会战日军总伤亡的五分之一,是日军在武汉会战伤亡最多的战役。是役,中国抗日将士阵亡超过20000人。宋希濂的71军从12500人到撤退时只有800人,几乎损失殆尽!10月24日,蒋介石正式下令放弃武汉、实施撤退,25日,武汉沦陷。据守小界岭的第七十一军等部奉命撤退,25日,麻城县城失陷;30日,麻城县宋埠失陷。

小界岭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进攻中国的嚣张气焰,小界岭防线成为武汉会战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会战仅有的没被日军突破的战略防线。是役,71军军长宋希濂、31师师长池峰城被国民政府授予华胄奖章,小界岭战役被国民政府誉为“第二个台儿庄”战役。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越灭吴之战背景原因 越灭吴之战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越王勾践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灭吴之战可以说是一场报仇与反报仇的宿怨,卧薪尝胆的勾践最终完成了复国、灭吴的大业。越灭吴之战背景原因 吴国和越国是地处长江下游一带的两个诸侯国。 公元前514年,阖闾(又作阖庐)登上吴国王位,任用逃亡到吴国的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人孙武,改革

  • 雅克萨战役中的“特种兵”:藤牌兵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在中俄雅克萨战役中除了战场厮杀的清兵外,还有一支神秘的队伍,叫做“藤牌兵”,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了。这支藤牌兵在雅克萨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就决定调福建藤牌兵500人,由台湾人佐都督何佑率领前往雅克萨。《平定罗刹方略卷三》记载:“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甲午,命发藤牌

  • 中印战争简介 中印战争的时间是何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战争不过数次。其中,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一战。此战的概况和时间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印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

  • 秦攻百越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公元前219年,秦朝对百越发动三次战争,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这场战役,秦始皇将岭南之地纳入秦国版图,然而主帅屠雎也最终战死。那么这场秦攻百越之战背景是什么?影响又如何?秦攻百越之战历史背景 秦时,东南沿海一带被称为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 越人 ,因其分部众多,故称为

  • 秦攻百越之战简介 秦攻百越之战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东南沿海一带被称为百越之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也开始征服百越之旅。双方经历三次大战后,秦始皇成功灭掉百越,从此,东至海南,北至向户,皆归于秦朝版图。秦攻百越之战简介 秦统一六国后国后,开始征服南越,越是指当时长江下游至南海交州湾沿海居民的泛称,因其种姓繁多,故称之为“百越”。始皇二十八年(前219

  • 东汉统一战争简介 东汉统一战争的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公元25年至公元36年,是东汉统一战争发生的时期,经过扫平关东、平定东海、统一燕蓟、镇压赤眉、并吞陇西、灭蜀之战,刘秀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建立东汉王朝。东汉统一战争简介 东汉统一战争是指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光武帝刘秀削平关东、关中、陇右等地的割据势力,再次

  • 金门炮战简介 金门炮战的时间是何时?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参与的战争并不多,和国民党军队的交手则更少。金门炮战是其中的典型一战。我们来看看此战的概况。 金门炮战,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称为八二三炮战,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战术行动,因此被称为炮战。炮战由中

  • 崤底之战简介 崤底之战的历史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崤底之战发生于东汉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的赤眉军和刘秀军之间,最终,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大败赤眉军于崤底。那么此次的崤底之战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崤底之战简介 建武三年正月,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归的赤眉军在湖县(今陕西潼关东) 一带击败东汉大司徒邓禹军及救助邓禹的冯异军(参见湖县之战)。

  • 隋与突厥之战简介 隋与突厥之战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隋与突厥之战 公元581年-602年,隋朝与突厥在北方长城一带(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与内蒙古等地)交战,史称“隋与突厥之战”,最终突厥分裂东西,分别归降隋朝。隋与突厥之战简介 隋与突厥之战是突厥与隋朝的长期战争。这场战争自581年突厥侵隋开始,到607年东突厥臣服为止,共经历26年的时间。突厥

  •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发生了北魏统一北方之战。经过一系列征战,最终北魏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北魏统一北方之战背景介绍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居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后逐渐南移,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乎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