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白族与西南古国:大理国的兴亡

白族与西南古国:大理国的兴亡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74 更新时间:2023/12/23 6:41:04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bo(打不出,“bo人悬棺”之bo)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说:“bo,羌之别种也。”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bo人,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bo人融合形成了称为“白蛮(白人)”的新民族。部分汉人移民中得势的“豪民”,成为“白蛮”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姓”。

在汉晋时代西南著名的bo人大姓有焦、雍、孟、董等家,段氏的声名还称不上显赫。段家的飞黄腾达,该是在南诏国的时候了。

大理的开国之君是段思平。他是南诏清平官段俭为魏的六世孙。段思平得国之时官居通海节度使,

南诏后期,国内强族林立,举其要者,有郑氏、杨氏、赵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举一动都干系政局。蒙氏既衰,英雄趁时而动,首发难者,即郑氏买嗣,其既掌国柄改号自立,遂杀蒙氏八百人。

大长和国历三世,26年,始终未能解决国内问题,而又趁中夏历五代十国之乱,举兵犯蜀,迭遭失败,以是民心丧尽。节度使杨干贞举兵而起,屠郑氏,长和亡焉。干贞初拥赵姓为国主,国号天兴,然而随即不满赵氏,又废赵而自立,天兴国仅存十月而亡。干贞改国号曰“义宁”,自以为国内无人不服,贪横暴虐,在位两年而死,弟杨昭即位,勉力维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杀

段思平颇有才干,他在通海培养自己的势力,又得到了乌蛮三十七部贵族的拥护。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也很支持他。为了推翻杨干贞,董伽罗、高方两大家族暗地联络段思平回洱海布置反杨义举。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段思平举兵起事。他率领通海自己的军队,又联合乌蛮三十七部的兵力,与洱海的农民、奴隶武装汇合,开始讨伐杨干贞。军事行动很顺利,因为还有高、董等家族的贵族在杨干贞朝中做内应。很快杨干贞的军队就被打垮,段思平进军阳苴咩城(今大理城),取得了政权,改国号“大理”。

为了封赏帮助自己登位的功臣,段思平分封诸侯,比如高方就被封为岳侯。各诸侯都世袭领有封地,在诸侯领地内,当地诸侯是最高统治者,其下也各有家臣效忠。这样却为段家后世埋下了祸根。

段思平在位六年即死,然而却为段氏奠定22世之基业(如果算上元朝入云南后委段氏为大理总管,则合计34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他死在西元944年,其时中原仍在五代时期,离赵宋历史上那著名的“烛影斧声”还有数十年的时间。然而,大理国却先已预演了一出类似的好戏。段思平有一子思英(段氏取名类似于日本古代,有通字,不避先讳,绝异于汉族),然而据说此人是个极其荒淫昏庸之人,结果在位一年,就被思平弟思良伙同相国董迦罗废除,思良自代。这出“子不肖,叔来教”的戏耐人寻味。《滇史》称:“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废之,左右诸臣谏阻。及将死,谓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业,尔宜善继吾绪。思良泣受命”。这一段托孤之词,怎么看都有着赵宋后来“国当立长君”的味道。

思良既立,大理国脉就在思良一系的子孙中传接。思良时相国为董氏,且行废立有功,可见当时国中董氏较强。董氏世奉密教(阿吒力教)且为大理国师,然而后来密教势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国数月的赵氏,也已衰落。国中只有高氏和旧主杨氏势力较强。思良之后,大位在其子孙中传了七代(思聪、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贞、素兴),将近百年。大理国诸侯之中,最有势力的属高、杨两家。其间杨高两氏激烈角逐于朝堂。至素兴时,年幼无能,听任群小,国人不满。而思平一系玄孙思廉却有人望,是时,高氏为相国,遂与诸大臣废素兴而立思廉。段氏之位又从思良系转回思平系。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中期以后,占据西部洱海地区的杨家已经发展到开始和段氏王族争夺政治权力。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杨允贤公开叛乱,大理国君段思廉已经无力平乱。无奈只好请东方诸侯高智升出兵相助。高智升虽然平定了杨允贤的反叛,但却趁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滇池上下周围地带,府治今昆明)。段思廉只能顺水推舟封高智升为鄯阐侯,并且还不得不把国王直辖领地的一部分(白崖茹甸)“赐”给高智升。

杨允贤虽败,但是杨家的势力仍然还在洱海地区发展。结果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掉国君段廉义自立为君。这次又是全靠鄯阐侯高智升出马平叛。杨义贞篡位四个月,就被高智升打垮。杨家的势力受挫,而高家的势力却发展到洱海地区。

高智升立段廉义的侄子段寿辉为君。段寿辉接帝位后,称为上明帝。上明帝逼于高氏,不自安”。不乐为帝,只在位一年,便赴天龙寺出家为僧,将帝位传给堂弟段正明,是为保定帝。自己担任了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高智升为了避嫌而退休,但却让儿子高升泰继任相国。

高家父子没有小说里那么忠义,俨然就是曹操曹丕爷俩。段寿辉这个傀儡上台当年,高家父子就借口“天变”让他禅位给段正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保定帝了。

