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印战争简介 中印战争总指挥是谁 中印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

中印战争简介 中印战争总指挥是谁 中印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53 更新时间:2024/1/8 22:49:01

名称:中印战争

时间:1962年6月至11月

地点:阿克赛钦、藏南地区

参战方:中国;印度

主要指挥官:张国华;布里吉·莫汉·考尔

结 果:中国获胜,印度惨败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

事件详述

历史背景

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二:中国政府从来没承认“麦克马洪线”,或“约翰逊线”。然而在中印边界谈判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

三: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多次侵占中国领土。

四:1959年3月,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叛胜利,打掉了中外反动势力阴谋制造“西藏独立”的社会基础,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而印度当局对西藏境内地民族分裂势力采取或明或暗地支持态度,给两国关系投下阴影。印度政府蓄意中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

五:中方尝试与印度和平解决领土纷争未果的情况下,无奈之下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战争过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自卫反击战。

1962年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1962年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

然而印度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

1962年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

1962年11月21日24时,我国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

1963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

战争结果

战绩: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伤亡: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回顾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摧枯拉朽横扫印军

1962年中印之战:解放军横扫印军,打出五十年和平!)

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国内环境都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爆发的,但是解放军却依然赢得了一场摧枯拉朽、酣畅淋漓的辉煌胜利,中国在军事上、政治上全面压制了印度。这段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无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中印边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一直存在由双方行政管辖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国在印度独立前一系列别有用心的举措,为今后的中印边境冲突埋下了伏笔。印度独立后不久就开始逐步侵占中国领土,并支持策动西藏农奴主叛乱。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印度公然开始推行“前进政策”,加紧对中国领土的蚕食。印度一再拒绝中国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提议,1962年更是向边境地区集结兵力,组建了第4军,还赋予第4军自由发动有限战争的权力。为什么印度敢于在这个时候和中国叫板?因为此时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想抓住这个机会在边境问题上争取更多的利益。印度的分析没有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六十年代初正是中国内外交困最严重的艰难岁月。国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关系始终没有缓和,虽然朝鲜战争的硝烟已经平息了好几年,但是1958年金门炮击的隆隆炮声音犹在耳,此时中国还是处于和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曾经的“老大哥”苏联,在建国初期确实给予中国很多援助,但此时中苏关系也已经走到了决裂的边缘,苏联已经在1960年撤回了全部专家。所以,六十年代初中国在国际上相当孤立,而印度却由于和中国的矛盾,非常罕见地得到了美苏两大阵营的一致支持。

在国内,新中国正在经历三年困难时期,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难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更是陷入停顿。在这个时候要进行一场战争,确实非常困难。然而所有这些困难,反倒激发起了解放军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

不过从军事上看,六十年代初却是解放军战斗力最强悍的时期。有人认为“抗美援朝”才是解放军战斗力的顶峰时期,其实不然,虽然“抗美援朝”初期前三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那是在美军没有充分准备也不熟悉志愿军战略战术的情况下,美军在熟悉了志愿军的战术,并开始全面动员之后,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就比较被动了。地战阶段后志愿军在前线改变了战术,在后方改善了后勤,到金城战役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攻击力,但战争很快结束。所以,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时只是和世界头号军事强手美国交了一回手,即便取得了一些经验教训还来不及消化,装备方面也刚刚全面统一为苏式。相比之下,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已经充分消化,并落实到了部队的战术、训练、装备等各方面。

战争爆发前,中印两军在边境对峙,最左侧解放军展示的神情就充分表现了对敌人的轻蔑和藐视

在装备上,解放军此时全面装备了五六式枪族。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六式冲锋枪(不是使用手枪弹,所以确切说应该是突击步枪)和五六式轻机枪的组合非常成功,随伴步兵的火箭筒和57毫米炮无后坐力炮也都非常适合在高原地区使用。步兵武器配系的均衡性能先进,所以,在战争中解放军缴获了印军的轻武器,基本上是看不上眼的,更不会用缴获的武器来换下自己手里的武器,这在解放军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印军的武器也不算差,虽然都是美苏两方提供的,但型号杂乱,反而不如解放军的武器装备。

在软件上,战略层面有中央军委的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林彪等军事政治斗争大家。战术层面,前期负责指挥东线作战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是1955年的中将;指挥瓦弄方向作战的54军军长丁盛是1955年的少将;指挥西线新疆方向作战的南疆军区司令员家产是1955年的大校,1961年晋升的少将,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将。师团级干部都至少经过抗战、解放战争的锤炼,营连级干部绝大多数也都参加过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甚至普通士兵中也有不少经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军事素质过硬,又有实战经验,综合素质相当之高。而印军虽然和巴基斯坦打过几仗,但这些作战的规模、强度和烈度,和解放军所经历过的战争根本无法相比。因此,中印双方在人员素质上的差距巨大。

1962年夏,面对印度一再拒绝中国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建议,反而继续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进入了战备状态,分别成立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和“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张国华和何家产负责,作为东段和西段作战的指挥机构。

10月20日拂晓,东段的西藏边防部队投入约1万兵力,对入侵的印军第7旅采取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开始反击。右翼主攻部队在枪等、卡龙之间强渡克节朗河,迅速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左翼助攻部队,同时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10月23日,解放军兵分五路展开大追击,至10月25日,进占达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全歼印军第7旅,俘虏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首战告捷

