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龙鱼铜镜:女真族历史

龙鱼铜镜:女真族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761 更新时间:2023/12/23 9:09:21

女真又称“女直”,其先祖为周秦时东北地区古老的肃慎、挹娄人。辽代把女真分为“熟女真”(已入辽籍的)和“生女真”两部。生女真异勇猛,三人可搏猛虎。辽末,生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举兵抗辽,1115年建立“大金国”,迅即由东北进入北方草原灭辽,继而进入黄河流域灭北。1234年,金为南宋联合蒙古军队所灭。其后,女真人仍活跃于东北地区。

女真与前代游牧民族不同,除了牧养牛马外,还大量养猪,并从事农耕、冶铁、采金业,经济实力较雄厚。女真人崛起后,着力吸收发达的汉、辽化,为己所用,又有所创新。女真人继承辽代五京制,又开科取士,颁布成文法典,发行纸币交钞,修前代(辽)国史等。同时亦保留一些本身的制度,如在契丹和北宋地区推行猛安谋克制,以千户号为猛安,百户号为谋克,率领女真人屯垦荒地。

女真人依照汉字和契丹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女真文,形同汉字,但笔画有所增减,读音为女真语。用女真文翻译了《四书》、《五经》和《史记》,《汉书》、《新唐书》等经史著作。

随着对宋、辽文化的日渐接受,女真对佛教、道教、太阳神、孔子都备加尊崇:雕刻《大藏经》,收佛藏6900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盛事;道教空前繁荣,出现了“全真”、“大道”、“太一”3大教派;每月朔望,百官集合皇宫门外,面太阳行礼膜拜;皇帝还诏令各州县建孔子庙,并在孔子故里维修孔庙和孔子墓。

女真人继承了契丹的火药制造技术,并发明铁火炮,因杀伤力巨大,被称为“震天雷”。又发明飞火枪,用绑在矛枪上的厚纸筒喷射火药和铁屑,射程为数丈。这两项重大发明在中国军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女真在农具改造、丝绸纺织、烧制瓷器、采煤、炼铁、印刷、天文学、医学、数学等方面,都在吸收宋辽文化的基础上达到更高水平。

为了保持尚武和骑射传统,女真推行猛安谋克制,按五、十、百、千的人数把女真人和契丹人、汉人组织起来,平时畋猎、生产、练武,战时出征,壮者皆为兵士。

金朝为了防御蒙古各部,在北方修筑军事堑壕,即金界壕,总长度约7000余公里。金界壕工程浩大,至今尚有许多遗址地段保存较好,被牧民称为“成吉思汗边墙”。

内蒙古地区金代村落和城市遗址较多,许多荒地被辟为农田,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在呼和浩特白塔的金代捐资碑铭中,发现金代丰州城有四坊、两街、甘八巷和两关厢,城中街巷名有酪巷(制作乳酪)、染巷(印染加工)、牛市巷、麻市巷等,反映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在大青山下,曾出土金代铜镜,上刻“富民县官”等字款;根据白塔捐资碑,可考出许多金代村名,如北渔阳、薛家村、长寿谋克在、蒲察宣武谋克寨等。由此知道,当时阴山南麓有许多汉人和女真人的村寨。在白塔捐资碑上还发现一批女真高级官员的名字,有千户辅国上将军、谋克、提点、县令等职事官。金代在今内蒙古东、西部还没有不少州县、村寨,这对草原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意义重大。

此外,在内豪古东部陆续发现许多女真文墨书题记,这是研究女真文的宝贵材料。金代铜印也多有发现,其中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的“行军第三万户之印”,是金朝重要武官的官印。

金代的女真人墓均朴实无华,多为火葬。如赤峰敖汉旗清理的“镇国上将军”皇族宗室之墓,其骨灰置于石棺中,并没有什么随葬物品。在呼和浩特野马图清理的金代班氏家族墓地,均用石棺盛放骨灰。在赤峰巴林左旗,曾发现金代家族墓地,内有石人、石碑,外有围墙,出土的残碑上有“金奉国上将军”字样。还发现一座较完整的女性墓,墓为方形土圹,从圹中清理的石棺中,发现木制骨灰匣,内有骨灰、铜镜、化妆用的漆盒、小箱等。该石棺底部穿有5孔,这与后世满族人在棺下钻孔的风俗有关,孔为灵魂出入的道路,是萨满教的遗风。

金代的印钞铜版、铜市和银铤等在内蒙古陆续发现,是研究纸币和金属货币的珍贵实物。金代铜镜由官府铸造,花纹多为双鱼、双龙和双凤,与东北黑龙江两岸女真人的生活环境有关,是具有女真特色的珍贵文物。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云南古国:古滇国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璀璨的滇文化,是滇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1、呼之欲出的滇国 “夜郎自大”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的典故。可是,“不知有汉”,夜郎王并不是第一人。在他

  • 突厥别支:沙陀篇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唐朝衰落时,一支新的突厥部落登上历史舞台,即汉文转写名为处月、汉文意译名为沙陀的部落,沙陀的意思是沙漠之民。沙陀虽称突厥,其形状,据史籍所载,是属于白种人的。 巴托尔德倾向于把处月(沙陀)归于九姓乌古斯部落,它们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于10至12世纪在威海以北游牧。事实上,沙陀部落已经从西突厥主体中分裂

  • 西域古国:车师国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西域古国车师,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情调的地方。它位于天门山脚下,据守车师古道。那曾经是一个关系到西域交通顺畅与否的国度,是一个因位置重要而屡遭战乱的国度,也是一个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关注目光的国度。1、交河城址寻车师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是唐朝一首有关

  • 大漠苍狼:匈奴亚洲篇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其名始显于战国。 自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猃狁。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来等说。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于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还有别的

  • 白族与西南古国:大理国的兴亡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bo(打不出,“bo人悬棺”之bo)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说:“bo,羌之别种也。”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bo人,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bo人融合形

  • 粟末靺鞨 :渤海国兴亡篇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

  • 大宛国简介及大宛民族记事, 大宛的马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大宛列传》是记述西域诸国史实的传记。其中详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八国之事;附记扜罙、于窴、楼兰、姑师、黎轩、身毒、驩潜、大益、苏薤九国之事;偶涉西南夷駹、冉、徙、邛、僰氏、笮、嶲、昆明、滇、越十国之事,而以大宛、乌孙事为主,且以大宛事开篇,以大宛事终篇,故名曰《大宛列

  • 大漠牧歌:敕勒篇 敕勒部落简史, 敕勒民歌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在秦汉时期,敕

  • 丝路咽喉:月氏篇, 关于月氏人的来源, 大月氏与小月氏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月氏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亦称"月支"、"大月氏"。据《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

  • 西域狼痕:乌孙兴衰史, 乌孙人是匈奴族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乌孙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①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②突厥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突厥开国始祖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