段正明坐了十四年皇位,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终于撕破脸皮,“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一幕上演,如同魏晋篡夺故事。高升泰假意拗不过“群臣相请”,把段正明拨拉开自己登基坐殿,改国号大中国。这时去当年段思平建国已经一百五十八年,段家递传十四王,暂告中断。正明在位十有三年,用过三个年号:保定、建安、天祐,但改元年均不详于史。他应该被称为“天祐帝”才是。

不过段家气数未尽,各路诸侯都不服高升泰夺位。他只在位两年就死去了。临终前告诫其子高泰明:“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表面看高泰明是出于“至孝”,实际上是“形势比人强”,总之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高泰明还政段氏,拥立段正明的弟弟为君。号后理国。段正淳复国后高氏依然掌握实权,世袭宰相,称“中国公”,政令皆出高门。段家徒有虚名。高家极力扩充实力,通过分封子弟占据了大片领地。

“后理”,其实国号还是“大理”,只不过史家如此区分而已,虽然国王是段氏,但相国却由高氏世袭,而且政事全出相国。发展到后来,外国来使,先见相国,后见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皆为高氏一门,段氏徒有虚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镰仓之将军、战国之足利公方。这种情况,直到元朝灭大理,才算结束。而国人在这期间,始终称高氏为“高国主”。

段正淳,历史上,他实实在在的当了十三年的大理之主,年号有四个:天授(其实改叫“高授”差不多)、开明、天正、文安。他以“中兴”自命,实际上不过是在全盘承认高氏的实际权力的前提下过过“开国之主”的瘾罢了。文安四年,正淳禅位为僧,后来也得善终,

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在位长达三十九年,是大理二十二王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卒于位,而是出家为僧,因此应该是得享高寿。段郎用了五个年号: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广运。据说,他“勤于政事”(滇考),“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滇史),“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滇记)。在宋史中,也记载了国王段和誉臣服于宋,遣使来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受宋册封的开始。看起来,他果然如查老希望的那样,做了一个“好皇帝”然而,他惟一不能改变的,是高氏专国的事态。《滇云历年传》云:“正严即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

西元1147年,段正严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看起来,他也不免老来的家务事。历史上,诸子之争却是由毫无情调的高氏诸势力控制,伴随着高氏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骨肉相残,最后,高量成支持的段正兴取得胜利,登上了王位。我们的段郎,此时总也在五六十岁了吧,心力交瘁,索然归隐。

此后的后理国,就在高氏的操纵和内讧中日渐衰落。段智兴,是段正兴的儿子,也就是段郎的孙子。他在西元1172年即位,在位27年,1199年崩。他是大理历史上没有退位出家而死于王位的一人,自然也就更不会去做什么“一灯大师”了。不过,他在崇佛上确实是丝毫不亚于祖先们的。史称:“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看起来,这个小说中仁慈宽厚和蔼可亲的长者,历史上的形象并不很妙。

段智兴之后,大理国进入它的末期了,高氏也开始腐朽,勇于内斗而暗于治理。为了对南宋形成两面包抄的夹击战术,蒙古灭金之后决定先征服大理。挥师南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忽必烈。蒙古大军威势正盛,而大理国内却因为高家子孙互相争权斗得鸡飞狗走,国势疲敝。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用革囊度过金沙江,击退宰相高泰祥守军,长驱直入。大理国各民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宰相高泰祥及其弟高和,都弃城而逃。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解回大理,杀于五华楼下。

公元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泽,活擒段兴智。大理国灭亡。但是蒙哥汗没有杀他,而是“赦以为摩珂罗嵯(意为大王),领诸蛮”。段兴智既不但捡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云南,说不定还比当初受高氏欺压时舒坦些。不由心花怒放,对蒙古贵族感恩戴德。于是段兴智把政事暂时交给弟弟段实,自己亲自统率人马,协助蒙将兀良哈台继续征讨反抗蒙古军队的各族人民,甚至打到广西、越南,最终在战争中死于“王事”,也算为亡国之君别开生面。,段兴智也正如小说所言,是段智兴的曾孙。

大理国灭亡,标志着云南作为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从晋后以降,已经有差不多9个多世纪,云南非中国所及(这里的“中国”是指的中原王朝),中间仅仅短暂的归附过。而蒙古民族以其强悍的魄力,从那遥远不可望的万里朔漠起家,却将这天南之地重归中朝版图,而且从此以后再无分疆,这真是令人神往的伟业!

