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藏八王是哪八王? 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西藏八王是哪八王? 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05 更新时间:2024/1/24 6:43:24

明朝在西藏分封的三大法(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和五大地方之王(阐化王﹑护教王﹑贊善王﹑辅教王﹑阐教王)的合称。

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多次派员至西藏地方。广行招谕。设置都司卫所。委官封职。并承元制。在西藏地方实行政教合一。管理地方军政事务。对各教派的僧侣代表人物。授以国师﹑大国师等封号。六年。封原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授以玉印。永乐时进一步完善了僧官制度。设有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等不同等级。先後封授过西天佛子二﹑灌顶大国师九﹑灌顶国师十八和禅师﹑都纲等僧官。永乐初年。为了进一步加犟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派遣太监侯显(後又续派太监英﹑袁琦﹑杜通﹑宁等多人)和僧人智光等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领袖人物多方接触。广泛交往。开始了明朝中央直接从藏区遴选领袖人物的新时期。先後封授了三个法王和五个地方之王。

永乐四年(1406)。封授乌斯藏帕木竹巴的吉剌思巴监藏(1374~1432)为灌顶国师阐化王。帕木竹巴是西藏封教噶举派中的一支。因创派人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博(1110~1170)而得名。元时曾获万户府之封援。为十三万户府之一。大司徒普提幢(1302~1364)时已基本上取萨迦派力量而代之。吉剌思巴监藏为大司徒普提幢之侄孙辈。洪武二十一年受封为灌顶国师。永乐元年(1403)遣使进京入贡。四年。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赐印并厚赏。这一举措改变了元朝以宣政院掌治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并专任萨迦一派的做法。开始以王爵封授各教派僧人。因俗而治。

永乐五年。封尚师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哈立麻(又作哈尔麻)即噶玛。是噶举派四大支系之一。开派人都松钦巴(1110~1193)曾在类乌齐地方之噶玛建寺。因而得名。其第五世曲贝藏卜应明廷之召。於永乐元年随使入南京。於灵谷寺为明太祖朱元璋夫妇追荐冥福。成祖赐以如来大宝法王名号。遂改名为得银协巴(即如来)。明廷把大宝法王誉封给噶玛派是最为隆重的礼遇。噶玛派亦视这一崇封为最高荣誉。同年。朝廷又下诏封馆觉(今西藏贡觉)灌顶国师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为护教王;封灵藏(今四川邓柯)灌顶国师著思巴儿监藏为贊善王。

永乐十一年。明廷为安抚萨迦派。封尚师昆泽思巴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宣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尚师是藏语对高级僧侣的尊称。

昆泽思巴(1349~1425)为元代帝师之後。永乐八年曾应明廷之召入京。成祖优为款待。居三年。乃有大乘法王之封。这是继大宝法王之後的第二位超越地域的教法王爵。位亦尊显。同年。明廷还封萨迦派另一支系的南渴烈思巴为思达藏辅教王。思达藏地处萨迦之南。为萨迦人封邑。南渴烈思巴(1399~1444)属萨迦派的都曲喇让支系。为八思巴第五代侄孙。曾受到拉孜俺卜罗等地方首领之尊崇。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明代中央在同一年中给予萨迦系统两道王爵的封授。从侧面反映出萨迦人在明代的西藏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同年。明廷还封领真巴儿吉监藏为必力工瓦阐教王。领真巴儿吉监藏为必力工派大师却吉杰博(1335~1409)之侄。必力工瓦(今读若“止贡巴”)地处拉萨之东。在今墨竹工卡县境。元代即受万户府之封。势力犟大。洪武十八年在此设必力公万户府。永乐十一年封其僧为阐教王。赐金印诰敕。意在使之与帕竹﹑萨迦诸派抗衡。

格鲁派是在藏区新起的宗教﹑社会力量。其领袖人物宗喀巴声名远扬。早已引起明廷的注意。曾於永乐六年﹑十二年两次遣使徵召。宗喀巴因事未能成行。但於永乐十二年遣其上首弟子释迦也失(1352~1435)为代表晋京。次年。明廷封其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宣德九年(1434)释迦也失再度入朝。宣宗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大圆道佛。宣德十年辞归。卒於途。

至此。明朝已在西藏地方分封了三大法王﹑五大地方之王(见西藏八王一览表)。其管理西藏地方所採取的“众封多建”而统驭於中央的政策已基本实现。有明一代三百馀年。法王称为游僧。不厥居;地方王各有封邑。互不统属。咸受命於朝廷。明廷又置驿站。通道往来。以厚赐贡使﹑任官封爵﹑茶马互市﹑利益边民的办法。使西藏地方基本保持安定的政局。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鲜卑族人的消失, 鲜卑与史上北魏, 鲜卑大事记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鲜卑,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附属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强盛。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立制,组成行军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死后,联合体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有慕容、乞伏、秃发、

  • 畲族的简介及民族文化、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畲族,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数民族。畲族世居地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

  • 达斡尔族的简介, 民族图腾及文化、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结雅河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目前约有13.2万人。他们在俄国也有,(在石勒喀河与伯力)。俄国叫这地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族的族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和契丹后裔说两种意见。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称达斡尔

  • 怒族的介绍、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人口约为2.8万人(2000年)。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

  • 毛南族位于何处?有着怎么样的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

  • 蒙古民族的介绍、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人的先世是东胡,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 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党项羌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

  • 东乡族简介 ,东乡族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人口为51.4万人(2000年统计)。 东乡族源于中亚撒尔塔人与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由六种色目人为主体发展出来。即回回、乃蛮、钦察、葛逻禄、甘土鲁、康里,这些中亚人成为签军,由赤老温统帅,留驻东乡。后来这些军人被组织入社(也与一部分汉人藏人混合),定

  • 彝族的简介及民族文化、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彝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少数分布于越南。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7%,列第七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彝族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古彝族,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

  • 仫佬族民族文化及图腾 民族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 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