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紫荆关之战:挽救大明命运的关键一役

紫荆关之战:挽救大明命运的关键一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26 更新时间:2023/12/23 22:36:15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土木堡战败的消息传入北京,京师大震。次日,皇太后命令明英宗的弟弟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景泰帝朱祁钰监国。在最初的慌乱过程中,明国的中央并没有很快的完成统一的决策。郕王命令群臣商议战守方略,侍讲徐珵夜观星象,认为星象有变,京师应当南迁。就在大家莫衷一是的时候,如中流砥柱般的名臣出现了,他就是于谦!

于谦厉声呵斥道:“言南迁者,可斩也!”接着于谦又请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自此“人心稍安”,随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是正统“土木堡之变”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明帝国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开始。其实如果当时明国南迁,则正中瓦剌的计谋。因为根据《明实录》记载,当时的也先确实有攻占北京之意:大同总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虏中还者白叵罗至京,言也先会众议云:“北京已立皇帝。要领人马来交战。终无讲和之意。我今调军马再去相杀。令彼南迁,与我大都。”可以看出,也先其志不小。当他得知明帝国毫无讲和意图以后,当即调集兵马,打算“再去相杀”,迫使明国南迁,恢复故元大都。

在也先调兵遣将,攒着劲攻打北京时,明帝国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时间上赛跑。面对惨败以后军政残破的形势,明帝国要赶在也先入犯京师以前做足准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明国沿边的将士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了忠勇的含义,为北京的备战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也先自大同东进以后,于十月四日到达紫荆关北空地。五日,投降瓦剌的内官喜宁,率领也先部前哨进入紫荆关北口。明军严阵以待,与蒙古军相持四天,蒙古军一直无法突破明军正面防线。但是,当时的紫荆关尚不完备,还有很多能通往关内的小路。加上由于明帝国建国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蒙古军能侵犯至此,所以武备松弛,军士战力不堪。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明军并不能将可通人马的隘口完全封堵,当时的紫荆关依然像筛子一样四处漏防。

虽然当时紫荆关先后有于谦调遣的一万二千余人,但是由于紫荆关可通人马的隘口众多,守军分散防守,再加上时间太过仓促,所以当也先攻打主关口时,守军到达自己岗位的人数还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在也先凌厉的攻势下,守军纷纷溃逃。就在此危急关头,山东都指挥同知韩青奋力挥舞帅旗,招得劲骑百余,晓以忠义,军士皆为之感泣。此后韩青仅率领百余骑兵,纵骑驰突,与瓦剌军大战于升儿湾,并亲自手刃数名蒙古军。韩青的骁勇成功吸引住了敌军,引的蒙古军纷纷来战。

韩青在乱军之中,突中流矢,他却仗剑屹然不动,因此仅凭百余骑兵,居然自午时战至申时,打了将近四个小时,而且明军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转战益力”。之后蒙古军凭借人数优势围之数重,想要招降韩青,不料韩青勃然大怒,他破口大骂道:“我背忠义而狥汝乎!”说罢便引刀自刎。韩青死后,右副督御史孙祥又率领未奔逃的残兵凭关坚守长达四日。最终蒙古军眼见无法正面突破,便找到了紫荆关还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绕到守关明军的背后,腹背夹攻,明军逐渐不支,紫荆关遂破。关破后,孙祥并未奔逃抑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与敌人展开巷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力战殉国。韩青、孙祥二人自始至终保全了对国家的忠诚,用自己的生命为北京换来了宝贵的四天时间。

十月初九,当也先所部突破紫荆关以后,至京师的路线再无一点障碍。也先纵骑狂奔,两日行二百余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达了卢沟桥,这是北京保卫战的开始。但是此时的明军,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狼狈之师了。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大唐定鼎的决定一战 李世民的灭郑夏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大唐武德三年七月,唐军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出关进攻王世充。王在刘武周、宋金刚被歼灭时就已预料到唐将以郑为下一个目标,因此早已做好了动员准备。按照当时唐郑的军事对比,郑虽然稍弱,但胜在本土作战,又采守势,原本应该会出现比较惨烈的拉锯场面,不料才一开战,王世充的局面就迅速恶化,郑国各地守将竟然纷纷不战而降

  • 唐初的浅水原之战: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浅水原之战,是发生在唐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的一场战争,是唐朝秦王李世民率领军队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因此这场战争的参展方就是唐朝和薛举父子,这一战役一举击败了薛仁杲,同时夺取了陇西,并且除去了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采用了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

  • 廊坊大捷真相:就是个笑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廊坊大捷 “大捷”,顾名思义,就是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廊坊大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发生在廊坊的一次战役,“大捷”之名出自清政府,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这次战役事实上很难被称以“大捷”,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笑话。 1900年,慈禧太后想废掉皇帝而立“大阿哥”溥俊为帝,据说年号保庆,差点中国最后一位

  • 北周灭北齐之战背景介绍 北周灭北齐之战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宇文邕 公元576年,北周灭北齐之战打响,历时3年时间最终以北齐的亡国而告终,北周灭齐之战主要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和邺城之战等。这场战役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北周灭北齐之战背景原因 公元550和556年,高氏和宇文氏分别篡夺东魏和西魏政权称帝,史称北齐和北周。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

  • 中原大战简介 中原大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中原大战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各路军阀的混战使中国发展受阻。此战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930年5至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中原大战”。 1928年6月北京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垮

  • 田庄台战役中日双方的伤亡情况如何 为何清军伤亡远远多于日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田庄台战役 根据相关资料,田庄台战役中,中日双方的伤亡数量相差很多,清军的伤亡远远多于日军,但两军投入的兵力数量其实是差不多的。可能有人会认为是火力和战术差异造成的,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次战斗中,日军伤亡160人注,清军损伤2000余人注。日军投入了三个师团的主要兵力,有十名将领,即四名中将(野津道

  • 威海卫战役的影响有哪些 威海卫战役标志着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是甲午战争后期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此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帝国主义开始看清清政的腐败无能,开始大肆掠夺中国的领土,加快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威海卫战役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打破了清朝统治者自以为“自强中兴”“中外和好”“一片祥和”

  • 百团大战到底有多少个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百团大战的胜利,是八路军史上的重大事件。许多人都知道百团大战,但是具体如何又不甚了解。人们常常会问,这百团大战真的是有一百个团参战吗?它的名字从何而来呢?事情还得从1940年说起。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

  • 三峰山之战简介 三峰山之战的历史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三峰山之战 三峰山之战是蒙金战争期间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经此战,金军不仅精锐尽失,还损失了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两位主帅和完颜陈和尚等主要的将领,至此,金朝已经是摇摇欲坠,离覆灭不远了。三峰山之战简介 当金朝连年入侵南宋,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实力之时,蒙古人却在它的背后迅速兴起,把金人赶出东北老家,逼迫

  • 武汉会战简介之血战大别山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武汉会战中的血战大别山历来为人称道,在大别山附近地区的战役是武汉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小界岭战役就有第二个台儿庄战役之称。 8月27日,日本第2军同时向大别山的门户六安和霍山进攻。刚开始日军强攻守军正面阵地,守军依托外围工事和城墙顽强抵抗,顶了两天,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后日军迂回成功,守军被迫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