同时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分别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清除了呷灵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地的印军据点,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克节朗河主要方向的作战。

西段的新疆边防部队也于10月20日开始反击,先后肃清红山头、天点、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岸地区入侵印军,给予印军第114旅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在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后,中国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中国边防部队也遵照声明,东段和西段部队先后于10月24日、10月28日停止军事行动。

印度虽遭惨败,但仍拒绝了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反而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向边境增派军队。到11月中旬,印军在边境的总兵力增至3万人。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解放军发动了进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于11月17日再次反击。

东段西藏军区调集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指挥,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由丁盛负责,指挥4个团向瓦弄地区反击。对西山口方向印军,采取“打头击背、斩腰剖腹”战法,当天就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当面印军防线完全崩溃,19日,解放军占领邦边拉,并继续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在瓦弄方向,11月16日解放军以1个团向瓦弄所公西北迂回,以1个团又1个营分别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击,以4个连从察隅河以东反击,分割歼灭瓦弄地区之敌。当天17时就进占瓦弄,并继续向南追击。至21日,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才停止追击。

在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林芝边防部队向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西段反击重点是班公洛地区,新疆边防部队以一部冒风雪翻越冰山进行迂回,另以3个连从正面反击,攻占3处印军据点,随后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另外3处据点,迫使守敌放弃据点逃窜,遂于20日清除西段入侵印军的全部据点。

中印之战不过短短一个月,解放军两次反击都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印军,印军不堪一击。但这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因此在11月21日,中国政府提出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于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单方面实行全线停火,并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以及被俘人员交还印方。

在胜利后主动后撤,交还缴获释放被俘人员,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充分说明了中国和平解决边境纠纷的诚意,在国际上赢得了高度肯定,体现了中国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范。

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国军队主动撤回到“传统习惯线”,有人认为是有放弃胜利果实之嫌,但是在当时国情国力之下,中国也确实没有足够的力量长期维持在争议地区驻军。就连当时一个月作战行动的后勤保障,也是经过了相当大的努力才实现的,而且马上进入冬季,后勤的压力更大。况且经此一战,印度被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场,从此1962年的阴影就成了印军挥之不去的梦靥,完全实现了毛主席在战前提出的“打出五十年和平”的要求。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牧野之战简介 牧野之战的性质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牧野之战简介牧野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商朝末年,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因不忍百姓受苦,周武王对商纣王发动了牧野之战。所以,牧野之战还有一个别名那就是“武王伐纣”。商纣王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位皇帝,为人勇猛好战,拥有着极为出众的政治才能。照理来说,这样的帝王应该能够将国家治理好

  • 南京保卫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南京保卫战背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详细部署则命令按“参谋总长指示”办。于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

  • 武汉保卫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武汉保卫战的保卫目的武汉是平汉,粤汉两铁路的衔接点,又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后,武汉里成了全国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的中心。武汉保卫战的战斗过程日本侵略者妄图攻占武汉,控制中原,进而支配整个中国.1938年6月后,中日双方在武汉外围展开大战.日军以华中派谴军司令畑俊六

  • 滇缅会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滇缅会战背景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中国应英军要求,派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此次入缅甸作战失败(参见滇湎路战役)后,中国远征军一部进入印度,编为中国驻印军;另一部退守滇西,扩编为两个集团军。滇缅会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1943年10月,为执行盟军魁北克会议关于在缅甸对日军发动攻势和打通中国西

  • 淞沪会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淞沪会战简介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军以日租界和黄浦江上的军舰为基地,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还击开始,至11月12日我军西撤结束。这次战役,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先后投入陆,海,空与特种兵部队近30万人,动用舰船130余艘,飞机400余架,战车300余辆,狂妄地宣称1个月内占

  • 太原会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太原会战的背景1937年夏末;在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指挥下的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后称蒙疆兵团)在多伦设立指挥部,以四个旅团附有伪蒙军九个骑兵师由察哈尔(分内蒙古东南部)沿平绥路进犯蒙疆。平汉路之日本侵略军第五师团在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下,由怀来经蔚县、涞源向保定策应作战。太原会战的过程中国方面,国

  • 长沙会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长沙会战的背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发动了3次长沙会战,但均遭失败。长沙会战的战斗过程1939年9月中旬,日军以10万多兵力,在舰艇,飞机的支援下,从赣北,鄂南,湘北向长沙进攻.第9战区代司令薛岳指挥约20万兵力参战,利用赣北,鄂南,湘北的有利地形节节阻击,并以有力部队侧击,各个击破的战术,挫败了

  • 湘西会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在中国正面战场上,中国空军首开反攻的先声.我军和美空军协同作战,不断袭击日本空军的重要基地,多次与敌40架以上的战斗机激战,并取得胜利.同时,频繁轰炸敌人的地面部队和各种军事目标,从海南到东北敌占区,从日本本土到南洋的敌海上交通线,都在我严厉打击之下.中国取得了制空权,为全面反攻的胜利奠定重要基础。

  • 上高会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上高战役”闻名中外,又称“锦江会战”。上高会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毙伤日军16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日军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无数。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将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蒋介石对担任攻击主力的74军甚为满意,特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飞虎旗

  • 徐州会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徐州会战的背景1937年12月,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第13师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侵略华北的日军第2集团军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先后调集8个师另3个旅、2个支队(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