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孺子可教的典故

孺子可教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809 更新时间:2023/12/23 14:57:28

成语: 孺子可教

所属朝代: 汉代

拼音: rú zǐ kě jiào

出处

《史记·卷五十五》:“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大了,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的老师。”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相敬如宾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相敬如宾,实为“如宾相敬”,是古汉语中“状语前置”句式。指的是夫妻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互相敬重、爱护、感恩,建立动态平衡和谐的良性关系。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因为宾的原义是“宾,所敬也”,强调的是敬重、感恩,像对待客人一样。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

  • 舟中敌国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舟中敌国,成语,典出《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1、舟中敌国典源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

  • 害群之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害群之马,成语,意思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 【拼音】:hài qún zhīmǎ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成语故事】: 传说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一位叫大隗的神。他遇

  • 靡靡之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靡靡之音,指柔弱、颓靡的音乐。出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他在一迭唱片里又挑了一阵,‘全是美国的靡靡之音。来,只好听听麦克唐娜的吧!’”那关于这个靡靡之音成语典故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成语靡靡之音的典故!

  • 程门立雪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黄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处遗迹,如“程门立雪”、“聪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黄陂区党史办退休干部陈瑞华和区文

  • 数典忘祖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春秋时期,晋国以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景王于是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

  • 不毛之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不毛之地,不毛:不长草,寸草不生的荒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的土地。语出《三国演义》:“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 【注音】bùmáo zhīdì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见彻底完蛋,只好光着膀子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

  • 管中窥豹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史料记载:“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献之,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聪明伶俐。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着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

  •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语出《寡人之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