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阿谀逢迎的典故

阿谀逢迎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706 更新时间:2024/1/23 2:03:07

谀逢迎的意思:谄媚拍马投合对方的心意,竭力人讨好。阿,迎合讨好;谀,奉承谄媚。逢迎,主动迎合。

近义词:阿谀奉承、阿其所好、投其所好、曲意逢迎

“阿谀逢迎”“趋炎附势”都有“巴结、奉承”的意思。但“趋炎附势”专指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阿谀奉迎”泛指奉承拍马,迎合别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讨好拍马。

成语出自:《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周围,总有很多的帮闲者,他们投其所好,进谀词、表忠心、舞弄墨、移花接木,为统治者抬轿子、吹喇叭,制造太虚幻境。很多统治者就是在这种自己喜欢的虚幻氛围中,喝多了这些人进献的迷魂,以至忘乎所以,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巴蛇吞象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

  • 石邑深涧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石邑深涧的意思是什么?“石邑深涧”用来形容森严的法律。事实上,执法必严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的秩序,但是立法的原则应该基於扬善。如果法律森严却不扬善,那么这些严厉残酷的施暴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进那山涧的结果。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石邑深涧的故事:

  • 死灰复燃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死灰复燃的意思是什么?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其与感情无关,比喻以前一个或一些事物失去了一个或一些支持而消失,但后来非常相似的一个或一些事物再度出现。那这个成语的故事是什么?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死灰复燃的故事: 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

  • 明珠暗投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明珠暗投,意思是把闪闪发光的珍珠和宝玉偷偷地投到路上行人的面前,行人看到无不愣住,谁也不敢随便上前去拿。后专指把闪闪发光的珍珠投到黑暗的地方。比喻贵重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也比喻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视或好人误投了昏君。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明珠暗投的历史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很有

  • 带经而锄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带经而锄,成语,指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带经而锄的历史故事: 古人读书是很刻苦的。汉朝的倪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他下地时总要带着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 汉朝的朱买臣家里比较贫困,买

  • 拔帜易帜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拔帜易帜是什么意思?帜:旗帜。易:改变,变换。拔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多比喻取而代之。那这个成语的故事是什么?今天不妨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拔帜易帜的历史故事: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

  • 暮夜無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暮夜无知”原指夜里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后人用来比喻暗中贿赂。该成语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暮夜無知的历史故事。 暮夜無知的历史故事: 杨震是东汉时华阴人,以教授学生为生,由于正直、博学,人称“关西孔子”。 五十多岁杨震被逼不过,只得出来做官。他去东莱出任太守,路过山

  • 青云直上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青云直上的意思是什么?成语青云直上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地名,源于成语青云直上。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青云直上的历史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

  • 箪食瓢饮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箪食瓢饮的意思是什么?箪食瓢饮是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一个成语,多用于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食”有两音:1.sì意思是喂养,提供食物;2.shí意思是动词吃,食用,或名词食物。“食”此处应读sì,词性与"饮"相对。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箪食瓢饮的

  • 颠倒衣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颠倒衣裳的文言文 ①谓急促惶遽中不暇整衣。《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毛传:“上曰衣,下曰裳。”郑玄笺:“絜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孔颖达疏:“传:上曰衣,下曰裳。此其相对定称,散则通名曰衣……传言此,解其颠倒之意,以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