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大非川之战的过程:大唐为何会失败?

大非川之战的过程:大唐为何会失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13 更新时间:2023/12/14 7:18:51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战。这场战争,吐蕃避实就虚,从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了唐军的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了战争。而唐军远道出征,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终陷败局。

战争的过程: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安西四镇。大唐再不出兵也不可能了,唐军“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战前唐方踌躇满志,大胆深入。

二年,吐蕃以噶尔·赞聂多布为大相,由其弟名将噶尔·钦陵统兵驻节吐谷浑,以加强对河源地区(今青海西宁一带)的控制,并寻机东进。三年,钦陵率军号称40万北上,先取于阗、疏勒,再挥戈东进龟兹,而后攻占焉耆以西数镇,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发生动摇。四月初九,唐朝以左卫(一说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一说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领兵5万(一说10余万。《册府元龟》《旧唐书本纪第五》《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说领兵五万,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出击带的是战兵,辎重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反击吐蕃军,使吐蕃再次臣服,并“护吐谷浑还国”(《新唐书·吐蕃传》)。薛仁贵率军经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而乌海(今豆错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又易丧失战机,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两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吐蕃军抓住战机,以20余万之众邀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军在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损失惨重,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通鉴》卷201)。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后,吐蕃军占据了青海西部。唐朝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不久之后的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7世纪末,双方反复争夺安西四镇,吐蕃失败,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资治通鉴》:“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旧唐书》:“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安西超过120年。)青海西部吐谷浑并入吐蕃,成为其别部。自此,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大非川之战的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大非川之战的地点是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是青海的要津。唐朝的薛仁贵等人就是在这为吐蕃所败。

这场战役虽然叫作大非川战役,但是实际上胜败是取决于乌海。乌海自古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也就经过这里的。薛仁贵在这场战役中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由胜转败。其实,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也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所在。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役,而吐蕃凭借这场战役一跃成为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成为吐蕃别部。虽然吐蕃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他们的损失也不小。

大非川之战分析

大非川之战是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战役,在唐总章三年四月至八月时候,在大唐与吐蕃之间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所发生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最后以吐蕃获胜,占据了青海西部而得以告终。那么大唐为什么会在这场战役中失败呢?现在就来分析大非川之战的局势吧。

薛仁贵在此战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最终由胜转败,所以说,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行为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就来分析大非川之战中唐军失败的其他原因。首先,地利因素,使士兵们产生高原反应,让疲惫不堪的唐军战斗力削弱。唐军出发点是在鄯州,这里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是不会产生高远反应的,到了海拔4000以上,就逐渐出现了高原反应。而薛仁贵指挥的是“轻锐倍道”,所以缺乏适应高远环境的必要时间,并且体力消耗极大,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就更加严重。

其次是战略的意图,围魏就赵,他的目的是在于占据逻娑。唐军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在战前唐军踌躇满志,大胆深入。唐廷为了此次征战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的方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也起到了牵制作用,战略部署可以说是高明。

还有一点就是人和。在战争中,人和是极其重要的,想要获得胜利,人和是必备的条件。在《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中说到:“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

大非川之战结果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咸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历时四个月时间,这场战争是大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是薛仁贵、郭待封、论钦陵等人。那么大非川之战结果是如何呢?

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军队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的精锐兵直接交锋,而是断了他们的粮草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最后夺取了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并且兵力不支,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自违抗军令,一意孤行,最终将战役陷入了败局。最后吐蕃大获全胜,占据了青海西部。

在这场战役中,唐军的兵力是五万,吐蕃军的兵力的四十万。但是原本在这场战役中,大唐是可以获得胜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大唐失败的重要原因,导致吐蕃军反败为胜。还有一方面大唐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地利因素,因为薛仁贵的“轻锐倍道”计划,使大唐军队没有适应高远环境的时间,于是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而吐蕃凭借这场战役一跃成为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成为吐蕃别部。但是虽然大非川之战中,吐蕃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吐蕃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也是不小的。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三木合战中的重要人物是谁?三木合战的战役结果及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三木合战是在羽柴秀吉和别所长治的带领之下所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22个月之久。织田信长派遣羽柴秀吉进行的中国征伐其中一场战事,在天正6年(1578年)起发生在播磨国三木城的一连串战事。主要是针对背叛织田家的别所长治进行征伐,因为秀吉采用断粮战术迫使三木城开城而声名大噪。 三木合战发生在日本春秋

  •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失败后巨额赔款让人目瞪口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约定,清政府除了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

  • 宁远大捷的战役结果及评价 火炮威力成就袁崇焕威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宁远之战是1626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是明朝对抗后金连续八年失败以来的首次胜利,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最大意义就是证明了火炮在战争中将会扮演主要角色,它和以往的冷兵器战斗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而此战不仅鼓舞了明朝军民的士气和决心,同时也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将领,

  • 唐灭百济之战的起因是什么?战争的过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在唐朝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渡海攻灭百济的作战。 唐灭百济之战原因 唐灭百济之战,是发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时期,当时是在唐朝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由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渡海攻灭百济的一场作战。这场战争

  • 定川寨之战是宋朝无法接受的失败?战争的评价及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据说定川寨之战是宋朝无法接受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说呢?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 首先关于“定川寨之战”,它主要发生于北宋庆历二年,也就是在1042年期间。当时是在宋与西夏两国的战争中,西夏的军对开始进攻宋泾原路,并且最终在定川寨将宋军击败。至于战争的经过具

  • 伊阙之战是战国历史上场杀人最多的战争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这是战国历史上战场杀人最多的战争,没有之一! 伊阙,位于今天洛阳龙门,号称天子门户,中原要道,对于这个地方,中国历史上每个想要攻克洛阳,进逼关中的君主都不会陌生,两千多年前,这里也爆发了一

  • 万历朝鲜战争的背景及影响:战争伤亡多少人?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万历朝鲜战争中朝日军力对比悬殊,在这场持续了七年的战争中,双方的兵力、人数和作战能力和策略都很重要。作为朝鲜的强力后援的明朝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相当强势,实质上这更像是明朝和日本的对抗。 万历朝鲜战争发生在十六

  • 三都谷之战的评价如何?三都谷之战的起因与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三都谷之战是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九月,宋军于三都谷(今甘肃甘西附近)击败青塘吐蕃部的战斗。三都谷之战是宋军和青塘吐蕃军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地点就是在三都谷,也就是今天甘肃甘西附近。这场战争发生在北宋大中祥符九年九月时候,宋军击败了青塘吐蕃部队。那么对于三都谷之战的评价如何呢? 三都

  • 史上桂陵之战孙膑为田忌谋划奇招 该计策被收入36计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田忌的意见是率军直趋邯郸,孙膑

  • 浊泽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战争的过程及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在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 史称“浊泽之战”此战,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 浊泽之战评价: 历史典籍中,对公元前369年发生的那场浊泽之战的评价,多见于《史记·魏世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