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契丹篇:金马鞍与鸡冠壶

契丹篇:金马鞍与鸡冠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81 更新时间:2024/3/5 19:20:29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那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化。契丹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行科举,制订成文法典。建立全体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依本身游牧民族习俗而首创五京制。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其中首都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北方草原契丹本土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契丹人于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鹃文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创造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契丹人还喜欢绘画,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国著名的画家,尤其擅画马。契丹族广建佛寺和佛塔,使辽王朝的文化颇为昌盛。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其立国后统治的中心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契丹族遗迹遗物,成为草原文明繁荣的象征。

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西夏战争中经取胜。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均有殉马或马具随葬,还有打马球图、引马图等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引马图》,描绘了一个髡发短须的契丹引马,右手执杖,左手牵一匹膘月巴体壮的枣红马。这是研究辽代契丹风俗、服饰及马具的珍贵资料。马鞍具和铰铁兵器也是契丹贵族墓中常见的物品,特别是契丹鞍,可以与中原的端砚、蜀锦、定瓷并称,被北宋人评为“天下第一”。出土于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的铜鎏金马鞍具等全套马饰具,数量达l64件,反映了江代马具成套成成组配置随葬的特征。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系统的瓷器技法而饶制的,在五工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此外,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摩揭壶、“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绿釉刻花凤首瓶等瓷器,皆为辽瓷中的佳品。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这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辽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上文化与内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辽代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银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艺御赐“万岁台”石砚、金花银唾盂、摩羯纹金花银碗,哲盟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银冠、錾花银靴、金銙银碟躞带等,皆是辽代金器中之上品。

契丹王国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在内蒙古兴安盟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服装,表现了契丹服饰的丰富多采。其中有些服饰的图案具有明显中原特色。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2号辽墓的《仕女出游图》,高0。7米,宽2。3米,为巨幅工笔重彩,具有晚唐至五代宫廷绘画的风格。图中女主人可能是从内地远嫁到契丹的汉家闺秀,颇具中原仕女的风尚。此壁画对于研究唐末五代的绘画艺术及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契丹王国统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来一代胜似一代,至道宗时达到极盛。百多年间,契丹皇族和高级僧侣投入巨资,请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与寺院密不可分的辽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现。内蒙古地区现存著名的辽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庆州白塔、丰州万部华严经塔等。在庆州白塔内出土的释迦涅槃石雕像、万部华严经塔砖雕菩萨头像、白瓷迦叶、阿难像等文物,都是辽代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契丹王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很大贡献,由于辽国的疆域东西横长,正好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玛淄和玻璃筹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朝鲜始祖:高句骊篇, 高句骊国简史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高句骊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为古朝鲜的国名。它是我国东北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最早出现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后部分南迁朝鲜半岛加入今朝鲜族中,部分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加入中国各民族中。高句骊政权存在705年。高句骊族在朱蒙建高句骊国前,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分布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至吉林省集安县

  • 吐蕃后继:古格国 ,古格国简史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西藏吐蕃王朝之后的600多年间,一个名为古格的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然而,300年前,古格王朝突然由盛而衰,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偌大的王国仅留下恢弘的遗址和遗物——各类殿堂房屋445座,洞窟879孔,碉楼58座,各类佛塔28座,塔墙1道,防卫墙10道,隧道或

  • 西南古国:大长和国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内地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经历了一个地方政权更迭的动荡时代。直到大理国建立,云南才恢复平静。 郑回归化南诏,成为南诏大姓贵族的重要人物,郑氏家族也便在南诏繁衍。到第九代南诏骠信隆舜时,距郑回人南诏已140余年,郑氏家族也传到了第七、八代。已经发展成为南诏

  • 西域明珠:楼兰篇, 楼兰国简史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楼兰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但它的立国与消亡,却始终是个迷。这个迷已经被埋入戈壁黄沙之中,人们只是依据汉代的历史知道其存在。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

  • 龙鱼铜镜:女真族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女真又称“女直”,其先祖为周秦时东北地区古老的肃慎、挹娄人。辽代把女真分为“熟女真”(已入辽籍的)和“生女真”两部。生女真异常勇猛,三人可搏猛虎。辽末,生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举兵抗辽,1115年建立“大金国”,迅即由东北进入北方草原灭辽,继而进入黄河流域灭北宋。1234年,金为南宋联合蒙古

  • 云南古国:古滇国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璀璨的滇文化,是滇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1、呼之欲出的滇国 “夜郎自大”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的典故。可是,“不知有汉”,夜郎王并不是第一人。在他

  • 突厥别支:沙陀篇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唐朝衰落时,一支新的突厥部落登上历史舞台,即汉文转写名为处月、汉文意译名为沙陀的部落,沙陀的意思是沙漠之民。沙陀虽称突厥,其形状,据史籍所载,是属于白种人的。 巴托尔德倾向于把处月(沙陀)归于九姓乌古斯部落,它们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于10至12世纪在威海以北游牧。事实上,沙陀部落已经从西突厥主体中分裂

  • 西域古国:车师国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西域古国车师,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情调的地方。它位于天门山脚下,据守车师古道。那曾经是一个关系到西域交通顺畅与否的国度,是一个因位置重要而屡遭战乱的国度,也是一个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关注目光的国度。1、交河城址寻车师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是唐朝一首有关

  • 大漠苍狼:匈奴亚洲篇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其名始显于战国。 自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猃狁。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来等说。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于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还有别的

  • 白族与西南古国:大理国的兴亡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bo(打不出,“bo人悬棺”之bo)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说:“bo,羌之别种也。”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bo人,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bo人融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