段实也像他哥哥一样对蒙古特别效忠,深德忽必烈赞赏,对他“示至优之渥”,“以彰同视之仁”。自段实之后,终元之世,段家世袭“大理总管”,为蒙古统治者效力。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代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又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岁月。直到元朝灭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统一。明朝建立之初,云南还是元朝残余势力范围。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平云南。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元朝宗室梁王投滇池自杀。三月,傅友德进军威楚。这时的大理总管段世还想效仿前朝,依旧划地而治。但明军不答应,傅友德、沐英攻克大理,抓获段世,段家在大理的统治算是彻底结束,以后云南就是沐王府的天下了。

此后,段氏已无尺寸之土,段家的后裔毕竟在当地还是有号召力的,明清甚至直到解放前,段家王族的后人们还一直充当土司的职位。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於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後理。

前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文德(7)戊戌938

神武(1)甲辰944

文经帝(~思英)文经(1)乙巳945

文成帝(~思良)至治(6)丙午946

广兹帝(~思聪)明德(2)壬子952

广德(14)甲寅954

顺(圣)德(1)戊辰968

应道帝(~素顺)明政(17)己巳969

昭明帝(~素英)广明(11)丙戌986

明治(8)丁酉997

明统(1)乙巳1005

明圣(1)乙巳1005

明德(1)乙巳1005

明应(5)乙巳1005

宣肃帝(~素廉)明(13)庚戌1010

乾兴(1)壬戌1022

秉义帝(~素隆)明通(4)癸亥1023

圣德帝(~素真)正治(15)丁卯1027

天明帝(~素兴)圣明(1)壬午1042

天明(2)壬午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保安(8)乙酉1045

正安(4)癸巳1053

正德-1057

保德-1074

明侯(2)-1074

上德帝(~廉义)上德(1)丙辰1076

广安(4)丁巳1077

上明帝(段寿辉)上明(1)辛酉1081

保定帝(~正明)保立壬戌1082

建安--

天佑(3)-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上治(1)乙亥1095

後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天授(1)丙子1096

开明(6)丁丑1097

天政(2)癸未1103

文安(3)乙酉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日新(2)戊子1108

文治(12)庚寅1110

永嘉(7)壬寅1122

保天(8)己酉1129

广应(10)丁巳1137

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永贞(1)壬辰1148

大宝(7)己巳1149

龙兴(17)丙子1155

盛明(1)辛卯1171

建德(1)辛卯1171

宣宗功极帝(~智兴)利贞(4)壬辰1172

盛德(5)丙申1176

嘉会(4)辛丑1181

元亨(13)乙巳1185

安定(3)戊午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安定(1)庚申1200

凤历辛酉1201

元寿--

神宗(~智祥)天开(21)乙丑1205

天辅(1)丙戌1226

仁寿(3)丙戌1226

孝义帝(~祥兴)道隆(22)乙亥1239

天定贤王(~兴智)道隆(1)辛亥1251

天定(3)壬子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3)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21)1261

段忠(1)1283

段庆(又名阿庆)(22)1284

段正(9)1307

段隆(13)1317

段俊(1)1331

段义(1)1332

段光(11)1333

段功(20)1345

段宝(15)1365

段明(1)1381

段世(5)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20)1096

高泰运(3)1116

中国公(~明顺)1119

高顺

中国公(~量成)(9)1141

高贞寿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兴政

明国公(~贞明)(2)1174

高观音妙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粟末靺鞨 :渤海国兴亡篇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

  • 大宛国简介及大宛民族记事, 大宛的马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大宛列传》是记述西域诸国史实的传记。其中详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八国之事;附记扜罙、于窴、楼兰、姑师、黎轩、身毒、驩潜、大益、苏薤九国之事;偶涉西南夷駹、冉、徙、邛、僰氏、笮、嶲、昆明、滇、越十国之事,而以大宛、乌孙事为主,且以大宛事开篇,以大宛事终篇,故名曰《大宛列

  • 大漠牧歌:敕勒篇 敕勒部落简史, 敕勒民歌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在秦汉时期,敕

  • 丝路咽喉:月氏篇, 关于月氏人的来源, 大月氏与小月氏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月氏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亦称"月支"、"大月氏"。据《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

  • 西域狼痕:乌孙兴衰史, 乌孙人是匈奴族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乌孙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①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②突厥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突厥开国始祖的传

  • 汉字的起源及演变, 汉字的始祖是谁,汉字有多少个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汉字的起源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

  •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及习俗是?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五一节的来历起源介绍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2、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

  • 揭秘门神的来历, 战神秦琼为什么会成为门神?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中国,无论是神神秘秘的皇室,或是普普通通的民间,从古至今都流传着:“除旧岁,迎新春;贴门神,祈平安。”的习俗;而门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变化。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时,在度朔山上住着神荼、郁垒两兄弟,山上还有一棵绿荫如盖的古桃树。每天清晨,兄弟俩便在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

  • 胡同的由来 ,北京胡同的起源与胡同的命名方式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胡同的由来:“胡同”之称由来已久,据专家考证,胡同二字源于蒙古语,意指“水 井”。当年,有水井的地方为居民聚集之地。因此,胡同的本意应为居民聚 集之地。还有一种说法:元建都北京后,将居民住房按片分开,由蒙古人分管,各片之间由通道分开。通道除供人们行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发生火灾时作为隔离带。虽

  • 小酥肉的由来, 传统美食小酥肉与苏妲己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民间,提起小酥肉,世人皆知它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百姓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做法:将肉剁碎,以面裹肉,再用油炸,然后用锅蒸。味道鲜美,嫩脆可口,香而不腻,全国闻名。但若问起它的来历,多数人则笑而不知,或答非所问了。却不知道它与朝歌有关,发源于现在的马村区一带。有关故事,不可不信。相传,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